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03年鮑威爾拿出“鐵證”推翻薩達姆,普京:搞不好是一管洗衣粉

2003年鮑威爾拿出"鐵證"推翻薩達姆,普京:搞不好是一管洗衣粉

2003年2月5日,紐約聯合國安理會大廳内氣氛凝重。美國國務卿鮑威爾站在講台上,手持一個小試管,裡面裝着不明白色粉末。他嚴肅地宣稱,這是薩達姆政權所擁有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證據。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這個小試管上,它仿佛成為了戰争與和平的分界線。

然而,就在鮑威爾慷慨陳詞之際,一個意想不到的聲音打破了會場的沉默。俄羅斯總統普京冷笑着說道:"搞不好其實是一管洗衣粉。"這句話像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千層浪。

究竟這個小試管裡裝的是什麼?它是否真的能成為發動戰争的理由?美國的"鐵證"背後又隐藏着怎樣的真相?讓我們随着時間的腳步,一同揭開這個扣人心弦的曆史謎團。

2003年鮑威爾拿出“鐵證”推翻薩達姆,普京:搞不好是一管洗衣粉

鐵證還是謊言?鮑威爾的驚人發言

2003年2月5日,紐約聯合國總部大樓内,安理會會議廳座無虛席。各國代表神情嚴肅,空氣中彌漫着一種緊張的氣息。這一天,美國國務卿科林·鮑威爾将在此發表一場關鍵性講話,為美國即将對伊拉克發動的戰争尋求國際支援。

鮑威爾步入會場時,全場目光瞬間聚焦在他身上。這位曾在海灣戰争中聲名鵲起的将軍,如今已是美國最高外交官。他西裝筆挺,神情嚴肅,手中還拿着一個神秘的小瓶子。

"諸位閣下,"鮑威爾開口道,聲音低沉而堅定,"今天我站在這裡,是要向你們展示伊拉克仍在秘密研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确鑿證據。"

話音剛落,整個會場頓時一片嘩然。自1991年海灣戰争結束以來,伊拉克一直處于聯合國的制裁之下,其軍事實力早已大不如前。薩達姆真的還有能力繼續研發如此危險的武器嗎?

2003年鮑威爾拿出“鐵證”推翻薩達姆,普京:搞不好是一管洗衣粉

鮑威爾沒有理會衆人的議論,繼續說道:"根據我們的情報,伊拉克不僅擁有化學武器,還在積極研發生物武器。"說着,他舉起了手中的小瓶子,"這裡面裝的,就是足以緻死數千人的炭疽芽胞。"

此言一出,會場内一片寂靜。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個不起眼的小瓶子上。鮑威爾接着展示了一系列衛星照片和圖表,聲稱這些都是伊拉克秘密武器計劃的證據。

"薩達姆·侯賽因對世界和平構成了嚴重威脅,"鮑威爾語氣堅決地說,"如果我們現在不采取行動,将來付出的代價會更加慘重。"

這場長達76分鐘的演講,被許多人認為是美國對伊拉克開戰的關鍵轉折點。鮑威爾的言辭懇切,證據看似确鑿,讓不少原本持懷疑态度的國家也開始動搖。

然而,就在美國自信滿滿地展示這些"鐵證"時,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卻對此表示了強烈質疑。在莫斯科的一次記者會上,普京冷笑着說:"搞不好那其實隻是一管洗衣粉。"

2003年鮑威爾拿出“鐵證”推翻薩達姆,普京:搞不好是一管洗衣粉

普京的這番言論立即在國際社會引起了軒然大波。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上司人,普京的話無疑給美國的論證蒙上了一層陰影。

與此同時,法國外長多米尼克·德維爾潘也對美國的證據表示懷疑。他在安理會會議上反問道:"這些所謂的證據,真的足以證明發動戰争的必要性嗎?"

面對來自國際社會的質疑,美國政府依然堅持己見。時任總統小布什在白宮記者會上表示:"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薩達姆政權正在積極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了世界和平,我們别無選擇,隻能采取行動。"

就這樣,在國際社會争論不休的同時,美國政府開始了對伊拉克戰争的最後準備。2003年3月20日,美軍對巴格達發動了代号為"震驚與敬畏"的空襲行動,伊拉克戰争正式打響。

然而,随着戰争的推進,美軍卻始終未能找到鮑威爾所聲稱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不禁讓人開始懷疑,當初鮑威爾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展示的"鐵證",到底是真相還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騙局?

2003年鮑威爾拿出“鐵證”推翻薩達姆,普京:搞不好是一管洗衣粉

普京的冷嘲熱諷:一語道破天機

在鮑威爾的聯合國演講引發全球震動之際,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的一句話如同一記重錘,狠狠砸向了美國精心建構的論據。

2003年2月10日,普京在克裡姆林宮接見了到訪的法國總統希拉克。在随後的聯合新聞釋出會上,普京出人意料地對美國的"鐵證"提出了尖銳質疑。他冷笑着說道:"搞不好那其實隻是一管洗衣粉。"

這句看似随意的調侃,實則蘊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普京不僅挑戰了美國的權威,還巧妙地用一個普通家庭常見的物品——洗衣粉,來類比鮑威爾展示的"危險物質"。這種反差不僅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哄堂大笑,更讓人不禁對美國的證據産生了懷疑。

普京的這番言論迅速在全球媒體間傳播。《紐約時報》以"普京:美國的證據可能隻是洗衣粉"為标題進行了報道。《衛報》則稱這是"普京對美國霸權的一記重拳"。就連一向親美的英國《泰晤士報》也不得不承認,普京的話"為美國的戰争理由蒙上了一層陰影"。

2003年鮑威爾拿出“鐵證”推翻薩達姆,普京:搞不好是一管洗衣粉

面對普京的嘲諷,美國政府顯得有些措手不及。白宮發言人阿裡·弗萊舍在例行記者會上被追問此事時,隻能硬着頭皮表示:"我們對自己的情報來源有充分的信心。普京總統的言論是不負責任的。"

然而,普京并沒有就此罷休。在随後的幾天裡,他多次在公開場合重複這個"洗衣粉"的比喻。2月15日,在莫斯科舉行的一次經濟論壇上,普京更是直言不諱地說:"如果美國真的掌握了确鑿證據,為什麼不讓聯合國武器檢查員去實地核查呢?難道他們害怕自己的'洗衣粉'被拆穿?"

