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發起人盧志強出局,民生銀行能否困境反轉?

作者:南方周末

因擁有衆多明星企業股東,民生銀行股東大會和董事會換屆曆來備受關注。

2024年6月26日,民生銀行新一期股東大會如期舉行。随着該行于當日夜間釋出股東大會決議公告,該行新一屆董事會名單誕生。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對比此屆董事會名單與上屆董事會名單發現,執行董事從一名增至三名。其中,董事長高迎欣不變,新增席位為行長王曉永和副行長張俊潼。同日夜間,民生銀行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決議公告顯示,高迎欣被選為董事長,張宏偉、劉永好和王曉永則被選為副董事長。

最明顯的是,董事會此番新舊交替後,自該行創立之初即出任董事、且為第八屆董事會副董事長的前山東首富、“泛海系”(指中國泛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及其關聯企業,下同)掌門人盧志強正式退出。取而代之的則是曾多次狩獵金融市場,并是以身家暴漲的前深圳首富林立。但林立的董事任職資格尚需金融監管機構核準。

一位銀行業資深人士對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稱,作為民生銀行的發起人之一,盧志強此番退出民生董事會意味着銀行業倚重地産激進擴表的時代徹底結束。在新經濟周期下,如何更好把握自身優勢,在逼仄市場環境下尋求精準定位是擺在民生銀行管理層面前一道繞不開的時代命題。

盧志強出局 ,泛海系仍與民生銀行有諸多牽連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對比新發公告及過往資訊發現,此次換屆後,民生銀行董事會成員由之前的18名調減至16名。在林立和盧志強“一進一出”同時,民營企業家張宏偉、劉永好和史玉柱等繼續留任。

盡管盧志強是以前未獲提名而被“選出”董事會,但其旗下公司依然是民生銀行主要股東,隻是排名已低于林立旗下的公司。民生銀行2024年一季度财報顯示,盧志強掌控的中國泛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泛海控股”)和林立執掌的深圳市立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立業集團”)分别持有民生銀行股權4.12%及4.49%,分列民生銀行第七和第四大股東。若從更長時間範圍内來觀察,泛海控股和深圳立業分别于2021年四季度、2024年一季度對民生銀行股權進行了相應的減持(前值為4.61%)和增持(前值為3.37%)。由此可見,對于決意進軍民生董事會一事,林立及其執掌的立業集團早有籌謀。

相比之下,盧志強此番出局則顯出幾分悲情。一位接近民生銀行的人士對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稱,作為民生銀行發起人之一,盧志強如今落得這步田地令人唏噓。在“房地産天然是金融”之說盛行的年代,盧志強所在的“泛海系”以地産為主營業務,憑借股東便利向民生銀行大量借款。在地産上行周期内,銀行和地産公司各自賺得盆滿缽滿;當周期調轉向下,這種雙赢格局則變成了地産對銀行的反噬。這自然是合作雙方都不願看到的局面。

在6月26日的股東大會交流環節,中小股東對于泛海系等關聯交易情況表達關切。民生銀行副行長黃紅日回應稱将加快追蹤泛海集團債務風險的化解工作,最大化維護該行合法的權益。

與巨額官司如影随形的是盧志強在民生銀行董事會中日漸式微的尴尬處境。民生銀行近期公布的一則對董事會成員評價結果顯示,該行監事會成員對盧志強2023年的履職評價為“基本稱職”,與其他17名成員的“稱職”形成鮮明對比。

對于這一評價結果,前述銀行資深人士對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解釋說,根據原中國銀保監會此前出台的《銀行保險機構董事監事履職評價辦法(試行)》(下稱“辦法”),銀行業董監高的評價等級分為“稱職”“基本稱職”“不稱職”3項。《辦法》分别對“不稱職”“稱職”适用及不适用情形進行了明确約定,但未規定“基本稱職”的适用情形。有市場點評指出,民生銀行此番對盧志強的評價為這位元老級人物保留了些許顔面。畢竟此前也有銀行董監高被評為“不稱職”的先例。相比之下,盧所代表的“泛海系”與民生銀行利益糾葛巨大,即便給出“不稱職”評價,外界也不會驚訝。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翻查相關管理辦法發現,相關辦法約定的“不稱職”的适用情形包括洩露秘密、損害銀行保險機構合法權益等8項;不應被評為稱職的情形則包括“股權和關聯交易管理嚴重違規,經營戰略出現重大偏差,風險管理政策出現重大失誤”等10項。對被評為“不稱職”的董事監事,銀行保險機構董事會、監事會應向其問責。

發起人盧志強出局,民生銀行能否困境反轉?

