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當大漢王朝逐漸走向衰微之際,朝野已經亂象叢生。到了三國時期,更是一時鼎足,漢、魏、蜀三分天下,豪傑英雄誰也不讓誰。直到晉朝出現了短暫的統一,卻也很快就被分崩離析,重回戰火紛飛的亂世。所謂的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由數大漢族王朝以及一些外族政權所統治,而南方則是漢人裔後人所建立的政權當道。那麼在這波詭谲紛亂的年代裡,到底哪位能人才是最有希望重新統一全國的呢?
王猛、慕容垂、劉裕、拓跋焘、宇文邕,他們都是身懷絕技、智勇雙全的人傑,個個都有一番驚天動地的事迹。如果能再給他們多20年光陰,又會産生怎樣的曆史反轉呢?想必這個問題,也引起了不少讀者朋友的好奇心吧。
說到這位王猛,他可謂前秦苻堅的軍師、首席謀士。論起謀略之能,王猛堪比諸葛亮,能集韓信、張良、蕭何之長于一身,實乃古代十大謀士之一。正是有了王猛出謀劃策,前秦才能從部族蠻夷最終成長為一個富有凝聚力的國家。可以說,如果沒有王猛這位軍師輔佐,苻堅根本無法在當時戰火紛飛的年代裡建立自己的江山。
陰謀詭計、步步精心算無遺策的"金刀計"便出自王猛之手。當年這計策導緻慕容垂的慕容軍團幾乎被全軍覆沒,幸虧苻堅臨陣仁慈手下留情,否則慕容垂根本活不到後來颠覆後期前燕的時候。曆史如果能給王猛多20年光景,相信北方的局面就會大為不同。在他的智謀輔佐下,前秦必将掃清内患,團結一心,力壓慕容鮮卑、羌族等外敵,真正統一北方。
到那時,慕容垂等人早就難逃一劫,被這"帝王師"的前秦徹底鎮壓。再加上王猛預見了東晉将無力自保的前景,隻要抓住時機南下,全國統一的目标便指日可待了。可惜曆史總是無情,骠勇的王猛在375年便英年早逝,前秦随後也漸漸走向沒落。
說到慕容垂這個人,其軍事指揮才能确實是一流,曾經擊敗過桓溫、劉牢之、慕容永等一衆猛将。但作為統治者,他的政治理念和用人之道實在是差強人意。
慕容垂雖然征戰無數,名聲赫赫,但他的胸襟和視野都着實狹隘。他隻想恢複前燕帝國的疆土,奪回河北山東就算大功告成了,根本沒有把統一整個大陸作為目标。再者,慕容垂後繼無人,最有才華的下一代在那場"金刀計"中就已傷亡殆盡,剩下的慕容麟、慕容寶都是些草包,哪裡統一得了天下?
即便給慕容垂多活20年,換做是90高齡的他,去對付剛走上全盛時期的"帝王收割機"劉裕,簡直就是與虎謀皮、上梁不正下梁歪。劉裕雖說是出身卑微,但軍事指揮天賦超凡,那場2700步兵擊潰4萬騎兵大軍的"卻月陣"就叫人贊歎不已。崔浩都這樣評價過,"慕容垂靠祖宗根基複興疆土容易,劉裕寒門出身滅群雄創業,實屬難上加難"。
給劉裕20年,南朝大概就要臣服于他的統一大業了。不過要徹底統一整個大陸卻不太可能,因為當時北方還有拓跋焘這個"少年黃埔"在頂着。面對隻有16歲的拓跋焘,劉裕這個60多歲的老将恐怕吃不消,尤其拓跋焘少年英傑、魯骁勇悍,遠征草原柔然帝國13次,無一敗績。那場北魏破柔然之戰,更是震驚中外,攻勢所及甚至跨越數千裡。
是以劉裕多活20年,頂多是将北魏壓縮于河北山西一隅,奪取關中、河南,形成南北對峙。等到拓跋焘繼位,南宋就要背水一戰,随時有被擊潰的危險。宋明之争雖說持續300年,其實宋朝也隻是在東南區域内勉強維系,如同東吳般随時會被滅亡。
若是拓跋焘多活20年,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按照他的武勇和對軍事理論的精通,想要統一全國并非不可能。但終究還是因為其暴虐無度、愛殺戮擄掠,做得民怨沸騰而錯失良機。再加上柔然複兵,使得北魏腹背受敵,最後也就統一無望了。
相比之下,宇文邕其實最有機會統一全國。他繼承了北周雄厚的基礎,加之本人謀略超群、有定力,最關鍵的是時勢造化已經成熟。當年隻要不暴戾妄為、緊守陣地,滅掉日漸沒落的南朝不過是早晚問題。事實上,宇文邕親征北齊,迅速實作了北方統一。
此後隻要南朝内部繼續紛争,失地離心,北周就可以抓緊時機,依仗實力壓倒性優勢一鼓作氣,将曆經"侯景之亂"的南朝消滅。那時的南朝已是強弩之末,若再遇到宇文邕這等高手,必将萬餘重山難逃一死。
可惜宇文邕英年早逝,導緻後期北周發生宦官黨争奪權的混亂局面,這才讓楊堅得以出人頭地,建立隋朝。若是宇文邕能多活20年,隋唐二朝都未必能出現在曆史的舞台上。統一大業已在望眼欲穿,隻要穩住陣腳,便可一統天下,開啟新紀元。
縱觀曆史,要成就一番統一大業,着實需要智勇兼備之才。若單單以武勇而論,慕容垂、劉裕、拓跋焘皆是值得贊頌的一代猛将。但能否進一步達成統一,則還需具備睿智的政治手腕、遠見卓識和定力。王猛、宇文邕雖算不上無所不能的謀主,卻正是有了他們的出謀劃策,幫助國家渡過最為艱難的時期,終于抓住了曆史賦予的大好時機,一統天下。是以有權有勇,方能成就帝王之業。#頭條首發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