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閑時翻書君
給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饋贈,既需要謙遜,也需要勇氣。
——《一個人的朝聖》
記得看過一句話叫“施比受,更有福”,施與和接受如果能在雙方都為此感到滿意的情況下進行,無疑是最好的了。
如果從得失的角度看這個問題,給予和接受無非是某種有價值之物所有權的無償轉讓,一者失去,一者獲得而已。
是以世上很難有真正的“慈善家”,施與的,不過是九牛一毛,于受者有福氣,于施者無害而已。
但如果從心靈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就會有所不同,給予多少成了次要問題,内心秉持的觀念成了至關重要的問題。
不妨讓我們做一個假設,假設世上所有的施與都是出于有餘者對弱勢者的同情憐憫之心,換句話來說,這是一種純粹的給予了。
但這就是給予和接受的終極含義嗎?
“同情心”是經不起細緻地考察的,因為這裡面隐晦地含有某種上下尊卑的背景噪音,施與的行為讓施與者獲得某種心理上的安慰,這難道就是施與者的福氣嗎?
當然不是這樣的!
完整的給予和接受是出于人對人的共情之心,簡單來說,如果一個人懷有全人類皆為兄弟姐妹的想法,他才真正懂得給予和接受的意義。
給予者等同于資助自己,而接受者亦心無所愧。
這樣的事情可能發生嗎?當一個人突破了個人的狹隘時,便有此可能。
詩聖杜甫曾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真正的悲憫真心,是沒有“我”這個疆界存在的。
——
文字中的美,感謝你來閱讀。歡迎點選關注,每日相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