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立剛 、周志博 | 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突發新聞報道“節點”式關系傳播研究

張立剛 、周志博 | 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突發新聞報道“節點”式關系傳播研究

摘要

作為突發新聞報道資訊擴散的主陣地,微網誌平台上的大規模節點網絡傳播打破了傳統媒體新聞報道機制和資訊擴散模式。以“溫嶺槽罐車爆炸”事件為切入口,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從傳播路徑與網絡結構角度剖析突發新聞在微網誌平台上的資訊擴散過程。研究發現,突發新聞事件報道在微網誌平台中呈現單級傳播、鍊式傳播與多級傳播相結合的網絡結構,政府官方信源的資訊生産與擴散仍然占據絕對優勢;在使用者互動與資訊轉發的網絡結構中,關系等級度越高、關系規模越大、關系效率越高的資訊節點,其網絡密度、中心度、中心趨勢、關系距離在危機傳播中更具資訊傳播優勢。

随着強關系社交平台的發展,網際網路空間中的交往關系發生了變化,“圈子”式的網際網路群體,成為資訊擴散的控制主體。在網際網路“圈子”中,若無外界力量的幹涉,輿論将趨向于被“圈子”内所偏好的資訊主導。這就意味着輿論場域以及傳播生态的格局正在被以微網誌、微信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圈子”重構。突發危機事件發生後,網絡“圈子”使用者在資訊傳播的過程中通過使用者之間的轉發、評論、點贊、分享、讨論等行為,使基于關系連接配接的臨時網絡社群得以迅速形成,進而在大規模的關系網絡中将危機事件資訊在短時間内高效地擴散到其他群體。

本文旨在剖析突發新聞報道在微網誌平台上的資訊擴散模式,考察使用者互動的“節點”式關系傳播機制對突發新聞報道的影響。為進一步驗證在危機傳播中網際網路“圈子”使用者間的互動與關系轉化規律,描述圈子使用者在網絡結構中的位置與角色特點,解析關鍵角色與位置的重要作用,本文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并結合了具體的危機傳播案例,在微網誌平台的關系圈子網絡結構中驗證關系網規模、結構等級度和關系轉化效率三個變量的傳播規律。

一、理論基礎

(一)媒介豐富度理論

Daft和Lengel(1984)提出了媒介豐富度理論(media richness)理論,又稱資訊豐富度(information richness),該理論認為媒體資訊的豐富度會影響使用者的媒體選擇和資訊傳播過程。媒介的豐富度是一個媒介客觀及固定的資産,同時代表媒介的訊息傳播量及内容的能力。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訊息承載量,人們可依據溝通事由來選擇媒介。

突發新聞報道作為媒體向公衆提供突發性事件資訊的主要方式,在傳播過程中表現出傳播速度快、覆寫範圍廣等特點,并呈現出自上而下、一對多的傳播特征。基于網際網路時代大規模“圈層網絡”的建立,其“圈層網絡”使用者的多元性與互動關系的複雜性使得網際網路群體傳播出現各種不确定性。本文結合輿情傳播的路徑,即單級傳播型、鍊式傳播型、多級傳播型三種基本模式,對突發新聞報道在微網誌平台中的資訊擴散模式進行分析,探索突發事件資訊的傳播規律。

(二)社會網絡理論

網絡是由參與者(亦稱為“節點”)之間的關系組成,而社會網絡理論描述了構成社交網絡中的個體或者各個節點之間互動聯系的結構和屬性。根據着眼點不同,社會網絡理論有兩大分析要素:關系要素和結構要素。關系要素關注個體和網絡節點之間的社會性互動,即通過密度、強度、對稱性、規模等來說明網絡互動的行為和過程。結構要素關注網絡節點的位置,探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動者與其他節點之間關系所折射出來的社會結構。關系要素和結構要素共同對資訊的流動與個體間的社會關系有着重要的影響。

在突發新聞報道的傳播過程中,其網絡結構可以結合個體網絡結構和整體網絡結構的相關測度名額進行研究。另外,根據李彪(2021)提出的關系性質、關系等級度、關系效率三個次元觀點,可從社會網絡的角度将網際網路“圈子”的名額分為三個方面,分别是關系規模(群成員)、關系效率(強弱關系)和關系等級度(意見領袖),不同社互動動圈子存在不同的互動機制,進而産生不同的傳播效應。是以,關系傳播過程就是通過關系性質、關系等級度、關系效率三個次元的使用者互動過程,實作危機事件資訊的有效編碼、發送、傳遞、接受和解碼。

