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一輩沒苦硬吃,年輕人沒福硬享”,評論區太真實了!

作者:禅钺

來源:知著網(ID:covricuc)

“媽,吃魚,我吃點粉條就行了。”

“這都是為了你,累死累活隻為了讓你考一個好點的老年大學。”

“你看看人家××媽媽多出息,畢業就給女兒提一輛小車。”

最近,用“中式教育”對待父母的視訊迅速走紅。視訊中,年輕一代用耳熟能詳的語句,反問曾經向他們輸出“愧疚教育”觀念的家長。

視訊中家長們的反應千姿百态,有的疑惑不已,有的不勝其煩。

年輕一輩的評論回複同樣引人深思。

有恐懼不敢表達的,“不敢,我媽略懂一點說唱,我爸略懂一二拳腳”;

也有屢次溝通失敗的無奈個體;

還有年輕人說出自己與家人相處的美好,懷疑“愧疚教育”的意義甚至其存在。

“老一輩沒苦硬吃,年輕人沒福硬享”,評論區太真實了!

年輕一代在生活觀念上,必然與上一代存在着代際差異。

“中式教育”的核心,其實圍繞着“受苦能否成功”的觀念差異。在如此差異的基礎上,年輕一輩如何能讓自身獲得更多的認同感,又如何協調與老一輩的關系?

在這樣的話語環境下,我們的磨合又有怎樣的未來?

“老一輩沒苦硬吃,年輕人沒福硬享”,評論區太真實了!

中式教育?被包裹的愧疚式教育

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會體驗到這樣的場景:

孩子優先受到照顧——熱騰騰的飯菜孩子先吃,剩湯剩菜有爸媽解決;有新鮮的體驗孩子先來,父母年齡大了用不到新奇的體驗……

孩子的成長,伴随着父母們的期望。他們或希望孩子以學曆為斧劍,為前路披荊斬棘;或希望孩子發憤圖強,繼承自己的衣缽。

“老一輩沒苦硬吃,年輕人沒福硬享”,評論區太真實了!

動畫《金魚罐兒》截圖

隻是,有時過度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變成了孩子們無法擺脫的枷鎖。期望之急切,未免生出行為脫軌。

對孩子的“押寶”心态,讓“為孩子吃苦”變成了自我感動式的家庭相處模式。

普天之下的普通父母和普通孩子們,也許都在承受着“期望”的代價。然而,不管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的家庭固有差異,還是“人各有志”的個體追求分野,都在對“愧疚教育”提出犀利的問題:

教育和成長一定需要受苦嗎?

家長如何應對孩子們的差異?孩子們又如何應對家長們的期望?

“老一輩沒苦硬吃,年輕人沒福硬享”,評論區太真實了!

自我感動式的教育名詞,我們已經屢見不鮮。從曾經的“苦難教育”“感恩教育”,到不止一次出現的“亢奮學生”,抑或“中式教育”和“亞洲家長”……

年輕一代似乎面臨着“家庭教育”的圍城:父母的施壓有時難以忍受。在壓力背後,隐藏着的“一切隻為你”的心理壓力,更讓年輕人不知所措。

“老一輩沒苦硬吃,年輕人沒福硬享”,評論區太真實了!

彌合:關于教育和苦難、物質和幸福

一個問題,隐藏在“愧疚教育”的話語之後。

“都是為你好”的表達設定,的确能夠讓孩子有所擔憂——擔心家長失望,擔心不進則退,擔心自己的人生……

隻是,在社會資源比較豐富的現在,一味吃苦能幫助年輕一代找到方向、實作自我嗎?

在這些“用中式教育對待父母”的視訊中,部落客們用充滿戲谑的表演表達着對父母“不苦也要創造條件吃苦”的不滿。

“老一輩沒苦硬吃,年輕人沒福硬享”,評論區太真實了!

部落客“小野依依”視訊截圖

不管是“你隻管吃肉,我吃别的”的飯桌謙讓,還是“看人家父母,孩子畢業就給提車”的物質比較,抑或“你這個年齡就該努力奮鬥去上一個好的老年大學”的學曆施壓,都是在“用魔法打敗魔法”,反向對“老baby們”輸出“不努力就落伍”的觀念。

“老一輩沒苦硬吃,年輕人沒福硬享”,評論區太真實了!

