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陸實行了軍銜制,共有10人被授予了元帥軍銜,大将10名,上将55名,中将175名,少将800名,校級軍官3.2萬名,尉級軍官49.8萬名,準尉11.3萬名。對如此之多的将領和軍隊幹部進行授勳表彰,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就會出現一些争議,這也是難免的。有點将領嫌自己軍銜高了要讓銜,比如元帥羅榮桓、大将徐海東、大将許光達等,也有嫌自己軍銜低的,比如許世友、王近山、王必成、鐘偉等。
然而争議最大的還是開國大将的授銜問題,開國大将共有10位,但有4人的軍銜都曾有過争議,其中大将許光達的争議最大,不僅許光達自己覺得受之有愧,就連許多将領都認為許光達的軍銜确實高了。許光達曾三次提出了要讓銜,但毛主席就是不允許,還表揚他說:“大将許光達,幾番讓銜,英名天下揚!”
那麼中央是出于何種目的要在1955年實行軍銜制,搞大授銜呢?
解放軍為何會在1955年實行軍銜制?
起初我軍是不提倡軍銜制的,我軍講究的是官兵平等,軍隊實行軍銜制總讓人覺得有點“論功行賞”的味道。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我軍不少将領都曾在北伐軍中待過,他們清楚地知道國軍内部官兵不平等的一面,有軍銜的人在物質、待遇和地位上都要壓制普通将士,這就導緻了舊軍隊習氣的滋生,削弱了部隊的整體戰鬥力。是以,一開始時很多人是不提倡軍銜制度的,況且我軍的政委以及黨員民主等體系很好的彌補了一些部隊指揮、補給、後勤等各系列問題,是以這事就一拖再拖。
但是後來随着我軍軍隊人數過于龐大,要想實作統一協調指揮,沒有層級的軍銜制度是很難協調的,比如兩人都是師長,在一起統一指揮時,該由誰發号施令,如果有軍銜的話,軍銜高的指揮軍銜低的,軍銜一樣,排名靠前的指揮。在1940年彭德懷曾向中央提出過實行軍銜制,但那時是抗戰時期,任務繁重,部隊又太分散,後來接連是解放戰争、抗美援朝戰争等戰事一直耽擱。而之是以會在1955年實行軍銜制,主要有幾方面的考慮。
1、為了提高軍隊的待遇
在解放戰争的中後期,我軍陸續解放全國的各大城市,我軍大多将領以及士兵都是窮苦出身的農民,很多人沒有進過城,看見城裡的稀奇玩意都覺得新鮮,見什麼都想買,但又買不起,拿了放,放了拿。我軍是集體供給制,軍隊的衣食住行等全部都是統一安排和發放的,津貼很少,是以根本就沒有錢買,起初還好,後來經常遭白眼。不少人出生入死大半輩子,很多将領竟然連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都買不起。
2、為了友善和協調統籌指揮部隊
我軍在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時期還好,都是規劃了相應的根據地和野戰軍形式,各成體系,協調統籌指揮上面很是得心應手。但是到了抗美援朝時期就出現了尴尬局面。剛開始時,志願軍主要是由東北野戰軍的13兵團組成,但是後來部隊越來越多,有的部隊撤回國内休整,有的部隊又補充到了北韓戰場。這些部隊的組成就複雜了,有一、二、三、四野的部隊,也有華北野戰軍的部隊,還有原國民黨的起義部隊。志願軍的指揮架構不變,除了彭德懷之外,志願軍指揮司令部的體系大多都是四野的将領,比如志願軍參謀長解方(少将)怎麼指揮陳赓(大将)。你是四野的軍長,我是二野的兵團司令,你是三野的兵團司令,我是四野的兵團司令,憑啥你指揮我作戰。
3、外交上出現尴尬
美軍和蘇軍都是軍銜制,在北韓談判時,美軍談判代表的肩膀上都是三四顆星,我軍肩膀上啥也沒有,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我軍是派了一名普通士兵或者都是文官參與談判。在那時我軍和蘇軍經常會有合作往來,我軍将領會見蘇軍将領時,我軍隻要看對方肩膀上就能知道蘇軍代表的身份,而我軍代表則要介紹一堆來展現身份,以示對人家的尊重。
是以在打完抗美援朝的1955年,我軍才實作了軍銜制。
開國10位大将,為何隻有8位享受大将待遇?
軍銜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表彰那些為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出生入死立下汗馬功勞的将軍們,軍銜的高低也代表着不同的待遇。比如開國元帥是屬于行政三級的待遇,享受的是政治局委員的待遇,開國大将享受的是行政四級待遇,屬于副總理級别的待遇,開國上将屬于行政五級,享受的是國務院秘書長的待遇,開國中将是行政六級,擁有着部長的待遇,隻要是在中将以上的軍銜,都能夠擁有秘書和保健醫等等。
而唯一待遇享受不對稱待遇的就出現在10位開國大将中,開國大将本來是享受行政四級的待遇,但隻有8位大将的待遇和軍銜對等,有兩人的待遇和軍銜是不對等的。其中張雲逸大将享受的是元帥級别的待遇,也就是行政三級待遇,而許光達享受的卻是上将的待遇。
大将許光達是毛主席親自特批的,讓他享受行政三級待遇,而許光達大将則是他自己提出的,他一再堅持,毛主席也就答應了。
張雲逸為何是元帥待遇?
