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68、莊子外篇《天地》十四

作者: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百年之木,破為犧尊(1),青黃而文之(2),其斷在溝中(3)。比犧尊于溝中之斷,則美惡有間矣(4),其于失性一也(5)。跖與曾史,行義有間矣(6),然其失性均也(7)。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亂目(8),使目不明;二曰五聲亂耳(9),使耳不聰;三曰五臭薰鼻(10),困惾中颡(11);四曰五味濁口(12),使口厲爽(13);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飛揚(14)。此五者,皆生之害也(15)。而楊墨乃始離跂自以為得(16),非吾所謂得也。夫得者困(17),可以為得乎?則鸠鸮之在于籠也,亦可以為得矣。且夫趣舍聲色以柴其内(18),皮弁鹬冠搢笏紳修以約其外(19),内支盈于柴栅(20),外重纆繳(21),睆睆然在纆繳之中而自以為得(22),則是罪人交臂曆指而虎豹在于囊檻(23),亦可以為得矣。

【注釋】

(1)木:指樹。犧尊:古代的一種酒器,犧牛形,背鑿孔以盛酒。

(2)文:謂塗飾花紋。

(3)斷:指被砍去不用的部分。

(4)有間:有差别。

(5)性:本性。

(6)行義:行為和道義。

(7)均:相同,一樣。

(8)五色:指青、赤、黃、白、黑五種顔色。

(9)五聲:指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符。

(10)五臭:指羶、薰、香、腥、腐五種氣味。

(11)困惾:沖逆。惾zōng:堵塞。 中:傷害。颡sǎng:額;腦門子。

(12)五味:指甜、酸、苦、辣、鹹五種味道。 濁:污濁。

(13)厲:病。 爽:傷。

(14)趣舍:指順情則取,違情則舍。滑心:道家用語。意為擾亂心情。滑:即亂。飛揚:馳競不息,輕浮躁動。

(15)生:通“性”。

(16)離跂:踮起腳尖盼望。形容奮力追求的樣子。

(17)困:束縛。

(18)柴其内:柴草塞滿胸中。

(19)皮弁biàn:古代貴族戴的一種皮帽。 鹬冠:用鹬鳥的羽毛裝飾的帽子。 搢笏jìn hù:古時臣子朝見天子時手中所執的笏闆,因常插于紳帶間,故名。搢,插。 紳修:長帶。

(20)支:塞。

(21)纆mò:繩索。 繳zhuó:絲繩。

(22)睆睆huǎn然:眼見得。

(23)交臂:反手臂縛于背後。 曆指:即“枥指”,古代夾手指的刑罰。 囊檻:檻阱。

【譯文】

468、莊子外篇《天地》十四

百年的大樹,伐倒剖開後制作成犧牛形狀的酒器,再用青、黃二色塗上花紋,而餘下的斷木則棄置在山溝裡。雕刻成的精美酒器比起棄置在山溝裡的其餘木料,美好的命運和悲慘的遭遇之間就有了差别,不過對于失去了原有的本性來說卻是一樣的。

盜跖與曾參、史,行為和道義上存在着差别,然而他們都失卻了本性卻是一樣的。喪失本性的情況有五種:一是五種顔色擾亂了視覺,使眼睛看不清晰;二是五種聲音擾亂聽覺,使耳朵聽不清楚;三是五種臭氣薰鼻,壅塞鼻腔直沖腦門子;四是五種穢濁滋味入口,使口舌受到嚴重傷害;五是順情則取,違情則舍,擾亂其心使自然之性馳競不息、輕浮躁動。

這五種情況,都禍害了人的天性。可是,楊朱、墨翟竟不停地奮力鼓吹自己的學說,自以為有所得,但這不是我所說的“得”。得到之後反而為其所困,能說是有所得嗎?那麼,斑鸠鸮鳥關在籠中,也可以算是有所得了?況且取舍于聲色的欲念像柴草一樣堆滿内心,皮帽羽冠、朝闆、朝服的寬帶和長裙捆束于外,内心裡充滿柴木,外表上被繩索層層捆了,眼見得自己在繩索束縛中還自以為有所得,那麼罪犯反綁着雙手或者受到擠壓五指的酷刑,以及虎豹被關在圈栅、牢籠中,也可以算是有所得了。

【賞析】

第十四部分,通過講述百年的大樹,被伐倒後一部分制作成犧牛形狀的酒器,再用青、黃二色塗上花紋,而餘下的斷木則棄置在山溝裡,指出取舍部分雖命運不同,但都失去了本性是共同的,并列舉了喪失本性的五種情況。後面又通過對楊朱、墨翟竟不停地奮力鼓吹自己的學說,自以為有所得進行了批判,進而說明得與失的判斷标準不是憑自己的主觀意願,而是看事物的本性儲存與否。

本篇按十四個部分分别進行了分析,現在将各部分的中心思想再扼要梳理如下:

第一部分的中心思想是說,天主宰一切,天包容一切,隻要通曉天道則萬事大吉。

第二部分集中闡述道的“無為而治”觀點,同時列舉了十種無為行為。同時對大道深奧玄妙及其意義做了進一步的說明。

第三部分是講尋找遺珠的過程。寓意在于如何才能得到“道”。靠知識、智巧是找不到道的,隻有清心寡欲,幾乎忘記了自己的人,才能找到道的。

第四部分說明依仗個人的心智,不顧天道則不能治理天下,同時說明“無為而治”的重要性。

第五部分是堯與守護封疆人的對話。說明以“無為”的态度對待一切事物,禍患就不會到來,身體永不會遭殃。

第六部分伯成子高斥責禹改變了堯、舜無為而治的作法,進而闡明無為而治的思想觀念。

第七部分論述了道的萬物生成論。無論萬物的生成還是道德的修養都是無為而為,順其天然。

第八部分的中心思想是闡述“為與不為”的辯證關系。人,在自然規律面前隻能“服從”不能“有為”。

第九部分以聖人治天下為例說明無為而治的必要性。

第十部分,這一寓言的旨意,在于借子貢、孔子之口,對莊子“無為之道”作了進一步地肯定和宣揚。

第十一部分的中心内容是借淳芒之口,講述了“聖治”的内容,和“德人”與“神人”的品性。

第十二部分内容的旨意仍是宣揚“無為而治”的思想。這次是換了一個角度,即治理天下是天下太平之時,還是天下動亂之後才開始治理這一角度進行了評論。

第十三部分的含意,是莊子在哀歎“莊子之道”沒有得到世人的真正了解,而被世俗觀念所淹沒,即使祈求上天指點迷津,也不可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第十四部分說明得與失的判斷标準不是憑自己的主觀意願,而是看事物的本性儲存與否。

從以上十四個部分的中心内容的分析中,可以清晰地認識到,莊子講的“道”就是自然規律。元氣的運動變化使混沌的原始形态分化為天和地。莊子認為這是“道”作用。用科學的觀點看,這就是自然規律。自然規律無形無迹,卻又神奇般地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支配着萬物。這一神奇的力量即深奧、玄妙無比,又具有不可抗拒性。人在自然規律面前隻能順從,任何違背自然規律的行為終将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這就是莊子講的在“道”面前要“無為”思想。本篇還從不同的側面說明,任何“機心”、“巧智”、本領再大在自然規律面前都無濟于事。“無為而治”也是本篇中心的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