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海洋大學遠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創新團隊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海洋農業與淡水漁業科技創新”重點專項“大洋光誘漁業高品質捕撈智能裝備與技術”課題支援下,自主研制了魚類行為聲光成像、鱿釣水下自容觀測、水下光照度剖面儀等一整套水下魚類行為原位觀察裝置。
“原位是指在真實環境中進行觀測,魚類行為原位觀測的含義指的是在不幹擾魚類自然生活狀态的情況下,在它們的自然栖息地中對魚類的行為進行直接的觀察和記錄。這種觀測方法強調在原始環境和條件下進行,以擷取魚類在自然狀态下的真實行為模式。”項目首席專家上海海洋大學陳新軍教授介紹。
今年7月到8月,項目派出2名科研人員,在中農發舟山遠洋漁業有限公司“舟漁 931”鱿釣船上開展了成套魚類行為原位觀察裝置測試和鱿魚捕食行為的原位觀察研究工作,自主研制的裝置圓滿完成了海試并擷取寶貴的原位觀測影像與資料。
“通常大家認為,當鱿魚發現食物時,它會使用觸須上的吸盤将食物固定住,然後利用喙狀器将食物送入口中。而本次調研,我們發現與以往觀測的鱿魚捕食方式不同。”陳新軍表示,本次原位觀察研究中發現了鱿魚垂直移動、捕食釣鈎的行為特性,颠覆了傳統的鱿魚捕食行為認知。
▲自主研制的魚類行為聲光成像觀測裝置
▲魚類行為聲光成像原位觀測裝置拍攝到的鱿魚三維資料
▲聲光成像觀測裝置拍攝到鱿魚捕食捕釣前後的瞬間三維資料畫面
▲成像觀測裝置在水下拍攝到的鱿魚叢集視訊畫面
▲聲光成像原位觀測裝置拍攝到的鱿魚叢集聲成像圖
通過連續數周的海上試驗與作業,課題組成員成功觀測到了鱿魚在特定光照條件下的趨光行為及與釣具的反應機制,對于優化捕撈政策、提高捕撈效率、減少生态影響具有重要意義。此次試驗不僅驗證了魚類行為原位觀察裝置的技術可行性,更為後續的研發與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成套水下魚類行為原位觀察裝置由上海海洋大學遠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創新團隊自研自制,實作了100%全國産化,有效推動了大陸魚類行為觀察裝備向智能化、自主化發展,也為發展鱿釣作業數字孿生系統研發提供了新認知。同時,此次“931”号生産船魚類行為原位觀察裝置海上試驗的成功,豐富了魚類行為學的理論體系,為鱿魚趨光機制和捕食行為學機理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裝備支撐。(孟歆迪 顔維琦)
來源:光明日報全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