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對功臣真的刻薄寡恩嗎?

作者:色即是空記錄卡

明朝對功臣真的刻薄寡恩嗎?

明朝初年的功臣之命運

明朝的開國功臣和靖難功臣們可謂是洪武帝建立大明王朝的中堅力量。然而,在初年風雨飄搖之際,這些功臣們的結局卻往往大相徑庭。有的安享晚年,有的卻遭遇悲慘命運。這究竟是因為明初皇帝對待功臣的刻薄寡恩,還是其他更深層次的原因呢?

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這些功臣們的真實遭遇,以及他們命運的種種揭示。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封建社會中評判一位功臣是否受到公正對待,主要從三方面着眼:第一,此人的死因是否冤枉;第二,此人死後是否得到應有的榮譽和尊崇;第三,此人的後代子孫在王朝中是否受到恩澤寵愛。

筆者遴選了明初最主要的十五位功臣,包括開國六公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李善長、鄧愈以及藍玉、湯和、沐英、劉伯溫,以及靖難功臣丘福、朱能、張輔、顧成、姚廣孝,對他們的結局進行了詳細梳理。

從死因來看,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湯和、沐英等人皆系自然病故;而李善長則是冤殺,藍玉也是被誅殺;馮勝雖然也是被賜死,但可以認定為冤死。其餘人,如劉伯溫,雖然也是被迫害而亡,但并非完全屬于冤殺。相比之下,唐初功臣中也有一些被皇帝或是太子誣陷、殺害的,清初更是大半被滿清皇帝陷害除掉,可見明初情況相對要好上許多。

其次是身後名聲。除了李善長、藍玉、馮勝和丘福被奪爵外,其他功臣均獲得應有的身後哀榮,其中還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人被封為王爵。唐初功臣雖然也獲得很高的身後名聲,但仍不及明初。而清初滿洲功臣則往往被剝奪了軍功和名聲,成為了逆臣。由此可見,明初皇帝對待功臣的态度明顯要好于其他朝代。

再次是對子孫的照拂。明初未被奪爵的功臣後代幾乎都在朝廷中世襲顯要職務,如徐達家族一直傳承至明亡,沐英家族世代鎮守雲南,張輔家族更是京城勳臣之首。而唐初大多數功臣後代在第二代就因牽連謀反而被殺或貶逐,很快就衰落沒落。

可見,從死因、身後名聲、恩澤後代等方面綜合來看,明初皇帝對待功臣的态度并非是赤裸裸的刻薄寡恩,反而相對較為寬厚仁慈。這與通常對明初的印象大不相同。

明朝對功臣真的刻薄寡恩嗎?

那麼, what went wrong? 為什麼會有一些功臣遭受冤案牽連而死?

其實,這并非僅僅因為皇帝的刻薄,還有一些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新朝開國之初,各方勢力紛争不休,皇權還未完全鞏固。這些功臣大多出身武将,性格直率,權力勢力又大,很容易引發皇帝的忌憚。譬如李善長就因為被胡惟庸案牽連而遭殃。可見,這類功臣的下場,并非完全歸咎于皇帝一人。

其次,功臣自身也存在一些問題。他們多有驕縱跋扈之氣,時刻不忘自己的功勞,認為理所當然應該受到厚待。但殊不知,隻有時刻保持謙遜謹慎的心态,小心謹慎地對待皇恩,才能避免災難。

再者,當時朝廷内部也有很多陰謀家和被忌憚的勢力,他們往往會借機陷害功臣,以求自保和壯大。像藍玉案、胡惟庸案等,就是這樣一些政治鬥争的産物。這在曆朝曆代都有所發生,并非獨屬于明初。

總的來說,明初皇帝對待功臣的态度并非簡單的刻薄寡恩,而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這種态度與其他朝代相比,反而要寬厚許多。畢竟,大部分功臣能保全性命,甚至得到厚恩,子孫後代也能世襲顯要地位,這在曆代中都很少見。

當然,明初确實也發生了一些冤案,但從整體上看,明初皇帝的處置還算得當。相比之下,唐初和清初才是更加刻薄寡恩的。

這些功臣的命運啟示我們,在權力鬥争中,無論功勞再大,都要保持謙遜謹慎的态度,時刻檢討自己,以免遭遇不測。隻有如此,才能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安然度過,真正為國家和民族做出應有貢獻。這無疑為當今社會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明朝對功臣真的刻薄寡恩嗎?

既然明朝初年皇帝對功臣的态度并非簡單的冷酷寡恩,那麼還有什麼其他因素值得我們深入探究呢?

細究曆史,不難發現當時明朝正處于開國之初,社會政治格局還未完全穩定。一些功臣由于背景不同,在立場和利益上存在沖突。這些沖突不僅表現在他們彼此之間,也展現在他們與皇帝之間。

最典型的就是開國六公中的李善長和藍玉。李善長出身寒微,憑借自己的武功才能一步步打拼上來,但藍玉則是出身名門望族。兩人雖然同為開國功臣,卻因家世地位的差異而引發沖突。藍玉案的發生,就與之密切相關。皇帝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不得不出手清除這些潛在的威脅。

再者,那些不安于現狀、妄圖獨立稱雄的功臣,也很容易引發皇帝的戒備。譬如張輔等人,在土木堡之變中遭遇不測,也折射出這一點。

可以說,明初皇帝對功臣的處置,并非完全出于個人的刻薄與偏好,而是一種權力博弈的必然結果。在鞏固新朝政權的關鍵時期,他們不得不果斷出手,消除一些潛在的動蕩因素。雖然手段可能顯得有些殘酷,但從當時的大局出發來看,也是權宜之計。

但這并不意味着明初皇帝就完全沒有其他選擇。事實上,他們也确實盡量保全了大部分功臣及其後代,給予了相當豐厚的封賞和世襲。正是這種寬厚政策,使得明朝的開國功臣家族能夠保持至明朝終結。這在曆史上确實是罕見的。

總之,對于明初皇帝的處置功臣問題,我們不能簡單地歸咎于刻薄寡恩。相反,應該結合當時複雜的政治環境,綜合考慮皇權鞏固、派系鬥争等多重因素。隻有這樣,才能對這一曆史事件有更全面深入的認知。

同時,這一曆史過程也給我們一些啟示。在政治鬥争中,任何人都不能自負,必須時刻保持謙遜自省的态度。隻有這樣,才能在險惡環境中 survive,為國家做出應有貢獻。這正是明初功臣們最寶貴的精神遺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