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曆史的長河中,我們知道強大的秦朝帝國隻經過二世就滅亡,很多人把他歸結于宦臣趙高和丞相李斯,是他們兩聯合起來幫助胡亥謀奪篡位,成為秦朝滅亡的導火索。
從各大影視劇以及《史記》的某些說法裡,秦朝的結局順理成章,然而真如我們想象那般嗎?不然。為什麼這樣說呢?咱們接着往下看:
1:舉棋不定的秦始皇
衆所周知,秦始皇是暴君,而扶蘇是一個極其随和、柔順的兒子,兩人在政見上常常不和,鬧得不愉快,秦始皇認為他的性格不适合坐上皇位,胡亥又是自己最寵愛的兒子,那這可怎麼辦呢?秦始皇左右為難,遲遲做不了決定,然而,被有心人鑽了空子,害了自己的兒子。
2:秦朝政治現狀
在中國古代封建史上,帝王為了國家的統一和穩定,都會提前標明儲君的人選,但秦始皇卻是在快要與世長辭時才确定了即位的人選。這與當時剛初定大統以及戰國中後期提前定儲的政治習慣不符。秦獻公以前,“秦以往者數易君,君臣乖亂”。鑒于前期事情的發生,秦對立嗣這個關乎國家前景的問題不再含糊,早早定下儲君的人選,培養他管理國家的能力,故“獻公卒,子孝公立,年已二十一歲矣”。秦始皇對于嗣君之位的人選始終沒有公布,是以是否看好公子扶蘇,那還得另說。
3: 文獻輔助
早年期間,專攻中國古代史的日本曆史學家鶴間和幸解讀了出土的文獻《趙正書》,發現秦始皇的接班人并不是公子扶蘇,而是幼子胡亥。書中記載:“‘今道遠而诏期宭(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這一段對話雖然不能推翻《史記》中秦二世胡亥得位不正得記載,但确實給了我們質疑秦二世弑兄的一些參考。這些文獻材料是根據當時的政治情況所記載,是否有出入,你我不得而知。在各抒己見的情況下,秦始皇心中的接任者還有待商讨。
4文化政治鬥争
自從秦朝統一六國,秦始皇所提倡的文化制度與西周的封建傳統文化相抵觸,這使得信仰西周文化的文人志士不滿,不斷産生摩擦,而且愈演愈烈。
博士淳于越在朝堂之上公然反對秦始皇的政策主張,而秦始皇将他視為推行政策的絆腳石,水火不容。是以他不喜歡自己的兒子參與到朝廷政治鬥中去,也不希望他們站錯隊伍。以防他們拉幫結派毀壞朝廷的封建制度以及影響到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利。随着沖突的激化,也就出現了威脅秦朝帝國的力量。
秦始皇作為統一六國的先導者,不允許任何人違背他的意願,觸犯他的權威,然而公子扶蘇逆風而向,就焚書坑儒這件事與秦始皇鬧得天翻地覆,在朝堂上公然反對。這也讓秦始皇認為他認同東方文化精英的政治主張。這些觸碰到了秦始皇選擇繼承者的原則與底線。
東行時,将深宮之中最寵愛的幼子胡亥帶在身邊,這也說明了他對其繼承人資格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