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50、莊子的名利觀

作者: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莊子》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學著作。莊子一生淡泊名利,追求虛靜恬淡,其思想對後世産生了深遠影響。他對名利的剖析,鞭辟入裡、透徹精深,對于我們樹立正确的名利觀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啟發意義。

  

貪求名利的嚴重危害

  

莊子在探究人生境界的過程中,對追逐名利的危害做了深刻剖析,發人深省。他認為,名利心過盛,禁锢天賦,塞人心智。“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凡沉溺于感官享受的人,其智慧就淺薄。名利心過分強烈,會降低靈性。“名實不入,而機發于踵”,抛棄追求虛名私利的雜念,一線生機便從腳跟升起,直達全身。而名利充斥頭腦,則會使人變得笨拙。以賭博為例,“以瓦注者巧,以鈎注者憚,以黃金注者闵。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則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可見,太看重身外之物,就會壅塞智慧,變得笨拙。

貪求名利會擾亂人的意志,使人迷失本性。“貴富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富貴、财富、顯達、威嚴、名譽、利祿六者,都是幹擾意志的因素。而意志是抵禦誘惑、堅守本性,取得事業成功的重要因素。貪得的欲念,如同蘆葦長滿稻田一樣,塞心性,最終使人迷失善良的本性,發生蛻化。莊子認為,有五種情況可以使人喪失本性,其中之一便是“趣舍滑心”,追求欲望的滿足,本真的心性就會受到損害。

錯誤的名利思想也會使交友陷入迷途。“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為利益而結交在一起的人,遇到艱難或災禍降臨時便會彼此抛棄。為求名而結交的朋友,失勢則會各奔東西,甚至反目成仇。是以,莊子說:“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這已成為現代人的交友箴言。

名利思想是給自身造成傷害的禍根。莊子以物喻理,揭示了“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的道理,即物類因為互相牽累、互相争利而招緻災禍。“心之于殉也殆”, 過分追求外物是危險的;“禍之長也茲萃,其反也緣功”,災禍滋長迅速又變化多端,想要避免又往往因為功名心太重而放不下。貪圖名利必多憂多慮,徒增煩惱。“錢财不積則貪者憂,權勢不尤則誇者悲。”貪财的人不能聚斂錢财就會憂愁,争名位的人權小位卑就會悲傷。

追逐名利是導緻道德敗壞的一個重要原因。莊子指出,“德蕩乎名”,因為求名心的驅使,人們的行為超越了道德的範圍;“名也者,相軋也”,追逐名利導緻人們互相傾軋。他還強調“德溢乎名”,道德的敗壞在于太追逐名聲了。“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由于太注重名利,往往采取不正當手段去攫取,于是滋生了種種不道德行為。

  

貪圖名利的思想根源

  

莊子首先強調追逐名利的根源在内不在外,在主觀不在客觀。“不足故求之,争四處而不自以為貪;有餘故辭之,棄天下而不自以為廉。廉貪之實,非以迫外也,反監之度。”人都是因為不滿足才去求取,四處争奪而不以為自己是貪;知足者卻會處處辭讓,舍棄一切而不認為自己是廉。廉和貪實質上并不取決于外界因素,而取決于自己内在的價值尺度。

進而,他一語中的指明對待名利的不同态度,根本在于價值取向的不同。“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者,不能與人柄。操之則栗,舍之則悲。”以财富為追求目的的人,便不會舍棄利祿;以顯達為追求目的的人,便不會舍棄名譽;熱衷于追求權勢的人,便不會把權柄讓給别人。掌握了這些的時候唯恐失去而惴惴不安,舍棄這些更痛苦不堪。當一個人把名利作為自己的價值取向時,他就會為追逐名利而忙碌;名利思想越嚴重,其對名利的追求就越盲目越瘋狂。

  

樹立正确的名利觀

  

怎樣才能樹立正确的名利觀,莊子闡述了以下主要觀點:

無為名屍。人不要成為虛名的載體。“名為公器,不可多取。”沉溺于名利之中就會招緻許多怨恨和責難。熱衷于獵取虛名、沽名釣譽,則會喪失自我,成為“名屍”。

450、莊子的名利觀

物而不物。莊子告訴人們,“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能生成萬物形質的,正是沒有形質的先天之道。擁有衆多财物的人,不可被财物所役使和牽累;不為财物所驅使,才能主宰天下萬物。“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役使外物而不為外物所役使,怎麼會為外物而勞神受累呢!“求名失己,非士也。”為求名而喪失了自己的本性,不是有識之士。總之,他認為人是本,名利是身外之物,人不能淪為外物的奴隸。

去私能舍。莊子大聲疾呼:“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不利貨财,不近貴富;不榮通,不醜窮;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有德行的人須徹底抛棄私心雜念。不貪錢财,不圖富貴;不以仕途通達為榮耀,不因生活窮困而失志;不将天下人的利益據為己有。要“棄隸者若棄泥塗,知身貴于隸也,貴在于我不失于變”。舍棄名利如同舍棄泥土,懂得自身比名利得失寶貴,不因得失的變化而喪失自我。能舍就要“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不要為了謀求高官厚祿而縱欲恣行,也不要因為窮困而随波逐流。

行修于内。“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于内者,無位而不怍。”知足的人不因利祿而牽累自己,明察自己得失的人有所失也不焦慮,内心修養好的人沒有官爵也不感到羞愧。莊子崇尚恬淡素樸,清靜無為,順應自然。修養内心就要寡欲知足,淡泊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所謂得志,非軒冕之謂也”,得志并非得到高官厚祿,而是盡心盡力地做事,使群眾從自己的工作中獲得裨益,進而自己也獲得人生的快樂。

爵祿不入于心。莊子用百裡奚爵祿不入于心,專心養牛,而被委以重任的事例,告訴人們,隻有專心緻志做對社會和百姓有利的事情,才會得到信任和愛戴,也才會實作自己真正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