二、研究方法與設計

社會網絡分析法基于互動鄰接所構造的關系資料,嘗試在危機傳播過程中尋找穩定的傳播網絡結構。在由鄰接關系建立的關系網絡中發現處于中心位置與靠近中心位置的傳播節點,進而測量和描述突發危機資訊在網際網路“圈子”網絡傳播的過程和關鍵特征。

(一)資料來源

“溫嶺槽罐車爆炸”事故發生後,“央視新聞”“人民日報”“溫嶺釋出”“溫嶺消防”“人民網”“新京報”等賬号在新浪微網誌上第一時間釋出事故消息,呼籲大家不要前往事故現場圍觀,給救護車、消防車讓出通道。“溫嶺槽罐車爆炸”事件在爆發之初,其危機資訊在第一時間内主要通過微網誌平台傳播和擴散。由于該事件在微網誌平台上傳播資料量非常大,為保證資料的有效性,研究采用滾雪球抽樣法對該事件的新浪微網誌平台資料進行采集。

(二)資料處理

為保證資訊的完整度和資料的品質,資料搜尋的時間段鎖定在2020年6月13日16:40至19:40,也就是爆炸事故從爆炸發生後的3個小時之内,并對重要資訊節點進行樣本選取。此次共搜集到10000條微網誌使用者對該事件資訊的釋出、轉發和評論資料,同時按以下标準排除幹擾資訊:排除與樣本事件無關的内容;删除樣本事件發生之前的内容;删除無實質性内容的資料;删除同一賬号釋出的相似内容或複制他人内容的資料,最後得到本研究拟探索分析的有效樣本。

在上述擷取資料樣本的基礎,以“溫嶺槽罐車爆炸”為事件關鍵詞,搜尋對該事件轉發量排在前100的微網誌使用者,并在其中随機選取“溫嶺釋出”“央視新聞”“新京報”“人民日報”“澎湃新聞”5個使用者作為資訊源。緊接着,根據這5個微網誌資訊源分别從每一條微網誌中再一次随機選擇5個轉發的微網誌使用者,作為采集到的第2批樣本,其中包括“中新經緯”“江甯婆婆”“浙江釋出”“觀察者網”“新京報我們視訊”。按照這種方法依次類推,我們采集到了第3批樣本、第4批樣本、第5批樣本……最後一共采集到59個微網誌使用者資料。随後,将采集到的59個微網誌使用者資料按照矩陣資料的規則要求建構網絡矩陣資料,将59個行動者之間以行和列的形式進行指派,即A與B發生轉發或評論關系的則值為1,否則為0,最後本文建構出了59×59的微網誌使用者互動矩陣。

三、資料分析

在社會網絡傳播生态系統中,危機事件的傳播主體多元,傳播路徑與傳播方向複雜多變,傳播邊界不斷被沖破,加上網際網路成員之間複雜的關系脈絡,由此形成的圈子關系也極具複雜性和多變性,多層級的互動與多中心節點的傳播網絡結構決定了資訊在傳播網絡中的傳播效率。本文将Ucinet 6作為主要的社會網絡分析工具,并借助NetDraw繪圖功能對社會網絡資料進行可視化描述。

(一)網絡密度分析

密度測量是整體社會網絡規模的重要名額,固定規模的節點連接配接線越複雜,整體網絡社群圖的密度就越大。表1是通過Ucinet 6對“溫嶺槽罐車爆炸”事件突發資訊轉發的網絡圖密度測量結果。

表1 轉發網絡圖密度測量結果表

BLOCK DENSITIES OR AVERAGES
Input dataset:C:\Users\kw\Desktop\溫嶺槽罐車爆炸事件資料
Density(matrix average)=0.073
Standard deviation=0.260

由表1可知,該網絡的密度相對較小,59個微網誌使用者之間的連線不是很多。可見成員之間缺乏頻繁的互動,整體網絡的完備性稍顯不足。

(二)網絡社群圖分析

網絡社群圖用來描述網絡群體成員之間的複雜關系,它是由點和線連接配接而成,可以反映出網絡結構的對等性和分布特征。網絡社群矩陣用來描述兩個行動節點的“疊加”關系,比如可以用0和1值來表示節點之間是否存在連接配接關系。根據上文中建構微網誌使用者59×59二值對稱資料矩陣的結果,通過Ucinet 6軟體中的NetDraw功能操作,得到“溫嶺槽罐車爆炸”事件突發資訊轉發關系的網絡社群圖(詳見圖1)。

張立剛 、周志博 | 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突發新聞報道“節點”式關系傳播研究

