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藝術】清筝缭繞‖楊光英

清筝缭繞

楊光英

最先知道“古筝”一詞,是閱讀李白《邯鄲南亭觀妓》“清筝何缭繞,度曲綠雲垂”的詩句,其次是在電視上看到古筝獨奏,後來是近距離欣賞到年輕的同僚在學校藝術節上演奏《漁舟唱晚》。同僚那漂亮的漢服、飄逸的長發,那高雅的彈撥,那舉手投足間的神态美和氣韻美,那筝的音色、音域和氣韻是那麼美,我就暗下決心要學習彈古筝。

我剛退休就在市老年大學報名學古筝,開學前就買了古筝,賣琴的老師介紹:标準的古筝長1.63米,21弦,靠近演奏者的第一弦是筝的最高音;古筝的優劣取決于木質音箱各部分材料質地及制作工藝的高低。我随意撥幾下,都好聽。

【藝術】清筝缭繞‖楊光英

作者楊光英在彈奏古筝曲

在老年大學的第一節課,老師就介紹古筝的曆史、特點與文化内涵。

古筝是彈撥弦鳴樂器,又名漢筝、秦筝、瑤筝,是漢民族古老的民族樂器,流行于中國各地。經過千百年發展,并與當地戲曲、說唱和民間音樂相融彙,主要形成了客家筝、潮州筝、山東筝、河南筝等流派。因古筝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動聽,演奏技巧豐富,表現力強,而被稱為“衆樂之王”,亦稱為“東方鋼琴”,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

古筝的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約2500年。最早的古筝形式是由竹、木等材料制成的簡單樂器,後來逐漸演變成如今熟知的揚州七弦琴,即古筝的雛形。隋唐時期便已發展出十二弦、十三弦筝,而在此之前的兩漢時期,還有五弦筝存在。真正得到廣泛應用的是十三弦筝。直到1958年,上海音樂學院王巽之先生試制成功了21弦S型古筝,這是筝形制的重大突破。

古筝的主要特點——

一是外觀素雅莊重。古筝通常采用木質或竹質材料,這些材料本身就帶有一種樸素和自然的美感。經打磨和抛光,表面呈現出一種溫潤的光澤,顯得更美觀,也展現了其莊重、典雅的氣質。

二是做工講究。古筝的制作工藝展現了中國傳統樂器的精湛制作水準。從選材到切割、裝配和調音等制作,每一個環節都講究精細,確定音質和手感的完美結合。

三是琴弦獨特。古筝的琴弦通常用絲、尼龍或金屬制成,這些材料賦予了琴弦特定的音色和質感。絲質琴弦音色柔和、細膩,聲音溫暖而悠揚;尼龍琴弦具有很好的彈性和音色;金屬琴弦則更為明亮和清脆。

四是樂曲清雅優美。古筝的音色純淨、高亢,給人一種甯靜、高遠的感覺;古筝的演奏技巧和表現手法也充滿了清雅之美。古筝有多樣的演奏技巧和多種表演形式,使其樂曲優美,既有深度又具感染力。

五是曠爽性。古筝的音域寬廣,能演奏出高低起伏、層次分明的音樂,給人一種空靈、自由的感覺,能表現出喜悅、悲傷、激昂等多種情感。同時,古筝的音色醇厚、飽滿,具有很強的表現力。這種曠爽性,能夠讓人心靈得到放松和淨化,引發深思和情感共鳴。

【藝術】清筝缭繞‖楊光英

當時老師講的這些特點,隻是作了筆記,似懂非懂,在後來幾年的練習中,漸漸懂了些。在學習過程中,買了有關古筝的書籍看,網上聽了老師的課,越來越喜歡古筝了。

古筝是文化的傳承,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它不僅代表了古代的音樂藝術,更展現了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古代有許多詩人都偏愛古筝。因為古筝不僅是一種樂器,也是一種文化符号。它既能表達出詩人們對音樂藝術的熱愛和欣賞,也能表達出人們的情感和心境。古筝與詩歌之間有着天然而密切的聯系。

白居易便是一位筝樂愛好者,他在被貶谪時,以聽筝樂為樂,排遣心中的苦悶。據相關記載,白居易創作的關于筝的古詩多達二十餘首,如《聽崔七妓人筝》:“花臉雲鬟坐玉樓,十三弦裡一時愁。憑君向道休彈去,白盡江州司馬頭。”又如李白的《聽蜀僧濬彈琴》:“蜀僧抱綠绮,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馀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在峨眉山下聽蜀僧彈奏古筝的情景,詩人用“綠绮”來形容古筝的顔色和質感,用“萬壑松”來形容古筝的聲音和氣勢,用“流水”和“霜鐘”來形容古筝的清澈和悠遠,用“碧山”和“秋雲”來形容古筝的意境和氛圍。通過對古筝的具體描寫,表達了作者對音樂藝術的贊美和感悟。還有李商隐的“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這裡,“青鳥”和“探看”都是與古筝有關的意象,“青鳥”是唐朝時期一種裝飾古筝琴弦的物品,“探看”是唐朝時期一種常見的彈奏。

