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衡量人才的價值标準,就是能寫出一個好文章,是以努力的作用顯得尤其重要,頭懸梁錐刺股,勤能補拙笨鳥先飛,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就成為金科玉律。
這就使得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人,相當一部分人靠的是刻苦,以及一定的運氣,而不是絕對的能力。比如儒林外史中範進的文章,在鄉試這個層級,考官覺得文章晦澀難懂,但水準高的考官再看一遍,就覺得有可取之處,過了這一關以後,會試這個更進階别的考官,就能欣賞并高中。
這種寫作評閱排名,有着很強的主觀性,考生的水準如果遠超過閱卷者的水準,就會埋沒人才,考試選拔的本質,就是平常大量的閱讀,然後一篇文章,看閱卷老師的喜好,運氣成分過大。
但這些寫文章上來的人,也隻是一個服務于什麼什麼的一名什麼,并沒有推動社會的發展,比如提升糧食産量,提升醫療水準,發展科技等,留下一篇篇的詩句文章,覺得寫得好,然後就沒有然後l。
時代的發展,必然是科技的比拼,這從近代已經有深刻的展現,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綜合實力的增強,都是以理工科人才為基礎,尤其是頂尖的理科人才。
理科人才的選拔培養,首要的條件就是有自主思維的能力和意願,需要的是創新型思維人才。重理輕文讓最聰慧的苗子從事理工科學習培養,是提升競争力,助力社會經濟發展,提升人民生活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