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因是子靜坐法》讀書筆記

因是子靜坐法

先說讀後感,這本書的确是很新的,裡面都保持蔣維喬先生的原稿順序,收錄很全,但是排版真心不怎麼樣,這是我讀過最蛋疼的書籍了,隻能心想~可能是出版社為了保持原貌吧...

PS:例如一個姿勢,我得看多篇重複而又有差異的原稿内容,然後自己歸納下才完整...這真的好嗎(出版社完全可以把這塊總結下,哪怕弄個附錄也是說明花了心思的)反正新世界出版社的書以後我不優先考慮了...

于是我便規整一番,寫個讀書筆記來友善大家也友善我往後溫故知新

PS:《因是子靜坐法》這本書我讀完隻花半日,讀書筆記卻寫了兩日。希望能幫助對靜坐感興趣卻一直不得其門徑的同志~

疾病的來源:不論内傷和外感,總不免要影響血液的正常運作,影響内外呼吸的氣體交換,是以才容易生病

PS:中國自古相傳的呼吸習靜養生法在增進健康、預防疾病方面有着獨到之處,它的微妙就在于

針對呼吸着手

蔣維喬先生認為:人身之血液正猶社會之金融,利于流通。金融停滞社會必起恐慌;血液停滞,人身必生疾病。

中醫認為:氣與血之間,氣可以推動血液運作,統攝血液而使之不溢于脈外,并可化生血液;血則可以載氣而行,布達全身,并可生氣。

1.靜坐法

靜坐有兩個關鍵點:端整姿勢、調節呼吸

PS:七支坐法、腹部呼吸

1.1.準備

1.靜坐的時候找一個靜室内,開窗關門,勿使人擾(很重要)

PS:保持空氣流通但要注意保暖

2.準備一個軟被褥或者坐墊,坐久了可以墊在下面

PS:單盤的時候一般都會在屁股下墊一個小墊子(目的其實就是讓腰更易直起來)

3.入坐前解衣寬帶,使筋肉不受拘束

PS:靜坐的時候不要穿太緊的衣服,寬松舒服為宜(同樣注意下保暖)

擴:此外還要注意保暖(尤其是雙腿)、禁欲、節飲食(吃飽不要打坐)

PS:配合諸如太極、八段錦、金剛功等外功來内外修煉效果更好

1.2.坐姿

這邊我就簡單說下最常見的雙盤膝與單盤膝

  1. 雙盤膝:就是把左腳架在右大腿上面,使左腳掌和右大腿略齊,再把右腳小腿牽上,架在左大腿上(示意見圖一)
    • PS:這時候兩腳掌向上,兩大腿交叉,好像三角形,因為兩膝蓋貼緊坐墊,坐的姿勢自然端正
  2. 單盤膝:坐時把左腳小腿架在右大腿上,右腳放在左大腿上(反之亦可)(示意見圖二)
    • PS:若入坐稍久身體易向一邊傾斜(自己坐姿微調即可)
《因是子靜坐法》讀書筆記
《因是子靜坐法》讀書筆記

最經典的坐姿當屬七支坐法(常用眼的同志直接閉眼)

《因是子靜坐法》讀書筆記

靜坐的時候不論選擇哪種姿勢,隻要注意姿勢端直,身體不傾斜,那麼功效就有了

PS:單盤往往容易傾斜,坐久了腿未觸碰到地面的那側腰就容易酸脹,洗澡的時候熱水沖沖或者按摩一下就行了(個人經驗)

1.3.要點

初學盤腿時入座略長些,兩腳必然覺得麻木(盡量多堅持片刻)此時可:

PS:最重要的是每日要堅持靜坐,勿使間斷!(很多道家經典也都提過這一點,如太乙金華宗旨)
  1. 徐徐放開,不麻後再盤
  2. 起身慢慢走走,不麻後再盤

靜坐完畢,慢慢睜開眼睛,簡單活動下手足(可以簡單按摩輕拍一番)不要匆匆忙忙就起身

PS:靜坐方向倒是沒太多講究,我是參考金剛功練功方向而坐的(早東晚西)