林立入選 ,資本捕手多次圍獵金融市場

新入局者林立何許人?其執掌的立業集團又是什麼背景?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調研多項公開資料發現,林立出生于1963年,曾任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監事,中國銀行深圳上步支行總稽核、會計科長,中國銀行深圳濱河支行行長,深圳市中華貿易公司财務部經理,中國農業銀行河源市紫金縣支行會計,中國人民銀行河源市紫金縣支行信貸員。此履曆顯示,林立對商業銀行業務相當熟稔。

上世紀90年代初,林立通過大量收購“深發展”原始股賺取人生第一桶金,并開啟投資和創業之旅。此後于2000年收購江門證券(現更名為“華林證券”),并于2003年購入中國平安保險集團(下稱“平安保險”)股權,分别占前兩者51%和3.6%股份,涉及款項分别為2900萬元和5.2億元。從投資時機上觀察,這兩次投資均發生于被收購标的陷入一定的經營困境之時:江門證券陷入連年虧損、平安保險因投連險事件而陷入業績下滑和品牌困境。這與目前的民生銀行處境有相似之處。2007年,平安保險在A股上市,林立個人财富暴漲至140億元,登陸《胡潤百富榜》第41位,超越馬化騰成為新深圳首富。上述系列資訊可以判定,多番出手金融市場且獲益非凡的林立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資本大佬,且擅長做出與大衆研判相悖的投資。

在通過投資大筆收獲的同時,林立謀劃且踐行“産業+金融”的企業圖譜。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透過調研企查查股權結構圖等信源得知,林立現持有立業集團99.9%股份。後者成立于1995年,現注冊資本金100億元,是一家以“産業+金融”為商業模式的民營企業。從企業圖譜來看,立業集團現持有華林證券約65%股份,還曾涉足3項村鎮銀行的投資,持股比例均在10%左右,标的均位于廣西地區。立業集團對金融業的“鐘愛”借此可見一斑。而對于投資民生銀行,林立進取之心更是昭然。立業集團繼2023年三季度末首次出現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後,2024年一季度又大舉增持,持股比例達4.49%,跻身該行第四大股東。

除去“一體兩翼”中的金融投資,立業集團官網顯示的産業布局涉足新能源、锂能和生物醫藥領域。因其未公布年報資訊,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無從對其經營狀況進行探析。但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調研林立集團子公司華林證券多項公告發現,2024年以來,立業集團10次質押其所持有華林證券股份進行融資,用途均為“自身經營發展”。華林證券6月13日釋出公告,截至當日,立業集團質押股份占其所持股份近50%,占華林證券總股份三成以上。系列訊息表明,華林證券的股份是立業集團慣常使用的融資法器之一。

發起人盧志強出局,民生銀行能否困境反轉?

前述銀行業資深人士對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表示,頻繁融資或許意味着公司主營業務收入有限,或投資行為活躍。民生銀行2024年一季度報告亦顯示,當期期末,立業集團所持有約14億股民生銀行股權處于質押狀态,占其所持有該行股份總數的七成以上。與此相關聯,在同份報告中,針對外界诟病的公司股權質押比例過高一事,民生銀行做出“要協調壓降股權質押比例”的回應。

在此種情勢下下,有了民生銀行董事會成員身份加持的林立,其實控的立業集團後續是否透過質押民生銀行股權大舉融資,或許是值得關注的焦點之一。

多項名額不佳,不良仍處出清期

撇開決策層更疊背後的悲喜叙事,多項名額不及同業的民生銀行如何擺脫經營困境或許才是根本。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調研多項資料發現,截至2024年一季度,民生銀行營業收入、淨利潤、淨息差、不良貸款率等多個名額在9家A股上市股份制銀行中排名落後。

2024年一季度,民生銀行實作營業收入342.73億元,在9家上市行中排名第7,僅高于華夏銀行和浙商銀行,與排名第一的招行(864.17億元)相去甚遠,與9家行約435億元的均值水準亦存在較大差距;與之相呼應,對營業收入影響較大的淨息差水準也在一衆銀行中排名接近墊底,為1.38%,僅略高于浦發銀行(1.31%),亦低于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1.54%的行業均值。

發起人盧志強出局,民生銀行能否困境反轉?
發起人盧志強出局,民生銀行能否困境反轉?

