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意解拳論——《太極拳論》(二)

作者:心悟身演

咱們來看第二句:“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直接翻譯:使它發生運動了,它則呈現分離、散開的趨勢和狀态;使它安靜後,它則呈現聚攏、合抱的趨勢和狀态。

有朋友會說“句子裡的‘之’是虛詞,是古文的一種結構定式”。最初,我也贊同這個說法的,但就目前的體會來看,我會給出另一個解釋:

太極拳屬于人體運動方式之一,從人體運動要素來看,完成一個動作總離不開意識(意,資訊)、動能(炁,能量)、身體(形,物質)的協調統一。哪個要素處于主導地位,哪個處于從屬地位,需要我們細心區分。

其實,拳論已經給出答案:“意氣君來骨肉臣”,“意領炁,炁催形”,這就明确了,意是主導者,炁動從屬于意動,形動有從屬于炁動;形和炁在沒有“意”的引導下是不能自己動的,這就像軍隊一樣“令行禁止”,無令不得行動,是以,太極拳也強調“意在先”。上面是就人體次元而言的,再擴充開來,從整體環境次元讨論,“意”是随着内外部天然能量的變化而運動的,古人将内外部天然能量叫作“先天一炁”。

回到“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就是:

“動之則分”:一絲動意,帶動炁的散開,進而帶動身形的散開。而這“一絲動意”感受于體内和周圍能量的“靜極生的動”,也可以說是身體内外“先天一炁”的“靜極生的動”;

“靜之則合”:一絲靜意,帶動炁的聚合,進而帶動身形的聚合。而這“一絲靜意”感受于體内和周圍能量“動極生的靜”,即是“先天一炁”的“動極生的靜”。

在動靜的變化中,作為習練者的“我”,包括“我”的意炁形從始至終都是處于安靜、守中和被動的狀态中,動和靜都是由“先天一炁”這一外部因素的動靜變化引發的,“我”隻是表達和傳遞而已。

至此,我們可以進一步解釋“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即:

國中實體案例,“單擺運動”可以看成是“先天一炁”一種展現形式,我們練拳時也要模仿這種自然狀态,減少主觀刻意的參與。

意解拳論——《太極拳論》(二)

與前文呼應,動是陽,靜是陰,這樣陰陽的運動在太極拳中得以展開,後面站樁、盤架、推手、技擊都是“先天一炁”陰靜陽動的結果。

當然,剛開始練習的時候,受限于身體的松開度不高,不必刻意去追求上述這些相對難了解的練拳體會,但要有這個概念,等到功深後,身體松開度提高了,就會真切感受到上述内容的存在。這裡要劃重點:

太極拳是客觀體驗,不是主觀想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