1.3.1.雙手

雙手放松不用力,右手背放在左手掌上,兩大拇指輕觸,輕輕擱在兩小腿上(貼近小腹)指尖當悉任自然,不宜些須着力

1.3.2.頭部

頭頸要平直,面孔朝前,眼睛輕輕閉合,嘴巴也要閉上,舌抵上颚,雙耳宜如不聞

PS:常用眼的可以閉眼靜坐(眼睛微微睜開的目的其實就是減少雜念,若無過多雜念則閉眼即可)

1.3.3.胸臀

1.胸部微向前俯,使得心窩下降

PS:心窩下降橫膈膜便會弛緩(配合腹部呼吸),靜坐的時候總是感覺胸悶其實就是心窩沒能降下

2.臀部宜向後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不可有意用力外凸,順其自然之姿勢即可)

PS:雙盤基本後背都是直的,單盤的時候一般屁股後放個小墊子來讓脊骨更易直立

1.3.4.意念

精神集中在小腹部(下丹田:臍下一寸三分處)若昏沉嗜睡可以精神集中在鼻尖或者睡足之後再打坐

PS:下丹田比較多是說法就是臍下一寸三分、一寸五分、三寸處。道醫中一般都是指氣海穴或者關元穴周圍(一片位置而不是一點)

個人拙見:上丹田為兩眉之間,中丹田為兩乳之間,以中醫取象類比的思想來看 => 下丹田必然也是一中心線,從神阙(肚臍)至曲骨取中心線那麼就是關元穴周圍,且關元穴周圍有氣穴,故愚更偏向于關元穴周圍

PS:剛練習靜坐還是以蔣先生的一寸三分處為好(再往下也不易感覺和導引)後慢慢過渡到關元穴(意念在小腹部這片區域即可)

意念在何處一直是有争議的,但不管怎麼說都是在三處丹田的,以上丹田和下丹田最多

  1. 上丹田(泥丸、靈台):督脈印堂之處(兩眉之間)
  2. 中丹田(绛宮):胸中檀中穴處(兩乳之間)
  3. 下丹田(命門、氣海):臍下三寸關元穴處

擴:蔣維喬先生意念集中在下丹田的依據是這樣的:孕育十月,至脫胎以後,而臍帶方落。以此推之,可知人類胎生之始,必始于臍,臍即為其根本。培養草木之根本則以肥料灌溉之。培養人之根本當以心意之作灌溉用

1.3.5.呼吸

  1. 呼吸氣息的出入應極輕極細,連自己耳朵也聽不見出入聲為妙
  2. 氣息應慢慢加長,直至到達小腹(自然呼吸勿用力,達不到小腹部勿急,練久後自可達到)
    • PS:先吸短息,漸次加長

上面說的呼吸注意點是不是感覺很熟悉?對的,正如你所想,這就是就是我們常說的腹式呼吸,隻不過蔣先生用語言概括了我們一直常說卻不甚詳解的腹式呼吸~

下面再具體說下腹式呼吸(自然呼吸)的調節方法:

  1. 呼息時,臍下腹部收縮。橫膈膜向上,胸部緊窄,肺底濁氣可以擠出。
  2. 吸息時,自鼻中徐入新空氣,充滿肺部,橫膈膜向下,腹部外凸
  3. 呼息吸息,均漸漸深長,達于下腹,腹力緊而充實(呼與吸的量大緻相同即可)
  4. 呼吸漸漸入細,出入極微,反複練習,久之自己不覺不知,宛如無呼吸之狀态
  5. 能達無呼吸之狀态則無呼息、無吸息,而氣息仿佛從全身毛孔出入,至此乃達調息之極功(初學者不可有意求之,須聽其自然)

PS:練習日久,似覺胸膈空松,呼吸靜細深長,一出一入,能直達臍下丹田,即為心窩降下之明證

蔣先生還說了一個正呼吸法,與腹式呼吸正好相反,因不是人人能練,且有些弊端,故我就不詳說了

PS:用中醫解釋就是:不動用腎的納氣功能,全憑肺部的張合來呼吸,這樣肺部能充分擴充與收縮(那麼肺部疾病的人,或者不經常運動的人可能就會應了所謂的弊端)可以等靜坐有些功底後再研究

