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69、莊子外篇《天道》一

作者: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本篇以天道為主線,結合治國、道德修養等方面論述道存在于萬物之中、道法自然等特性,以倡導“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全篇大體分八個部分。下面根據表述的内容對各部分,分别注釋、白話翻譯和賞析。

【原文】

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1);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2);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内服(3)。明于天,通于聖,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4),其自為也(5),昧然無不靜者矣(6)。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铙心者(7),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須眉(8),平中準(9),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鑑也(10);萬物之鏡也。

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11),故帝王聖人休焉(12)。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備矣(13)。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14)。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15)。無為則俞俞(16),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明此以南鄉(17),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18),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19)。

以此退居而閑遊江海,山林之士服(20);以此進為而撫世(21),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22)。靜而聖(23),動而王(24),無為也而尊(25),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26),此之謂大學大宗(27),與天和者也;是以均調天下(28),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

莊子曰:“吾師乎!吾師乎!齏萬物而不為戾(29),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于上古而不為壽(30),覆載天地刻彫衆形而不為巧(31),此之謂天樂。故曰:'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32),其死也物化(33)。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34)。’故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故曰:'其動也天,其靜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35);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萬物服。’言以虛靜推于天地,通于萬物,此之謂天樂。天樂者,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36)。”

【注釋】

(1)天道:指自然界及其運作規律。 運:運作。 積:滞積不通。成:生成。 (2)帝道:指帝王治國之道。歸:歸附。

(3)聖道:聖人之道。服:敬服。

(4)六通四辟:比喻四面八方無不通達。六通:指上下四方。四辟:指春夏秋冬。(5)自為:自然而為。(6)昧然:昏茫無知的樣子。

(7)铙:通“撓”,撓亂。(8)燭:照。

(9)平中準:指水處于靜止時的平面作為水準的準則。

(10)鑒:鏡。

(11)平:準則。至:實質。

(12)休:指悠閑;安閑。

(13)備:完備。通行本原作“倫”,根據陳碧虛《莊子阙誤》引江南古藏本改。

(14)得:得其宜。

(15)任事者:下面辦事官員。 責:謂各守其職,各盡其責。

(16)俞俞:即愉愉,從容愉悅的樣子。

(17)南鄉:即坐北向南居天子之位。鄉,通“向”。

(18)北面:指立南面北位居臣屬。

(19)玄聖素王:指具有帝王之道而無帝王爵位,卻被世人稱頌追捧的人。比如老子、孔子等。江海、山林之士:指隐居之人。

(20)服:心悅誠服。(21)進為:指做官行事。 撫世:治理天下。

