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關于心理學的各種效應,大家已經了解了很多了。今天要說的這個效應,名字可能不常見,但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出現的頻率卻很高。尤其是在資訊化的時代,當很多事情都會在網上形成讨論時,這種效應就更常見了。
什麼是鄧甯-克魯格效應呢?這個效應描述的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能力不足的人在欠缺考慮的決定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無法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且無法辨識錯誤行為的現象,即能力不足導緻的思考欠缺,在此基礎上做出偏差決定得出錯誤結論,卻不自知,還伴随着極度的自信。
圖檔源自網絡
這個效應是康奈爾大學心理學家大衛·鄧甯在聽聞“銀行事件”後與研究所學生賈斯汀·克魯格通過實驗設計研究得出。通過實驗,鄧甯和克魯格發現,邏輯推理能力差的人,對自己的實際能力估計過高,認為自己的水準在平均水準之上;反倒是邏輯推理能力好的人,普遍會低估自己的實際能力。
諾貝爾實體學獎獲得者Adam Riess有一個很有趣的經曆。在觀察宇宙中1A型超新星時,Riess和他的同僚發現,與普遍認為的宇宙大爆炸後其膨脹速度正在放緩的預期相反,他們觀察到的資料顯示膨脹速度正在加速。Riess說當他們第一次看到這個資料時,認為這個資料一定有問題,因為這與當時現有的模型不符。但通過反複觀察和分析,最終大家意識到資料是正确的,需要修正的是模型本身。現在科學界公認的事實是,因為“暗能量”的影響,确實導緻宇宙膨脹在加速。
一次談話中,這次經曆被提起,Riess被問到是如何在“确認偏見”和“動機性推理”的影響下還能堅持反複驗證并重塑理論模型。Riess回答這得益于他一直以來堅持的科學信念:“我們通過實驗來檢驗假設,但如果資料并不符合模型,就必須更改假設”。這和著名理論實體學家理查德·費曼的理念類似,費曼說過,“不管你的模型有多完美,不論你有多聰明,如果與實驗不符,那就是錯的”。
圖檔源自網絡
後面,Riess被問到如何看待一些人士自認為有價值的見解,這些人認為自己能給出一些有意義的貢獻,雖然他們對基礎實體的了解還很缺乏。
Riess說,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收到來自沒有背景的人的“建議”,有些人甚至都沒有在大學上過實體課程,就試圖向自己解釋宇宙的奧秘。
“在我看來,這些建議更像是胡言亂語,就是一些混雜了術語和方程式的句子,細看起來毫無邏輯可言。這些人似乎很想說自己有了不得了的發現,想讓我去幫他們驗證,甚至有些人還想讓我推薦諾貝爾獎,但實際的情況是,這些人知道的太少,以至于他們都不知道自己所說的内容是毫無道理可言,而且這些人通常都是單獨工作,不與他人合作。我樂于解釋科學傾聽問題,但當某些人的理論并不是問題而是基于錯誤了解上的一味堅持,這種互動就失去了原本該有的意義”。
Riess接着說,“讓我驚訝的,不是他們的理論有多古怪,而是他們對自己‘正确認識’的堅定不移。我所認識的科學家總是擔心自己的了解是否正确,而這些人,一點也不擔心這個問題。”
回過頭來看看現在的網際網路環境,人均牛津劍橋水準,每個人都在網上做自己的“研究”,所有的觀點民主化,仿佛專業知識已死,以至于每個人都自信地認為自己的觀點與專家的觀點一樣準确有效。探索科學的奧秘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但總有人認為自己從經驗得來或有限資料得來的結論就是最正确的,更不用說那些不帶科學字樣的領域,真的是人均專家級别。
圖檔源自網絡
這種現象的存在,與人性也有一定的關系。當一些負面消息諸如“新冠病毒的變種及其緻命”、“因為人類的某些行為地球變暖正在加速”、“一顆大品質不明物體正朝地球方向前進”傳出時,部分人極端自信的反對意見就不難了解了。
鄧甯-克魯格效應産生的深層原因,目前研究認為與個體“元認知能力”的不足有關。在實際的能力水準和自我評價之間,元認知水準的存在是一個中介變量,高能力個體無法正确評價自己的能力水準(好成績),低能力個體本身不具備取得好成績的能力是以更加無法準确評價自己的能力水準。這兩類都是元認知能力有缺陷的表現。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能力高的人,也會錯誤估計自己的表現(高表現低評價)呢?後來的實驗表明,這可能是受到虛假一緻性效應的影響。能力高的人,對自己能力高這一特征并不敏感,反而因為自己表現的不錯就錯誤預判其他人表現也不錯,是以在自我能力和排名評價中,顯得格外“謙虛”。這種認知是可以調整的,當能力高的人在認識到其他人的真實表現後,就會調整對自己的表現評價。
被鄧甯-克魯格效應困擾的人,還有“挽救”的機會嗎?實驗結果表明,答案是肯定的。那些接受了能力訓練的人,不論是高能力還是低能力個體,對自己的評價都會更接近其真實水準。而未接受過能力訓練的人,則不會有這種改變。能力不足并不可怕,因為可以在自己的領域内通過不斷學習和訓練來提升能力,但對自己能力的不自知,則是一件相對恐怖的事情,因為這不僅會限制自身潛在能力的發展、阻礙成長,還會給自己和身邊人帶來諸多的困惑。是以下期我們一起去探究,如何提升元認知能力。
【文章原創,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