1.3.6.時間

  1. 初習時不可不規定時間,以早晨起床及晚間就寝前各坐一次為宜,每日至少必有一次靜坐
    • PS:靜坐不要中斷,每天至少坐上二三十分鐘才有效果
  2. 每次靜坐時間雖然越長越好,但不要刻意求長,順其自然即可。每天能坐個30分鐘,那麼收效就不少了
    • PS:事繁之人,每次靜坐以40分鐘為宜,能自然延長至1小時更好
  3. 時間不論早晚都行,以起床後靜坐為主,就寝前為輔。如果每天就靜坐一次,選早晨起床後最好。早起先在床上按摩上下腹,調整呼吸,然後解決下大小便,洗漱完畢後再靜坐
    • PS:每晚寝前的靜坐能有15~20分鐘就行了

1.5.問題

  1. 不靜坐的時候雜念反而少,靜坐的時候各種雜念?
    • PS:平時不是沒有雜念,而是被分散了注意力,現在靜坐的時候審視内心,這些平時的雜念就出了,練習一段時間便會減少的不必擔心(陽明心學裡面的靜坐就是為了安定内心,然後才能緻良知)
  2. 靜坐的時候腹部呼吸覺得胸中氣悶?這是因為呼吸的時候沒有推動膈肌的緣故。
    1. 吸氣的時候從鼻中徐徐吸進新鮮空氣,使肺底舒張,膈肌便會下降。
    2. 呼氣的時候吐出濁氣,下腹部收縮,使膈肌向上升。
    3. 一上一下間膈肌便會靈活,胸部便會覺得空松而不會有悶的感覺了
  3. 靜坐的時候聽到外界聲響後心裡雜念就多了?
    • 這個是最難處置的,宜收視返聽,有聲音你也當它沒有,時間長了就可以養成泰山崩于前而不動的心态了

2.經驗篇

2.1.蔣維喬

靜坐一段時間後感覺臍下丹田有一股熱力,往來動蕩,頗異之。再靜坐一段時間後丹田中突然震動,雖姿态如常,而身體為之動搖,幾乎不能自己控制(在床上會發現床也會有些晃動),覺此熱力沖開尾闾,沿價脊而上達于頂,如是者六日,震動漸止(靜坐85天出現第一次震動)此後每入坐,即覺此熱力自然上達于頂,循熟路而行,不複如初時之動搖。此後舊時所患心悸、腰酸、頭昏、耳鳴、咳血諸疾,均一朝盡散,唯胃擴張關于實質之病則未愈,而從此亦不加劇

每日早晚兩次,又靜坐許久,某日晨起入坐,覺丹田熱力複震,之前沖擊的尾闾,這次沖擊頭頂的後部,即道家所謂的

玉枕關

。連震三日,後頂骨為之酸痛。忽覺頂骨砉然若開(頂骨像開裂了一樣)此熱力乃盤旋于頭頂。之後每次入坐都這樣,也沒有再震動

又靜坐許久,某日之夕,丹田複震,熱力盤旋頭頂,直自顔面下至胸部,而入臍下,複歸丹田,震動即止,之後每次入坐,此熱力即自後循夾脊而升至頂,由顔面下降而入臍下,循環不已。

2.2.張至順(擴)

張至順道長就是意守靈台,貼一下老道長的語錄:“人隻要安安靜靜的坐在那兒,天和地的東西全部都歸一。人身上隻有兩個大氣,天上一個(靈台)地下一個(命門)打坐的時候靜到一定程度忽然間就會出現白茫茫的大霧,剛入大靜的時候周圍很遠的雲彩呼突突聲音很大,一下子滿空都是,把人都包圍住了,然後啥也不知道了。一入靜後氣脈都停了,自己的身體在哪裡坐着也不知道了,自己也不知道在哪,就光看見雲霧都起來了”

PS:意守上下丹田可以類比于小說裡的煉神與煉體。道長百餘歲傳授的經驗,吾等初坐必然不會出現大霧之景,順其自然即可(一般意守靈台往往覺得身體越發輕盈)

簡單歸納一下:

《因是子靜坐法》讀書筆記

擴充(重要)