古筝意象在唐詩中的廣泛運用,為詩歌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和意境,也為古筝賦予了豐富的内涵和情感。

當初老年大學的老師在上了幾節課時,彈了《高山流水》,她說:“這首曲子,你們堅持每周練琴三天,至少要彈三年,才能熟練演奏,了解意蘊。”當時我還不信。一年之後,在老師指導下,我學彈這首曲子,又在網上反複看教學視訊,無數次練習,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練。四年後,我在區作家協會的中秋詩會上,給現場書法老師伴奏了這首曲子,效果還不錯!

古筝曲《高山流水》樂曲古樸典雅,意境深遠綿長。俞伯牙将對摯友鐘子期的情感和對山水之熱愛融合,達到忘我之境,樂曲也是想要表現“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的境界。全曲以清彈為主,由高山和流水兩個部分組成:前半部渾厚而優美的音色,描繪了高山的雄偉蒼勁;後半部分細膩地刻畫了流水的不同形态:由細流涓涓低回婉轉,過渡到一瀉千裡的磅礴氣勢。我看了很多遍中國音樂學院王中山教授演奏《高山流水》的視訊,他情感飽滿,随樂曲,時而委婉柔和,時而澎湃激昂。他憑借行雲流水的指法和抑揚頓挫的曲調,營造出一種蕩氣回腸的音樂質感,把高山流水的壯美呈現在大家眼前,激發了我們對大自然的崇高敬意、對生命的思考、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展現出人物合一的精神交流。

我很喜歡德藝雙馨的王中山老師,他是古筝界的“天花闆”,享有“筝壇聖手”之稱。有人評價他的演奏,是忠于原作與創造性的二度創作的有機統一,具有曆史感與時代感的融合,具有技巧與音樂表現的統一。王中山認為,古筝是一件具有東方智慧的樂器,溫潤、含蓄、内斂,它的音多,一弦多音、一音多韻,擁有無窮的變化。這其中的妙處,西方人很難了解。要自信地走自己的路,讓筝樂以及它所蘊含的中國哲學,在世界推而廣之。

【藝術】清筝缭繞‖楊光英

王中山老師在彈奏古筝曲

袁莎,當代中國傑出古筝表演藝術家,中央音樂學院古筝專業導師,我也常聽她的古筝教學視訊課,特愛看她演奏的《春江花月夜》。這首古筝曲取材于張若虛的詩,“春、江、花、月、夜”五個意象,将人引入一個甯靜悠遠的夜景之中。反複欣賞袁莎老師演奏,在優美質樸的抒情旋律中,她流暢而富于變化的節奏,豐富多彩的各種演奏技法,讓我們能感受到典型的江南月夜味道:輕盈、婉轉、空明、澄淨,甚至随着音樂節奏,我們仿佛看到,江天一色中,緩緩升起的一輪皎月,聽到江岸邊詩人發出的天問和慨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藝術】清筝缭繞‖楊光英

袁莎老師在彈奏古筝曲

每一首古筝曲,都是對中華曆史文化的緻敬和傳承。

彈筝,是我的一種愛好,也是自我表達的方式。在古筝的世界裡,我可以沉醉于“高山流水”,也可以漫步于“雪山春曉”。那些深邃的曲調,仿佛是古代文人墨客對着寂靜的時空訴說他們的喜怒哀樂,而我在這其中,找到了與他們對話的方式。在這美好的退休時光,在家裡,常常是夫君練書法,我彈古筝。我坐于窗前或花台旁,當手指在琴弦上跳躍,腦海裡浮現出“漁舟唱晚、漢宮秋月、出水蓮、荷塘月色”等畫面,那美妙的旋律就像一股清泉,滋潤我的心田,漸入幻境,物我兩忘。美哉!快哉……

古筝曲可以治愈人,也可以作禮物。退休後在叙永山區支教,我曾彈《真心英雄》《滄海一笑》勸慰兩個叛逆的留守孩子;母親節,我把彈《懂你》的視訊贈給老媽;中秋節,我彈《明月千裡寄相思》送給遠方的親人朋友;國慶文藝晚會,我彈振奮人心的《萬疆》……

古筝所展現的魅力不僅僅是音樂本身,更是一種精神傳承,一份對曆史、對文化的敬仰,它以其獨特的音色、演奏技巧以及曆史與文化内涵,成為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瑰寶。通過學習和欣賞古筝音樂,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

本文内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楊光英(四川泸縣人,中學進階教師,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泸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龍文化研究院研究員。堅持業餘創作30餘年,公開發表作品60多萬字。合著文集《逝水留香》《走讀泸縣龍橋》。出版個人散文集《心境向暖》《像溪水那樣行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