部落客“小熊的奇思妙想”視訊截圖

“望父成龍,望母成鳳”的戲谑調侃,在這些視訊中得到了鮮明的展現。在揶揄後,我們看到的是有關“苦難”的觀念差異。

“中式教育”中“受苦吃苦”的觀念,來自上一輩對人生發展道路的思考。

或許,父母“我這樣都是為了你”的表達初衷是美好的,寄予着對孩子的殷切期盼。

隻是,這樣的“中式教育”中蘊含的愧疚情緒,在激勵年輕一代的過程中,是否對年輕人的心理健康産生了影響?

上一輩成長過程中的物質條件,自然遠遠遜色于年輕一代。

從曾經的物質匮乏,到如今的欣欣向榮,離不開我們之前數代人的嘔心瀝血、身心操勞。社會的迅速發展,離不開長輩曾經遭受的身心磨煉。

“老一輩沒苦硬吃,年輕人沒福硬享”,評論區太真實了!

代際之間的生活差異,或許讓一些長輩對“苦難的作用”産生了自己獨到的認知。即使在社會總體物質資源豐富的現在,無論家庭條件幾何,他們都認為孩子們吃苦是成長的必要項。

隻是,在日常的情感表達語境中,“要吃苦”的觀念傳遞往往受制于單一的交流習慣,讓孩子們産生了反抗的情緒。

在我們傳統的情緒表達習慣中,往往缺乏直覺的愛意抒發。“我愛你”的直覺表達,往往難以啟齒。

在缺乏情緒抒發的“中式教育”環境中,因為愧疚而努力的孩子們,有時會因為自己從小存在的愧疚狀态,陷入自卑和疑惑的泥沼。

同樣,現代幸福認知的迅速變化,也讓年輕一代對“中式教育”的愧疚感受産生了質疑。

“老一輩沒苦硬吃,年輕人沒福硬享”,評論區太真實了!

溝通:再建溝通,舒适地“愛”

作為網絡原住民的Z世代人群,在如今發展迅速的現代網絡環境中,自然是不可缺乏的主力軍。

在衆多“中式教育對待父母”的視訊評論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種“不敢模仿”的表達。

有“不敢,我媽略懂一點說唱,我爸略懂一二拳腳”的恐懼,也有“模仿了,我媽一邊哭一邊罵我白眼狼”的啼笑皆非。

“老一輩沒苦硬吃,年輕人沒福硬享”,評論區太真實了!

動畫《金魚罐兒》截圖

的确,網絡熱梗對“中式愧疚教育”的呈現無可避免地存在誇張的狀态。年輕一代在面對熱衷于受苦的長輩時,或許也要多一點處理的耐心。

堅定地表達自我,尋求流暢順利的溝通。

在反抗“愧疚教育”時,我們有時也會發現過度激烈的反抗言辭。家庭關系的維護,并非一味地表達自我,而是在妥協中實作自己的意願表達。

用中式教育對待父母們的熱梗中,雜糅着時代條件的變化、代際觀念的交替和截然不同的日常溝通習慣。

代際的觀念差異,有時也讓年輕一代不勝其煩。

在上一輩“一步接着一步”的人生環節催促時,年輕一代難免産生“我為我,不為其他”的對抗情緒。上一輩的觀念,也在影響着年輕一代的生活節奏和日常情緒。

“老一輩沒苦硬吃,年輕人沒福硬享”,評論區太真實了!

有關“亞洲家長”的調侃

或許因為代際的差異、社會條件的變化,年輕人的觀念已經與長輩們産生了巨大的偏差,以至于有時溝通變得困難,甚至難以實作。

家庭中,不同代際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愛着。

不管是不苟言說的行動主義者,還是積極表達的溝通派;不管是在沖突過後用一句“來吃飯了”舒緩沖突的含蓄關懷,還是用語言協助構築良好家庭環境的開放狀态……

這些實際上都是上一輩表達愛意的方式。

年輕一代在“用中式教育對待父母”的教育中感受到自我表達的快感的同時,也要學會經營良好的家庭氛圍。

老一輩在感受差異的同時,也要一定程度上寬容年輕一代矯枉過正的自我表達需求。

“受苦”的含義應該由年輕一代和長輩共同矯正。“受苦并不意味成功”的觀念糾正,既需要年輕人的積極表達,也需要長輩們對環境差異的客觀感覺。

教育下一輩的過程中,必然存在着自我價值的犧牲。在成長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合适的指引和融洽的家庭環境。

“中式教育”關于“受苦”觀念的錯位,是兩代人不同生活圖景的生動展現。

在“老一輩沒苦硬吃”和“年輕人沒福硬享”的差異之間,我們正要尋找家庭中的“愛”的共享。

在挫折和享受、逆境和順境中,尋找舒适地“愛”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