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剛好在北京中軸線的位置,一般來說,它分為外朝和内廷兩部分。外朝便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内廷 真是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是皇帝皇後居住的地方。不管是何處都是有門的,内廷的正門便叫乾清門,乾清門往後便是帝後嫔妃、皇子的生活區域。
所謂的上早朝便是在乾清門舉行,在乾清門的東邊是内左門以及九卿值房,而西邊是内右門和軍機處。從這些布置足以見得乾清門的重要之處了,皇帝辦事的地方與寝宮,屬于皇宮最重要的地方。但很多人想不到的是,乾清門西側的隆宗門匾額上竟然有一支箭。為什麼在如此的位置上會有一支箭?而且曆代皇帝都沒拔了它,這是有什麼特殊用意嗎?是誰射上去的?
先來說說隆宗門的位置,它在乾清門的西邊,跟東邊的景運門相對,形制也是一樣的。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梁上有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從這門内走進去,北邊便是軍機處值房,門外正西邊是慈甯宮。看過宮鬥劇的想必對慈甯宮不陌生,是清朝太後的住所。這個門也就成了内廷跟外插十分重要的通路,是離皇帝住所一處十分重要的禁門。一般來說,沒有皇帝的宣召,就算是王公大臣也不能私自進入這裡。
而匾額是古建築組成的重要部分,也是古建築的眼睛,大多挂在門的正上方,屋檐的下邊。誰能到在這裡來射一箭?事實上,這是清室蒙羞的一件事導緻的。事情得從嘉慶十八年(1813年)說起,這一年,清朝發生了癸酉之變。簡單的來說哦,便是河南、山東、直隸的天理教農民起義了。
9月15日,他們在太監的接應下直接攻打皇宮,你沒看錯,就是這麼剛。為什麼太監配合是因為天理教的首領林清特别會籠絡人心,給他們許下了錢、土地、官職的好處,太監們竟然也相信。于是,癸酉之變發生,皇帝當時倒是不在宮裡,可妃嫔、皇子都在。最為搞笑的是,把守午門的将領策淩聽說消息,竟然帶頭跑了。
于是起義軍一直打到隆宗門才受到阻礙,後宮養尊處優的妃嫔哪裡聽過這些打殺聲啊,都驚慌不已。皇子們本來在尚書房讀書,聽到消息也是吓得不行,三十一歲的旻甯是最先鎮定的。也難怪最後他是皇帝,旻甯讓太監拿來鳥槍和腰刀,就沖了出去。剛好看見兩個人爬上養心殿,旻甯便在台階下開槍打死了這兩人。
接着他又釋出數道指令,首先是通知嘉慶,第二是關閉城門,同時派人去安慰一下皇後,并讓綿恺去保護她。他自己則是繼續視察,既然旻甯後來繼位了,天理教徒自然是慘敗的那一方。這算得上是漢唐、宋明未有之事,嘉慶回來後下令屠盡起義軍,并下了罪己诏。其實嘉慶十八年不僅是京城,連着三省的天理教徒都相繼起事,震驚了朝野。
京城的這場轟動的是攻入了紫禁城,隆宗門的匾額上的箭頭正是在那次事件中留下來的。嘉慶皇帝為讓後世記住這次的恥辱,下令不準拔,是以它就一直在上面。不得不說,嘉慶這皇位做得甚是不安穩,乾隆留給他的爛攤子可不止沒錢。還有無休止的起義,這也顯示出大清頹喪之氣,離滅亡并不遠了。
參考資料:《清實錄之嘉慶朝》、《清史稿·本紀十六·仁宗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