歸母淨利潤方面,民生銀行排名第6,為134億元,與9家上市行168億元的均值水準存在差距。中間手續費等非息收入水準亦在兄弟行中排名落後。

發起人盧志強出局,民生銀行能否困境反轉?

換言之,與股份制銀行同業相比,民生銀行整體經營情況欠佳。無論是淨利息收入對應的存貸款業務,或是非息收入對應的财富管理等中收業務,民生銀行均乏善可陳。

縱向比較而言,2020年至2023年,民生銀行營收邁入下行通道。在信用減值損失計提減少的情形下,民生銀行淨利潤微幅上揚,但撥備反哺利潤特征較為明顯。而在營收絕對值一項中,民生銀行2023年與2014年水準相差無幾。

發起人盧志強出局,民生銀行能否困境反轉?

除去經營缺乏亮點,民生銀行過往因激進發展房地産業務而遺留的不良資産也為業内所關注。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調研兩項相關名額走勢發現,截至2023年底,該行房地産行業不良貸款率由2020年的0.69%一路飙升至4.92%;與此同時,房地産貸款占比則呈現下落趨勢,由2020年的約11%降至不足8%。這說明該行仍處于房地産不良貸款出清階段。前述銀行界資深人士對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表示,地産的處置周期通常因為标的金額較大而相對漫長。加之“買漲不買跌”的市場氛圍影響,處置周期時長難以預測。

發起人盧志強出局,民生銀行能否困境反轉?

民生銀行一位内部人士對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表示,事實上,早在2020年董事長高迎欣履新時,民生銀行就着手收縮之前熱衷的地産業務。某種程度上,高迎欣的到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民生銀行陷入更大的地産危機。2024年初,高迎欣于《中國金融》雜志上的公開撰文顯示,化解風險和強化全面風險管理仍是民生銀行的關鍵任務。由此可以判斷,4年已過,民生銀行仍未徹底擺脫房地産不良資産負累。

管理層待解四道題

民生銀行是否到了踯躅難行的境地?董事會換屆完成後,民生銀行全新一屆的管理班子需要解決哪些難題?

上述銀行界資深人士對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稱,息差收窄及因資本市場波動導緻的中間業務收入減少是近年銀行業普遍面臨的處境。民生銀行業績不佳與其當年激進擴張房地産業務之舉有關,但這屬于曆史遺留問題。民生銀行基本面的問題也沒有外界想象中嚴重。否則,不會出現股東積極增持的局面。

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金”)于2023年底釋出的研報亦給予民生銀行“跑赢行業”的評級,理由包括“風險管理、内控合規能力強基提質”“存量風險處置積極”等。業内對民生銀行的負面評價多集中于其過往行為,并對其處理曆史遺留問題的積極态度予以肯定。

上述民生銀行内部人士亦對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稱,自高迎欣赴任,民生銀行内部在業務條線和内部改革方面均發生了較大變化。其中,最為明顯的一點就是薪酬體制改革摒棄了之前以業績為導向的做法,轉而施行以客戶服務為中心的專業序列改革。此番董事會換屆完成後,加之3月份行長王曉永履新,民生銀行新一屆的“董監高”(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管層)決策層正式敲定。新管理層必将趁“新官上任三把火”之勢而“有所作為”。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認為,為尋求經營與内控風險方面的突破,民生銀行應從以下幾方面着手改進。首先是銀行業普遍面臨的息差收窄問題。2024年一季度資料顯示,民生銀行在此項排名上明顯落後于同行。民生銀行應透過積極調整資産負債結構及對應成本的方式予以改善,并加強金融市場方向投資能力;第二,加強房地産不良資産處置力度,争取盡快實作不良資産出清,減輕撥備覆寫率持續走低壓力,增強風險承受能力;第三,加強對内控合規方面的整頓,盡早改善自身在業内罰單衆多,違規經營行為頻現的形象;四是盡快在日益激烈的同業競争中,找準自身的精準定位,做大做強特色業務,以期實作在新一屆上司班子帶領下展現新風貌。

(助理研究員王奕荃 王思源對本文亦有貢獻 )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 陳琰 助理研究員 靳雅菡

責編 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