這塊作者書裡沒有寫,逆天主要是從張至順老道長那邊學到的(上文我已經補充了,這邊簡單看看即可)

  1. 打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身體的保暖,尤其是雙膝保暖
  2. 然後從南懷瑾先生那邊知曉,靜坐的同時伴随着禁欲為宜。

最後說說我這幾日的練習感受:(腎氣明顯增強)

  1. 之前雙盤麻到受不了,然後簡單敲了下膽經就不麻了(小腿抽筋敲也很有效果),然後就可以繼續雙盤了
  2. 單盤的時候我起初麻木的時候就換下腿,這樣就不影響了。後來發現不去管麻木的腿,一段時間後腳便不再麻,但另一個腳開始有些麻,再靜坐一段時間後上方腿的膝蓋麻麻的有些脹痛,腳裸處有些許麻其他部位一點都不麻,而另一隻腿的腳也不再麻了,但腳裸處有些麻,最後松開的時候上方的腿整個熱乎乎的,平時按之疼痛的穴位都酥酥麻麻的(eg:足三裡、三陰交等)腿熱乎乎的維持了很久
  3. 張至順老道長以前說過靜坐也是有消耗的,之前并沒有多大感觸,後來我關注自己脈象的時候才感觸頗深!我第一次靜坐有些腿麻和腰酸,這段時間我左關與尺有些細弱且整體有些弦。後來陸陸續續的又靜坐了幾次,什麼感覺都沒有了,等到我再摸脈的時候已經恢複正常,當天晚上我單盤靜坐了很久(>1h)上面單盤的感觸就是這時候的,這晚就莫名的疲勞,晚22:30便睡了,第二天6:00正常起床我再摸脈時,左關與尺又重新細弱了整體又有些微弦,感覺又打回原形了,但那天盤的左腿到現在都一直熱乎乎的,是以感覺可能是經絡通了一小部分,是以消耗了些許氣血
  4. 關于腹内震動我不太确定,今日中午靜坐的時候腹部有一種從内敲鑼的感覺,和腸鳴音是不同的,這個是最近才有的感覺(我靜坐不足一周且陸陸續續,按理不會這麼快)我不能确定是否是蔣先生所說的腹内震動感,是以先不寫,下次讀完因是子靜坐法續篇再探讨這個問題...

禁忌還有一點:氣感發生的時候盡量不要被打擾和中斷

PS:上面我是左腿有了這番感觸,後來我又想試試右腿,便重複前面的操作,起初感覺一模一樣,但快到膝蓋麻麻有些脹痛的感覺時,因娃娃哭鬧,是以在氣感發生過程中就中斷了,腿依然暖暖的,但早晨快起床的時候右小腿有抽筋之狀,後我輕拍膽經便消散了,白天穿拖鞋的時候總感覺右腳湧泉穴涼飕飕的。故我懷疑是有些小傷,此後我要麼在不被打擾的時刻(如早起、睡前)打坐,要麼就直接雙盤腿了。

炁體源流中關于靜坐的相關摘錄(解決靜坐問題)

這兩段是張道長摘選至《太乙金華宗旨》的精華,也是張道長推薦我們靜坐的人看的内容:

回光調息第四:

呂祖曰:宗旨隻要純心行去,不求驗而驗自至。大約初機病痛,昏沉散亂,二種盡之。卻此有機竅,無過寄心息,息者自心也,自心為息,心一動,而即有氣,氣本心之化也。吾人念至速,霎傾一妄念,即一呼吸應之,故内呼吸與外呼吸,如聲響之相随,一日有幾萬息,即有幾萬妄念。神明漏盡,如木槁灰死矣。然則欲無念乎?不能無念也,欲無息乎?不能無息也。莫若即其病而為藥,則心息相倚是也。故回光兼之以調息,此法全用耳光,一是目光,一是耳光。目光者,外日月交光也,耳光者,内日月交精也。然精即光凝定處,同出而異名也.故聰明總一靈光而已。

坐時用目垂簾後,定個準則便放下。然竟放下,又恐不能,即存心于聽息。息之出入,不可使耳聞,聽惟聽其無聲也。一有聲,便初浮不能入細,即耐心輕輕微微些,愈放愈微,愈微愈靜,久之,忽然微者遽斷,此則真息現前,而心體可識矣。蓋心細則息細,心一動則炁動。定心必先之以養炁者,亦以心無處入手,故緣氣為之端倪,所謂純炁之守也。

