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天人合一,四時與共。
中國古人非常講究天地、地、人的和諧統一,在他們看來,人就是自然天地的一部分,是以人的行為,無論是吃喝拉撒還是晝出夜伏,都應該遵循自然,才能獲得最好的天地精華,以養生護體。
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一直在中華大地上流傳。
盡管古代生産力和科技都不甚發達,但人們尚且能夠根據自然需求,極好地調整與自然的相處方式,以養護身心。
而到了現在社會,一切都豐富而充滿創造力,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生産力的穩固提升,使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變得與過往大相徑庭。
夜總會嗨到淩晨,北京CBD淩晨寫字樓燈火輝煌的加班盛況;杭州西溪園區阿裡巴巴辦公大樓加班狗們深夜2、3點鐘開始排隊買宵夜。
年輕人普遍睡得很晚,甚至是通宵不睡覺,這些現象換個年代是不可想象且極度不合理不正常的,為什麼如今卻似乎成為一種普遍而随時可見的現象呢?
首先,神經衰弱導緻的睡不着。
從神經學上來講,這種睡不着是神經衰弱引起的一種疾病狀況。神經衰弱是怎樣造成的呢?
強烈的精神刺激、沉重的心理負擔、長時間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巨大壓力、大腦活動過度進而産生勞累,這些林林總總的原因,都使神經系統的耐受界限達到了極限,而超過了神經系統的耐受界限。
如果一個人長時間處于嘈雜境地,長時間的接觸強光或者異味,神經深受刺激,也會引起神經衰弱。
而普通的睡眠不足、睡眠時間短暫、生活作息毫無規律、注意力過于集中導緻的大腦神經細胞消耗過度等,也都是引起神經衰弱的原因。
最新醫學研究表明,如果人體中的去甲腎上腺素和五羟色胺神經媒體水準低下,通常也會起神經衰弱。一旦神經衰弱,人就會越困越睡不着,越睡不着越煩躁,形成惡性循環。
其次,心理抑郁等因素會導緻睡不着。
急性或慢性焦慮,急性或慢性憂郁都是導緻睡不着的罪魁禍首,而其中抑郁症對睡眠有着十足的影響。在心理學上,抑郁症通常會連帶産生“不睡覺”上瘾症。
這種症候通常是患者處理現實沖突的能力比較弱,當現實沖突沒有被解決而轉化為心理壓力之後,沖突也就順勢轉化為軀體上的需求以緩解心理壓力,同時輔以無器質性病變作為基礎。
通常我們采用心理暗示治療開展有效治療,比如向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援,保證患者遵醫囑服用抗焦慮藥物,催眠治療等。
在患者完全放松放開心胸的情況下,很容易将壓抑在潛意識中的現實沖突向外顯像并意識化,進而從根本上解決睡眠問題。
與此同時,睡不着患者平時如果多注意自身人格的修為和建設,則可以恢複得更好,同步進行一些戶外活動。比如健身,郊遊,爬山等,可以很好地分散注意力,進而達到緩解瘾症,暢快入睡的效果。
除此之外,我們理應知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對睡眠的影響。
在古人的養生藝術中,十分講究與自然的配合與融洽度。
人們将一年分四季,也把一天當成是一年的濃縮,并為每個時辰階段取名。如淩晨3點到上午9點叫做日春,9點到15點叫做日夏,而從15點到21點則為日秋,21點到淩晨3點叫做日冬。
古人認為,日春時辰,陽氣就順從肝兒出生,此刻淩晨若處于睡眠狀态就像春天播種下莊稼的種子;到了日夏時,陽氣在心裡生長,就好比莊稼沐浴在陽光下茁壯成長。
時間輾轉到日秋時節,陽氣漸漸地就往肺裡收,相當于莊稼成熟了,要開始秋收割麥子了;而等到日冬時節,陽氣就要完完全全藏到腎裡面去了,等同于收獲的莊稼開始裝袋入庫,來年也就是第二天再播種。
古人還分一年為24個節氣,相對應的,一天就是一年的縮影,也有24節氣:3點為立春,4點對應雨水,5點是驚蟄。所謂驚蟄,就是“衆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蟄本身是冬眠的動物,驚蟄就意味着蟄伏的動物們開始在這個節氣蘇醒。
現代人類過多的自我,極大削弱了對客觀自然的感覺程度,是以,非常敏感的人通常在早上5點左右就醒了來,不敏感的人,就能呼呼大睡。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ehavioral Psychology》
微信公衆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