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土地補償費去哪兒了?——集體、個人,還是二者兼得?

當你聽說家鄉的土地即将被征收,心中難免會浮現出一個疑問:“那些巨額的土地補償費,最後到底進了誰的口袋?是直接給了咱村集體,還是分到了各家各戶?又或者兩者都能分一杯羹?”别急,今天我們就來撥開迷霧,揭曉土地補償費的流向之謎。那麼下面就由北京京康律師事務所史西甯主任律師來跟大家聊一聊。

律師解讀

一、集體土地補償費:村集體的“公款”

首先,我們要明白,土地補償費并非一股腦兒全歸個人,也不是毫無保留地全給集體。它的去向,關鍵看土地的性質和權屬關系。對于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比如耕地、林地、宅基地等,土地補償費的第一站通常是村集體經濟組織。為什麼?因為這些土地的所有權屬于集體,就像一個大家庭共有的一塊大蛋糕。政府征收土地時,相當于買走了這塊蛋糕,自然要先把錢付給這個“大家長”——村集體。

土地補償費去哪兒了?——集體、個人,還是二者兼得?

大陸的《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有明确規定,“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根據此規定,土地補償費是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村委的說法是正确的。

雖然法律規定土地補償費是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但是這并不意味着,土地補償款就可以一直放在村委,或者由其挪作他用。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适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24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程式,決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内部配置設定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确定時已經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請求支付相應份額的,應予支援。

土地補償費去哪兒了?——集體、個人,還是二者兼得?

二、集體内部再配置設定:村民們的“分紅”

那麼,這筆錢進了村集體的賬戶,是不是就和普通村民沒關系了呢?非也!集體拿到補償費後,可不會獨享這份“紅利”,而是要按照國家和地方的相關規定,結合本村實際情況,把這筆錢在成員之間合理配置設定。這就像是“大家長”把大蛋糕切成了小份,分給每個家庭成員。配置設定方式可能有以下幾種:

平均配置設定:每位村民按人頭分得一份,無論土地多少、貢獻大小,人人有份,公平公正。

按承包面積配置設定:誰家承包的土地多,誰就分得多,展現“多勞多得”原則。

綜合因素配置設定:考慮戶籍、勞動貢獻、土地依賴程度等多種因素,制定複雜但更公正的配置設定規則。

這種集體内部的再配置設定,確定了土地補償費最終能惠及每一個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讓大家都能嘗到土地征收帶來的甜頭。

土地補償費去哪兒了?——集體、個人,還是二者兼得?

三、個人專屬補償:承包戶與附着物所有者的“紅包”

然而,土地補償費并非全部歸集體所有。對于農民個人承包經營的土地,尤其是家庭承包的土地,土地補償費會直接給到承包農戶。因為農戶對這部分土地擁有承包經營權,法律保護他們在土地被征收時獲得相應補償。另外,地上附着物(如房屋、果樹、大棚等)及青苗的補償費,也是直接給到所有者或經營者,即個人。

四、專項補助:失地農民的“生活保障”

除了上述補償,征地過程中還可能産生安置補助費。這筆錢是專門用來解決被征地農民的生産和生活安置問題的,通常會直接發放到失地農民個人手中,幫助他們度過因失去土地而帶來的生活困難。

五、民主決策:村民大會的“拍闆”時刻

在實際操作中,集體内部的土地補償費配置設定并非村集體單方面決定,而是要經過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這一民主程式。村民們聚在一起,讨論、審議配置設定方案,投票表決,確定補償款的配置設定公平、公開、透明,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

土地補償費去哪兒了?——集體、個人,還是二者兼得?

綜上所述,土地補償費并非簡單地流向集體或個人,而是根據土地性質、權屬關系以及法律法規,經過集體内部的民主決策,實作集體與個人的共享。村集體先接收補償款,然後通過民主程式在成員間進行再配置設定;同時,個人承包的土地及其附着物、青苗的補償費則直接給到個人。這樣一來,土地補償費既滋養了集體的“大樹”,也滋潤了每一片“綠葉”,真正實作了二者兼得。

史主任提醒

拆遷是一個長期鬥争,需要全面專業的知識,需要對全局的把控,需要對法條的合理運用。即使一個有着多年訴訟經驗的律師,也在不斷地學習和更新,才能在一個案件中冷靜地分析并作出正确的判斷。而對于非法學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龐大的課題,不能僅靠短時間的惡補可以達到的。是以在遇到任何拆遷問題的時候不妨問問律師,在律師的指導下進行專業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