子輩不明動子,動者以線索牽動言,即制字之别名也。即可以奔趨使之動,獨不可以純靜使之甯乎。此大聖人,視心炁之交,而善立友善,以惠後人也。丹書雲:‘雞能抱卵心常聽’,此要訣也。蓋雞之是以能生卵者,以暖氣也。暖氣止能溫其殼,不能入其中,則以心引炁入,其聽也,一心注焉,心入則氣入,的暖氣而生矣。故母雞随有時外出,而常作側耳勢,其神之所注未常少間也。神之所注,未常少間,即暖氣亦晝夜無間,而神活矣。神活者,由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活矣。死心非枯槁之謂,乃專一不二之謂也。佛雲:‘置心一處,無事不辦。’心易走,即以炁純之,炁易粗,即以心細之,如此而焉有不定者乎。

大約昏沉散亂二病,隻要靜功,日日無間,自有大休息處。若不靜坐時,雖有散亂,亦不自知。既知散亂,即是卻散亂之機也。昏沉而不知,與昏沉而知,相去何啻千裡!不知之昏沉,真昏沉也,知之昏沉,非全昏沉也,清明在是矣。

散亂者,神馳也,昏沉者神未清也,散亂易治,而昏沉難醫。譬之病焉,有痛有癢者,藥之可也,昏沉則麻木不仁之症也,散者可以收之,亂者可以整之,若昏沉,則蠢蠢焉,冥冥焉。散亂尚有方所,至昏沉全是魄用事也。散亂尚有魂在,至昏沉則純陰為主矣。靜坐時欲睡去,便是昏沉。卻昏沉隻在調息,息即口鼻出入之息,雖非真息,而真息之出入,亦寄于此。凡坐需要靜心純炁,心何以靜,用在息上,息之出入,惟心自知,不可使耳聞,不聞則細,細則清,聞則氣粗,粗則濁,濁則昏沉而欲睡,自然之理也。雖然心用在息上,又善要會用,亦是不用之用,隻要微微照聽可耳。此句有微義,何謂照?即眼光自照。目惟内視而不外視,不外視而惺然者,即内視也,非實有内視。何謂聽,即耳光自聽,耳惟内聽而不外聽,不外聽而惺然者,即内聽也,非實有内聽。聽者聽其無聲,視者視其無形。目不外視,耳不外聽,則閉而欲内馳。惟内視内聽,則既不外走,又不内馳,而中不昏沉矣,此即日月交精交光也。

昏沉欲睡,即起散步神清再坐。清晨有暇,坐一柱香為妙。過午人事多擾,易落昏沉,然亦不必限定一柱香,隻要諸緣放下,靜坐片時,久久便有入頭,不落昏沉睡者。”
           

回光調息翻譯:

呂祖說:“宗旨”隻要專心實行去做,不求驗而效驗自來,大緻說,初學靜坐的人,不外乎有昏沉和散亂二種毛病。要治療這種毛病的方法,無過于把心用在調息上面,“息”者這個字,由“自”“心”兩字組成,是以說“自心為息”的确,心一動,就有了氣息,氣息本是心所化出。我們心中的念頭來得很快,一霎那間就會産生一個妄念,相應的就有一次呼吸,念頭是内呼吸,氣息是外呼吸,就像聲波和音響一樣的相随相應,一天之中有幾萬次呼吸,就有幾萬個妄念,像這樣下去,人的精神就會耗盡,最終成為槁木死灰。那麼幹脆就不産生念頭了吧?那不行,沒有念頭是做不到的,這好比說幹脆不要呼吸一樣,那明明是做不到的事。不如就這個病,下這個藥,将心和息緊緊依靠在一起。用這種方法來統一它們。是以在回光時,同時也要調息,調息功法全用耳光。回光是用眼睛,而調息則用耳光;眼光在外,相當于日月交光。耳光在内,想當于日月交精。那精就是光的凝定狀态,實際上是同出而異名。人的聰和明,總而言之隻是一靈光而已。