圖1 “溫嶺槽罐車爆炸”事件突發資訊轉發網絡社群圖

該網絡社群圖可以總體反映出“溫嶺槽罐車爆炸”事件在第一時間内,危機資訊傳播的總體特征、位置和角色等内容,尤其是“溫嶺釋出”“央視新聞”“新京報”“人民日報”“新聞晨報”等節點處于資訊傳播網絡的中心位置,他們與多個節點相聯系,在突發資訊的傳播過程中起到關鍵的資訊擴散作用。

(三)網絡中心度分析

通過Ucinet 6軟體計算得出,“溫嶺槽罐車爆炸”事件突發新聞轉發網絡中最具中心位置的資訊節點是1号“溫嶺釋出”、12号“央視新聞”、13号“新京報”、2号“人民網”等,他們的節點中心度數值都達到了10以上(見表2)。結果說明,當地政務微網誌與新聞資訊等賬号對危機事件的突發新聞報道最具傳播優勢和最具傳播權力,在突發資訊的擴散過程中起到了非常突出的推動作用,它們能夠連接配接全體成員來共同協作擴散傳播。表2 中心度結果(此處省略47個微網誌使用者)

張立剛 、周志博 | 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突發新聞報道“節點”式關系傳播研究

從突發新聞報道的傳播路徑來看,節點中心度較高的節點由單級傳播模式與鍊式傳播模式構成。具體來看,“溫嶺釋出”作為中心度最高的節點,與次級節點“央視新聞”“人民日報”“新京報”“人民網”相連接配接,并呈現出以“溫嶺釋出”為中心節點,次級節點分布在周圍的單級傳播模式,構成主流的政務和新聞資訊資訊網絡,在突發事件資訊的擴散過程中呈現出關鍵作用。而“溫嶺釋出”作為網絡中的“意見領袖”,對局部的資訊傳播具有較強的影響力。此外,主流媒體組成的資訊中心與自媒體賬号連接配接的傳播組合,使得突發新聞報道的資訊得到範圍上的擴大,推動資訊傳播層級的加深。

(四)接近中心性分析

接近中心性測量的是靠近中心節點的距離分布,考慮的是整體網絡的互動能力。運用Ucinet 6軟體進行接近中心性分析。

接近中心度測量的是某個行動者不受核心節點控制的程度,一般是測量意見領袖最有效的方法。一般來說,最不受影響和控制的行動者正是最接近高中心度的位置節點,其擷取資訊的能力越不容易受其他各節點的控制。在“溫嶺槽罐車爆炸”事件的突發資訊傳播網絡中,越靠近信源位置的節點,如“江甯婆婆”“新浪浙江”“浙江釋出”“文卿清輕”等這幾個節點的接近中心性越高,其擷取資訊的能力就越獨立,這些節點在突發資訊的傳播網絡中與其他行動者間的資訊互動,更能有效地傳遞資訊,其作為意見領袖的作用則越明顯。

從突發新聞報道的傳播路徑來看,接近中心性數值較高的節點形成了以“溫嶺釋出”為中心節點,向四周擴散的單級與鍊式傳播模式的複合路徑。擷取資訊能力較強的節點在擷取資訊後,往往能夠在社群内部形成次級傳播網絡,在單級傳播模式與延伸的鍊式傳播模式的組合作用下,實作突發新聞報道的資訊更有效率地互動和傳遞。

(五)網絡結構洞分析

一般用有效規模、效率、等級度、限制度四個名額來測量結構洞的數值。有效規模測量的是網絡重複的程度,資料越大,其備援度越小,重複度也就越小,越有可能存在結構洞。效率是測量某個行動者對其他個體的影響程度,數值越高,影響力就越大,也就越有可能存在結構洞。限制度是測量網絡中各個節點之間聯系程度和網絡的閉合程度,資料越低,表示網絡越開放,也越可能存在結構洞。

在“溫嶺槽罐車爆炸”事件突發資訊轉發網絡的結構洞分析中(見表3),根據限制度由小至大排序,可以看見排在前列的分别是“溫嶺釋出”“新京報”“央視新聞”“人民日報”“人民網”“新聞晨報”“新京報我們視訊”“浙江之聲”。這些節點的有效規模相對較高,效率數值也處于高位、等級度位置也相對較高。尤其是“溫嶺釋出”,其限制度最低,說明“溫嶺釋出”所釋出的資訊重複度越低,第一手資訊的來源越具有資訊的釋出優勢。同時,“溫嶺釋出”的效率和有效規模也最高,說明它在“溫嶺槽罐車爆炸”事件的突發資訊傳播網絡中的位置至關重要。