(22)天下一:指天下統一、大同。

(23)靜而聖:靜心才能立聖人之德。

(24)動而王:行動才能建立王侯之功業。(25)尊:尊崇。

(26)天地之德:指天地以無為為德的意思。

(27)大學:比喻事物最關鍵的部分,或事理最主要的依據。 大宗:比喻事物的本源。大學大宗:事物内在的根本和主旨。

(28)均調:協調。

(29)齑jī:粉末。此作動詞,謂弄成粉末。戾lì:暴戾。

(30)長chang。(31)刻雕衆形:塑造萬物。

(32)天行:自然規律的運作。

(33)物化:是發端于老子,成熟于莊子的哲學思想。指“物我界限消解,萬物融化為一”。(34)同德、同波:都是相合的意思。

(35)一心定:整個心處于安定專一的境地。

(36)畜:養育。

469、莊子外篇《天道》一

【譯文】

自然規律的運作從沒有過停留和積滞,是以萬物得以生成;帝王治國之道的運作也從沒有過停留和積滞,是以天下百姓歸順;聖人之道的運作也從沒有過停留和積滞,是以四海之内人人敬服。明白自然規律,通曉聖人之道,又通曉四面八方無不通達之德的帝王,任萬物自然而為,對這一切昏茫無知,内心平靜。聖人内心平靜,不是說平靜好,才去追求平靜;而是由于萬物不能撓亂他的内心,是以才保持了平靜。水在靜止時便能清晰地照見人的須眉,水處于靜止時的平面作為測定水準的标準。高明的工匠便采取這一方法。水準靜尚且清澄明澈,又何況是人的精神!聖人心境是平靜的!可以作為天地的明鏡,可以作為萬物的明鏡。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是天地的準則,是道德的實質,是以帝王和聖人都悠閑了。悠閑便心境空明虛淡,空明虛淡也就會顯得充實,心境充實道就完備了。心境空明虛淡才會平靜,平靜則出現運動,沒有幹擾地運動就能夠各得其宜。帝王靜便無為,帝王無為下面辦事官員就會各盡其責。聖人無為也就從容愉悅,從容愉悅的人便不會存在憂愁與禍患,就會延年益壽了。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是萬物的根本。明白這個道理而坐北向南,就象唐堯那樣居于國君之位;明白這個道理而立南向北,就象虞舜那樣居于臣屬之位。按照這個道理行事,處于國君之位的,就是有德之明君;按照這個道理行事,雖處于君王之下地位的,是具有帝王之道并被世人稱頌的有道之人。

按照這個道理行事,退居閑遊于江海,山林的隐士就會心悅誠服;按照這個道理做官行事而能治理天下,就能功業卓著名揚四海而使天下大同。靜心才能立聖人之德,行動才能建立王侯之功業,無為方才能被人尊崇,保持淳厚素樸的天性天下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跟他媲美。明白天地以無為為德的人,說明把握了事物内在的根本和宗旨,而成為跟自然諧和的人;用此來協調萬物、順應民情,便是與衆人諧和的人。跟人諧和的,稱作人樂;跟自然諧和的,就稱作天樂。

莊子說:“我的宗師啊!我的宗師啊!碎毀萬物不算是暴戾,恩澤施及萬世不算是仁愛,生長于遠古不算是長壽,覆天載地、塑造萬物不算是智巧,這就是天樂。是以說:'通曉天樂的人,活在世上按照自然規律生活,死則物我界限消解,萬物融化為一。平靜時跟陰氣相合,運動時跟陽氣相合。’是以知道天樂的人,不會受到天的抱怨,不會受到人的非難,不會受到外物的牽累,不會受到鬼神的責備。是以說:'運動時合乎自然規律運作,靜止時猶如大地一樣甯寂,就可以稱王天下;鬼魔不會作祟,神魂不會疲憊,整個心處于安定專一的境地萬物無不敬服。’這就是說把虛空恬淡、甯靜無為推及到天地,通達于萬物,這就叫做天樂。天樂,就是聖人的愛心,用以養育天下人。”

【賞析】

第一部分,核心内容就是集中詳細地闡明了“道”的“虛靜恬淡寂漠無為”的特性。

一是說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是“萬物之本也”、“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這是本部分要說明的核心議題。

二是說“靜而聖,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争美。”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在于,它辯證地說明了“靜、動、無為”或者說“立德、用德”的關系。即人應具有聖人之德,要立聖人之德必須有虛靜恬淡之心,就是“靜而聖”;立德是為了用,要以聖人之德指導自己的行動,如果不用,所立之德再好也沒有意義,就是要“動而王”。行動必須符合聖人之德,不能亂作為,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就是上面說的“無為也而尊”。如果這樣的話,那就“天下莫能與之争美”,即再好不過了。其含義是講明白天道之人應有的德行。

三是說“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铙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也”。其核心是說明,隻有忘物,才能排除萬物的幹擾,萬物無足以铙心,虛靜的心才能像平靜的水一樣對萬物進行真實地觀照。

四是說按照天道行事,用此來協調萬物則跟自然諧和;用此來順應民情,便與衆人諧和;推及到天地則通達于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