靜坐時,先将兩眼垂簾後,定個準則,然後将萬慮放下。但就這樣放下,恐怕也做不到。那麼就存心于聽呼吸的聲音。使氣息的出入,不能讓耳朵聽到。聽是聽其無聲,一有了聲,那就說明氣息粗浮,還未入細;必須耐心的把呼吸再放輕微一些,靜細一些,照這樣愈放愈微,愈微愈靜,久而久之,忽然連那微細的氣息也突然斷了。那時真息就來到你的面前,心的本來面目就能覺察到了。因為心一細,氣息也會跟着細;隻要意念專一,就可以調動真氣,呼吸一細,心也會跟着細,隻要氣息專一,就可以調動心神。古人主張在定心之前,先要養氣;也是對于心意無處着手;是以借調習作定心之開端,這就是所謂“純氣之守”。

各位還不明白調“動”的意義。動,拿線索牽動來做比喻,那就是“掣”字的别名。物體可以用線索拉着跑,使它動起來;心神難道就不可以用純靜來使它安定下來嗎!這是大聖人觀察到心和氣的互動關系,總結出來的簡便方法,用以惠賜後人。

養生書上說:“雞能抱卵心常聽,”這是一句妙訣。你看母雞孵蛋,用的是暖氣,但那暖氣隻能去暖蛋殼,而不能貫入蛋中;隻有用心來把暖氣引進去。母雞抱蛋時專心的聽,一心專注,心進入蛋内,氣也随着進入,蛋得到了暖氣,于是發育出小雞。母雞孵蛋時期,有時也出外走走,不過它經常作側耳而聽的姿勢,心神還是專注在蛋上,一直沒有間斷,于是神就活了。神的活是由于心的先死。人如果先能死心,元神也就會活。但這裡所講的死心,不是使心枯槁而死,乃是使心專一不分。佛家常說:“置心一處,無事不辦,”心容易走,就用氣來安定它;氣容易粗,就用心來微細它。照這樣辦,還會有心神不定的情況嗎。

大體上昏沉和散亂二種毛病,隻要靜功功夫每天不間斷,自然會有很大的改善。如果不去靜坐,雖然一直存在着散亂,自己也不知道。現在知道有散亂這種毛病存在,那就是消除散亂的開端了。昏沉而不自覺,與昏沉而自己能發覺,兩種相比,何隻相去千裡!不被發覺的昏沉,才是真正的昏沉;知道自己在昏沉,還不是完全昏沉,因為其中還有清楚明白在裡邊。

散亂是神在遊動,昏沉是神不清楚。散亂易治,昏沉難醫。好比生病一樣,有痛的,有癢的,對症下藥就可以把它治好;而昏沉好比是麻木不仁的症候,不大好治。散的可以收攏;亂的可以去整理;而昏沉則是蠢蠢然、冥冥然的,真不好下手。散亂還有個境界,而昏沉則全是魄在操縱。不像散亂時尚有魂在,而昏沉時,則純是陰氣為主。

靜坐時昏昏欲睡,那就是昏沉的毛病來到了。消除昏沉的辦法是在調息,息就是口呼鼻吸,出入之氣,雖然不是真息,但真息的出入,卻寄托在這一呼一吸上面。靜坐時,先要靜心純氣。心怎樣靜?用在息上,息的出入,惟有心理明白,不能讓耳朵所聽見。聽不見,息就細,息一細,氣就清。聽得見,息就粗,息一粗,氣就濁。氣濁當然就會昏沉而想睡了,這是很自然的道理。不過把心用在息上,又要善于運用,那是一種不用之用,不要過于認真,隻要微微照聽一下就行了。

怎樣去照?是用眼光自照。兩眼隻向内視而不向外視;眼睛不外視,當然就是内視。并非真正有一種内視方法。怎樣去聽?就是用耳光自聽,兩耳隻向内聽而不向外聽,聽是聽其無聲,視是視其無形;僅僅是單純的眼不向外視,耳不向外聽,心神會因閉塞住了而想内馳;隻有做到内視、内聽,于是心神既不能外走,又不能内馳;處在中間,那就不會昏沉了。這就是日月交精和交光的方法。