對于張雲逸來說,第一,張雲逸年紀大了,身體不好,在1955年授銜時,他已經63歲了,比毛主席還大一歲,張雲逸參加同盟會鬧革命時,林彪和粟裕才2歲。10大元帥中除了朱老總,其餘九人都要叫他一聲老大哥。
第二,張雲逸的資曆很高,給他更高的待遇,以便顯得不尴尬。
毛主席曾說:“共産黨在國民黨軍中能說得上話的人不多,張雲逸是其一。”
張雲逸曾入孫中山大總統府當參謀,比蔣介石還早。他和薛嶽是同班同學,和白崇禧、李宗仁、楊虎城等國民黨進階将領關系匪淺。參加過南昌起義,又參與指揮過廣州起義,後來混進廣西國民黨軍高層,和鄧小平在廣西發動了百色起義,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并且擔任軍長,是我軍的主要締造者和創始人之一。
在組建新四軍時,是他親自前往澳門請葉挺出山的,又和陳毅分别聯絡南方八省的紅軍遊擊隊,對新四軍的組建立下汗馬功勞。後來新四軍重建,陳毅是軍長,他是副軍長,陳毅回中央時,由他指揮新四軍。在解放戰争中,他轉居二線,淮海戰役時,他發動了430多萬民工支援前線,淮海戰役的慶功名單上,他的名字排在粟裕之前。在平津戰役和渡江戰役中,他也組織了上百萬民工支援前線。
勞苦功高的張雲逸理所應當享受元帥待遇。
許光達為何會有那麼多的質疑聲?
開國大将的軍銜評比不同于其他軍銜,一般上、中、少将的軍銜比的是戰功、資曆、職位,還暗暗比較政治表現。但大将的因素就比較多了,有四位開國大将的軍銜在授銜前是有争議的,粟裕的戰功超過了不少元帥,很多人認為該授予元帥;徐海東缺席半個抗戰和整個解放戰争,就戰功和軍中職位而言,已多年不掌兵了,但還位列大将第二名;1952年評選軍委委員時沒有王樹聲和許光達。
評選大将考慮的不僅僅是戰功、職位和資曆,還要考慮特殊貢獻和所代表的軍隊體系。比如粟裕代表的是戰功系列;徐海東代表的除了鄂豫皖根據地,還主要是他在土地革命時期有特殊貢獻;黃克誠的戰略眼光堪比毛主席,曾預判了解放戰争的走向,建議中央迅速搶占東北;陳赓黨齡除了朱老總還超其餘9為元帥,資曆僅次于張雲逸,戰功僅次于粟裕;譚政是政工大将的代表;肖勁光是四野虎将,四野四個兵團司令員中綜合能力最強的,也是海軍的代表;張雲逸資曆高,是新四軍四大巨頭;羅瑞卿是公安大将。
四方面軍的人數曾遠超中央紅軍,王樹聲作為四方面軍曾經的副總指揮,鄂豫皖根據地的主要建立者之一,是以理所應當作為大将代表。
許光達則是被臨時突擊上來的,許光達的資曆、戰功和職位不足以服衆。比如蕭克、王震、張宗遜、甘泗琪等人無論是戰功、資曆和職位都要超許光達。特别是蕭克,許光達在土地革命時期僅僅是師級幹部,而蕭克曾是紅二方面軍的二把手,資曆和職位要高許光達好幾級,蕭克在抗日戰争時期又是八路軍師長,和他平級的都是元帥。
而許光達被突擊為大将的原因有3:
1、許光達是紅二方面軍的老人,中央紅軍出了8位元帥,紅二方面軍出的元帥隻有賀龍一人,四方面軍的大将有了王樹聲和徐海東,還包括曾是四方軍參謀長的陳赓,二方面軍必須有大将作為代表。
2、在紅軍九大軍團中,其餘的軍團要麼有元帥代表,要麼就是有大将代表,紅二軍團出的優秀将領不多,許光達作為紅二軍團僅剩的四位黨員之一,是最佳的代表。
3、許光達是我軍裝甲兵團司令員,蘇聯軍隊的裝甲兵團是大将軍銜。為了對等的軍事交流和發展我軍的裝甲部隊,許光達應是大将才對。
是以從這些條件來看,許光達被授予大将是實至名歸的,沒有什麼可争議的。但許光達大将總覺得受之有愧,曾幾次提出要讓銜,毛主席多次拒絕,最後折中處理,中央接受了許光達降低待遇的請求,隻享受上将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