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失手鏡初分,
何日團圓再會君
破鏡拓片
成語“破鏡重圓”寓意夫妻之間經曆磨難最終走到一起。
關于破鏡重圓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至唐代,唐 孟棨的《本事詩·情感》,記載南朝陳國将亡時,驸馬徐德言把一個銅鏡破開,跟妻子各拿一半,作為日後重新相見的憑證。後來,徐德言果然靠半塊鏡子找到妻子,重新團聚。
“破鏡重圓”的故事在唐以後的文獻中也多有記載,如《大清三傑》記載“鮑超與宋氏由于家貧将宋氏賣與他人,後經人搭救,夫妻二人破鏡重圓,最終鮑超由軍功起家,封到男爵。”此類故事之是以會長久流傳,主要是源于人類對于真摯愛情的向往。相比于文人墨客的記載,最早的“破鏡重圓”的現象存在于墓葬中,我們一般叫破鏡墓。
埋葬在墳墓中的愛情
破鏡墓葬最早出現在漢代,雖然數量較少,但延續時間較長,在之後的唐、宋、明、清均有少量發現。分布範圍涵蓋陝西、河南、廣東、江西等,其中以江西數量最多,陝西地區首次發現破鏡墓是2021年寶雞市考古研究所在牛氏廟考古發掘工地,在時代為漢代的M9、M10兩座墓葬中出土的銅鏡殘片經拼對為同一個銅鏡。
牛氏廟工地破鏡墓
随葬破鏡的墓葬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兩片破鏡分别随葬在兩座墓葬中如牛氏廟墓地、安徽省懷甯縣兩座唐墓等,也有一種是兩片殘鏡分别随葬于一座墓葬的不同墓室中,如河南洛陽燒溝M38、廣州龍生崗漢墓M4013,燒溝漢墓M38中出土兩個半鏡,分别随葬于M38的正室和側室中。随葬的銅鏡有也有不同,有的是随葬兩個半鏡,有的是随葬殘碎的銅鏡。碎境墓與喪葬習俗有關,與之對應的是半鏡,半鏡墓被認為男女愛情的象征,從考古發掘中出土殘鏡墓葬墓主性别判斷,也證明均為男女各執一半。
生死相依
随葬破鏡的墓葬均為正常死亡,并不涉及殉葬或其他非正常死亡現象,而是生前夫妻雙方既已約定以破鏡為信,在來世以半片破鏡為信再續前緣。這種對于愛情的信仰,是人類銘刻在骨子裡的,在史前時期的齊家文化中發現有大量的夫妻合葬墓,妻子側身于丈夫,三代雖然不流行合葬,但是從個别墓葬中出土丈夫為妻子鑄造的青銅器也可看出夫妻之間滿滿的愛情故事。曆史時期以後象征愛情的墓葬更是不勝枚舉,新疆尼勒克墓地發掘一座相當于漢代的合葬墓,墓中男女墓主手牽着手,山東劉家莊發掘一座夫妻合葬唐墓,女的側身躺在男的身邊,兩具遺骨緊緊地相擁在一起,成都青白江彌牟鎮發掘一座宋代夫妻合葬墓,兩具骨架男的在下面雙手環抱着上面的女性,也是在漢代為了友善夫妻在陰界來往。梁孝王為了友善與妻子在陰界的往來,在與其妻子的墓葬之間開鑿有通道。
山西北魏時期一座墓葬(攝影王倩;繪圖、渲染 王安琪)
銅鏡——愛情的信物
齊家文化墓葬
中國發現最早的銅鏡位于齊家文化墓地,在那個以水為鑒的年代,銅鏡無疑是迎合了人類對美的追求,值得一提的是比之于前朝漢代的墓葬中銅鏡的數量明顯增多,銅鏡成為愛情信物最早的文獻記載是西漢時期的《神異經》,其中記載:“昔有夫妻将别, 破鏡人執半以為信, 其妻與人通, 其鏡化鵲飛至夫前, 其夫乃知之, 後人因鑄鏡為鵲安背上, 自此始也。”
漢代受天人感應學說的影響,相思銘文鏡出現于西漢, 然後迅速流行,銅鏡上的銘文多是非常直白地表達男女之間的感情, 有些是夫妻或者情人之間的感情誓言,如“長毋相光, 長毋相忘” 、“願長相思, 久毋見忘”等,這些吉語代表了人們對于情感生活的期許,銅鏡在陽世的意義為銅鏡在冥界的象征提供了基礎,漢代銅鏡在冥界的意義,主要得益于事死如事生觀念的存在,此時佛教的地獄觀念對于漢世冥界觀影響較小, 是以這個觀念執行得最為徹底, 既然“事死如事生”, 那麼在陽世存在的破鏡現象也就被帶入了冥界。夫妻死亡有先後, 一方死亡時, 破鏡分執之, 待到另一方也死去之後, 再在陰間相會, 這既表達了夫妻生死不離, 愛情永世長存, 也可作為信物, 憑破鏡而在另一個未知世界找到自己的配偶。其實銅鏡作為日常生活用具與普通的生活器具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從使用者的心理層面分析,凡是對着鏡子的人,一般都是希望看到美好的一面。與現代夫妻将合照挂于卧室不同,在古代那個沒有相機的年代,夫妻之間能同處一框的場景也僅止于銅鏡之中,是以一面銅鏡記載了年少輕狂的夫妻到老來相扶的伴侶,無數夫妻間的美好生活透過銅鏡那拉長的時間線曆曆在目。
參考文獻:
索德浩:《破鏡考》,《四川文物》,2005年4期。
劉文娟:《試論洛陽燒溝漢墓M38墓中出土破鏡的涵義》,《卷宗》2016年1期。
— END —
圖文丨望林
編輯丨王含
稽核丨張程
轉載自 周秦故裡矞矞陳倉 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