表3 資訊轉發結構洞分析表

張立剛 、周志博 | 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突發新聞報道“節點”式關系傳播研究

另外,等級度名額中,數值最高的是“央視新聞”,比“溫嶺釋出”“人民網”等賬号高出一倍,說明在此次危機事件的傳播過程中,“央視新聞”更容易成為意見領袖。與之相反的是,個體網民使用者在整體的網絡結構中雖然結構洞數量和數值普遍偏低,但是像“文卿清輕”“牛乳奶汀”“知意的南風”等自媒體賬号也占據相對重要的位置,說明除了像政務媒體和主流媒體,部分自媒體在突發事件的資訊擴散中處于網絡的重要位置。

四、結語

根據對“溫嶺槽罐車爆炸”事件的社會網絡分析,揭示了類似“溫嶺槽罐車爆炸”這類突發事件在網際網路“圈子”中的結構特征與資訊擴散規律,主要發現如下:

第一,從中心度和接近中心性分析來看,研究發現“溫嶺釋出”“央視新聞”“新京報”“人民日報”“新聞晨報”等節點處于資訊傳播網絡的中心位置,不易受其他行動者的控制。在此過程中,資訊傳播路徑由單級傳播模式與鍊式傳播模式構成。

第二,從接近中心性分析來看,類似“江甯婆婆”“新浪浙江”“浙江釋出”“文卿清輕”等這幾個節點的接近中心性最近,說明一些重要的微網誌實名賬戶與部分自媒體賬戶在突發事件資訊的擴散過程中也起到重要的中介或者是意見領袖作用。接近中心性數值較高的節點形成了以中心節點為主,向四周擴散的單級與鍊式傳播模式的複合傳播路徑。

第三,從網絡結構洞分析來看,“溫嶺釋出”“新京報”“央視新聞”“人民日報”“人民網”“新聞晨報”“新京報我們視訊”“浙江之聲”等這些節點的有效規模、效率、等級度位置相對較高,其第一手資訊的來源與擴散就更具傳播優勢。除主流的政務和新聞資訊媒體外,自媒體賬号借助網際網路“圈子”社群關系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在突發事件中與主流媒體協作推動突發新聞報道的資訊擴散。

綜上所述,随着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際網路“圈子”中的使用者關系變得複雜且多變,使用者互動與關系轉化也成了危機傳播中的必然現象。是以,研究對危機傳播中使用者互動與關系轉化機制進行了有效探索,并從傳播路徑與網絡結構角度對突發新聞報道在平台中的資訊擴散進行了論證。在關系網絡傳播中,個體網民之間的身份區隔越小,危機傳播的效應越顯著,即那些在社會網絡結構中靠近中心節點,或者與其他節點關系距離越近的個體,在資訊過程中越容易起到中介或是意見領袖的作用。另外,在關系網絡傳播中,關系等級度越高,即在圈内地位越高、身份認證越權威、人格評價指數越高、專業技術水準越高、形象評價越好、社會知名度越高者,其危機傳播的效應就越顯著。也就是說,在社會網絡結構中那些節點中心度越高的個體,越不容易受其他行動者的控制,其在第一時間生産與擴散資訊的能力就越強。

參考文獻

[1]吳瑨.新媒體時代危機傳播研究的想象與可能——評《網際網路“圈子”視阈下的危機傳播機理與治理研究》[J].傳媒論壇,2023,6(10):64-66.

[2]隋岩,談和.網絡群體傳播背景下的資訊擴散——基于新浪微網誌資料的定性比較分析(QCA)[J].新聞大學,2020,(05):1-17+125.

[3]彭蘭.“液态”“半液态”“氣态”:網絡共同體的“三态”[J].國際新聞界,2020,42(10):31-47.

[4]DAFT R L, LENGEL R H. 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media richness and structural design[J].Management science, 19 86, 32(5): 554-571.

[5]王晰巍,文晴,趙丹,王楠阿雪.新媒體環境下自然災害輿情傳播路徑及網絡結構研究——以新浪微網誌“雅安地震”話題為例[J].情報雜志,2018,37(02):110-116.

[6]LIU W, SIDHU A, BEACOM A M, et al. Social network theory[J].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media effects, 2017: 1-12.

[7]王青平,汪曉莺.基層民生理念養成之可能:基于社會網絡中心性的分析[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8(01):42-46.

[8]李彪,張雪,高琳軒.從管理新聞到回避新聞:社交分發環境下新聞消費方式的轉向[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1,28(09):23-38+126.

[9]劉軍.整體網分析:UCINET軟體實用指南:第2版[M].上海:格緻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243-24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