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加載中...
林地面積7.44萬畝,林木覆寫率為63.8%,山林面積占全市山林面積的四分之一;“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國蝶”寬尾鳳蝶、珍稀瀕危物種“松葉蕨”、全省新紀錄物種毛脈槭紛紛現身;太湖生态島成功建立省首批“生态島”試驗區……
在《太湖生态島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頂層設計關照下,這三年,生态島交出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畫卷,讓生态文明之興,可及可感。
改革發力,以“制”促“治”,讓守護綠水青山的力量更強。
2021年8月正式施行的《條例》,為生态島謀劃了“低碳、美麗、富裕、文明、和諧”的前景。這是蘇州首次以地方立法的方式保護太湖島嶼,為生态島的生态保護和綠色發展提供法治保障。
《條例》第十九條規定,太湖生态島旅遊業發展應當突出生态保護、挖掘當地傳統文化價值,彰顯田園風光和古村落特色,并按照資源整合、産業整合、全域旅遊發展的要求,建設旅遊民俗集聚區,推動以生态和文化體驗為主的休閑度假旅遊。
沿着《條例》的指引,生态島依托優越的生态環境和豐富的特色農業資源,大力發展“一村一品”,打造新亮點,依托“農業+旅遊”,積極探索融合發展新業态,延伸産業鍊,進一步提升農産品附加值。
與之配套的、更多的檔案出台保駕護航。《關于支援太湖生态島建設的若幹政策意見》《吳中區支援太湖生态島建設的若幹政策意見》《蘇州太湖生态島項目和資金管理辦法》等為生态島項目建設提供資金保障。蘇州市太湖生态島建設工作上司小組,專班高效推進生态島建設。
創新賦能,點“綠”成“金”,讓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更寬。
生态保護補償制度在實踐中釋放出強大“乘數效應”,有效調動起各方參與生态保護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全省首個綜合性生态環境損害賠償示範基地,因地制宜靈活采用“補種複綠”“增殖放流”“護林護鳥”及“勞務代償”等方式開展替代性修複,打通了生态環境保護補償新路徑。将政府、企業、當地居民深度捆綁,成為利益共同體。開展生态環境損害賠償案件25件,涉及生态環境損害賠償金額200萬元。
生态技術的更新在實踐中釋放出層層“蝴蝶效應”,有效刺激民生需求,助推農文旅融合。三年來,生态島建設以項目為抓手,共計實施項目20個,其中創新項目占比過半。
消夏灣生态安全緩沖區采用德國智能科技濕地技術,從“一滴水”的淨化做起,實作“控源+生态淨化”多功能利用,有效控制消夏江農業面源污染,為整個太湖生态系統的安全健康裝上了“淨化器”。項目還曾入選省十佳生态環境治理改革創新案例和省自然資源領域生态産品價值實作典型案例。
如今,消夏灣生态安全緩沖區不僅提升民生福祉,還成為遊客的網紅打卡地。這正是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進行謀劃,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通過高水準環境保護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生動注腳,也是生态産品價值轉換和實作的有效路徑。
消夏灣嬉戲、打卡水映長灘賞日落……生态島上文旅融合蒸蒸日上。已有民宿(農家樂)635家,其中頒發“蘇州市吳中區旅遊民宿備案登記證”230家,占比全區54.8%,蘇州市十佳精品民宿5家,吳中區五、四星級精品民宿14家。總房間數超過7000間,實作年旅遊總收入約13億元。
新經濟、新場景、新産業的更疊在實踐中诠釋出“新質生産力與綠色生産力”的辨證關系,有效帶動産業發展向“新”向“綠”。全島已建成雙向200公裡智能網聯道路,包括無人零售車、物流車、安防車、清掃車等總計20輛百度生态小車深度參與太湖“一号任務”。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必須完善生态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
以先行先試的《條例》章法為指引,以創新細膩的筆法來勾勒,讓生态島三年蝶變“蹄急而步穩”。太湖生态島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探索生态産品價值實作機制貢獻了“蘇州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