實在昏沉欲睡,就不要勉強去坐,應當起來散步一下,等神清之後再坐。清晨起來有空,靜坐一柱香的時間為最妙。過了中午,人事多擾,靜坐中容易發生昏沉,但也不必限定必須要坐一柱香的時間;隻要把各種染念包袱放下,高品質的靜坐片刻,久而久之就會有所進步,再也不會産生昏沉欲睡的現象。
           

回光差謬第五:

呂祖曰:諸子工夫,漸漸純熟,然枯木岩前錯落多,正要細細開示。此中消息,身到方知,吾今則可以言矣。吾與禅宗不同,有一步一步驗證,請先言其差别處,然後再言驗證,宗旨将行之際,予作友善,勿多用心,放教活潑潑地,令氣和心适,然後入靜,靜時正要得機得竅,不可坐在無事中,所謂無記空也.萬緣放下之中,惺惺自若也,又不可以意興承擔,凡大認真,即易有此.非言不宜認真,但真消息,在若存若亡之間,以有意無意得之可也.惺惺不昧之中,放下自若也。又不可墜于蘊界,所謂蘊界者,乃五陰魔用事。如一般入定,而槁木死灰之意多,大地陽春之意少。此則落于陰界,其炁冷,其息沉,且有許多寒衰景象,久之便堕木石。又不可随于萬緣,如一入靜,而無端衆緒忽至,欲卻之不能,随之反覺順适,此名主為奴役,久之落于色欲界。上者生天,下者生狸奴中,若狐仙是也。彼在名山中,亦自受用,風月花果,琪樹瑤草,三五百年受用去,多至數千歲,然報盡還生諸趣中。此數者,皆差路也。差路即知,然後可求驗證。
           

回光差謬翻譯:

呂祖說:各位現在的功夫漸漸純熟了。不夠俗話說:“枯木岩前錯路多”,我還要細細的給大家闡述一下,這裡邊的消息,真是身到方知,但現在我可以對大家詳細講了。

我道家功法與禅學不同,那是一步有一步的效驗。請允許我先講差異之處,然後再談效驗。在将要實行“宗旨”功法的時候,預先要作好準備,不要多用心,使心神活活潑潑地,讓氣息和平,心神恬适,然後再靜坐。

入靜時,正要得機得竅,不可坐在一種無所事事的硬殼裡,在放下一切感覺和思慮當中,心神依然要和平常一樣的清醒;但又不能興緻勃勃地放下萬念那就太過分了。在清醒而不胡塗之中,自自如如的放下萬念;然又不能放任自流,以緻堕入蘊界。所謂“蘊界”是指色(形象)、受(感覺)、想(意象)、行(意志)、識(意識),五種陰魔的活動。

有些學道者在入定的時候,槁木死灰的氣象多,大地陽春的氣象少,這就是落在陰界裡去了,他的氣是冷的,他的息是沉的,裡面還有許多寒衰景象,照這樣修煉下去,日久就成了木頭和石頭了。

既要扭轉這種死氣沉沉。但又不能追随萬緣。如果在靜坐時,無緣無故地各種思緒紛紛來臨,消除它們又消除不掉;聽任它們來來往往,反而覺得順當舒适;這種情況叫做“主為奴役”。照這樣修煉下去,日久就落入色欲界裡面去了。運氣好的還是做人,運氣不好的就下生做了哺乳動物,比如說成了狐仙。狐仙它在名山之中,也還算是享福。那些風月花果,奇樹異草,三五百年盡它享用,壽命長的可以到幾千年。但到頭來,還是要進入生死輪回,回到煩惱的世界裡來。

以上說的幾種,都是差路也。知道了差路,然後就可以談到效驗了。
           

3.思維導圖

高清圖可以背景回複:靜坐或者因是子靜坐法

《因是子靜坐法》讀書筆記

作者:毒逆天

出處:https://www.cnblogs.com/dotnetcrazy

打賞:

18i4JpL6g54yAPAefdtgqwRrZ43YJwAV5z

本文版權歸作者和部落格園共有。歡迎轉載,但必須保留此段聲明,且在文章頁面明顯位置給出原文連接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