普京的一系列言論,不僅讓美國陷入了被動,更在國際社會引發了廣泛共鳴。法國、德國等歐洲大國開始公開反對美國的戰争計劃。就連英國國内,也出現了大規模反戰示威。

2月15日,全球有超過1000萬人參加了反戰遊行,創下了曆史紀錄。在倫敦,約200萬群眾走上街頭,高呼"不要為石油而戰"、"布什和布萊爾是戰争販子"等口号。遊行者中,不乏舉着"普京說得對,這隻是洗衣粉"的智語牌。

面對國際社會日益高漲的反戰聲浪,美國政府依然我行我素。布什總統在一次電視講話中表示:"我們有責任保護世界免受恐怖分子和暴君的威脅。即便是普京總統的'洗衣粉'理論,也無法改變伊拉克政權對世界和平構成威脅的事實。"

2003年鮑威爾拿出“鐵證”推翻薩達姆,普京:搞不好是一管洗衣粉

然而,普京的"洗衣粉"論已經在國際輿論中占據了上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美國發動戰争的真實動機。有分析指出,美國此舉更多是出于控制中東石油資源的戰略考量,而非真正的安全威脅。

3月17日,布什向薩達姆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在48小時内離開伊拉克,否則美國将發動軍事打擊。就在這個緊張時刻,普京再次公開表态:"美國如果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發動戰争,将會犯下一個曆史性錯誤。他們不僅找不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還會引發更多的地區動蕩和恐怖主義威脅。"

普京的預言,在後來的曆史程序中被一步步證明。美國雖然迅速推翻了薩達姆政權,但始終未能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相反,伊拉克戰後局勢持續動蕩,極端組織趁機坐大,給整個中東地區帶來了長期的不穩定。

2005年,當時已經卸任的國務卿鮑威爾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采訪時,坦言當年在聯合國的演講是他職業生涯中的一個"污點"。他說:"那些情報顯然是錯誤的,這是讓我終生難忘的教訓。"

然而,對于那個曾經震驚世界的小瓶子裡到底裝的是什麼,鮑威爾始終沒有給出明确答案。而普京的"洗衣粉"說法,卻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成為了人們批評美國外交政策的一個經典比喻。

2003年鮑威爾拿出“鐵證”推翻薩達姆,普京:搞不好是一管洗衣粉

薩達姆的最後時刻:枭雄的尊嚴與抗争

2006年12月30日,巴格達郊外的一處秘密軍事基地内,一場注定載入史冊的處決即将上演。這一天,曾經呼風喚雨的伊拉克強人薩達姆·侯賽因将迎來他生命的最後時刻。

淩晨4點,薩達姆被美軍從監獄中喚醒。他穿上一件黑色大衣,遮掩身上被虐待的痕迹。在被押往刑場的路上,薩達姆始終保持沉默,目光堅定。

刑場設在一座兩層樓高的水泥建築内。當薩達姆被帶進去時,已有十幾名伊拉克官員在場。其中包括伊拉克國家安全顧問穆瓦法克·魯巴伊,他将全程監督這次處決。

薩達姆一進入房間,就遭到了在場人員的辱罵和嘲諷。有人高喊着被薩達姆政權處決的什葉派領袖的名字,試圖激怒這位前獨裁者。然而,薩達姆并未理會這些挑釁,而是平靜地說道:"你們也配稱為男人嗎?"

2003年鮑威爾拿出“鐵證”推翻薩達姆,普京:搞不好是一管洗衣粉

接着,法官開始宣讀長長的罪狀。薩達姆被控在1982年下令處決杜賈爾村148名什葉派居民,犯下反人類罪。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這份罪狀中,并未提及美國曾經指控薩達姆擁有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宣讀結束後,行刑人員準備為薩達姆套上黑色頭罩。然而,薩達姆堅決拒絕了。他說:"我是一名戰士,從拿起槍的那一刻起,就知道随時可能會死。我不怕死,更不怕你們。"

這一刻,薩達姆展現出了與他統治時期截然不同的一面。曾經殘暴的獨裁者,此時卻表現出了令人驚訝的鎮定和勇氣。他堅持要以自己的方式面對死亡,拒絕遮蔽自己的面容。

當薩達姆被帶到絞刑架前時,他環顧四周,對魯巴伊說:"這是為男人準備的。"這句話既是對死刑方式的評價,也是對自己勇氣的肯定。

在被套上絞索的那一刻,薩達姆開始念誦《古蘭經》。他的聲音洪亮而堅定,回蕩在寂靜的刑場上。這一幕讓在場的一些人感到不安,有人開始叫嚷着要加快行刑程序。

2003年鮑威爾拿出“鐵證”推翻薩達姆,普京:搞不好是一管洗衣粉

然而,就在行刑人員準備扳動開關時,絞架出現了故障。這個意外給了薩達姆最後一次表達的機會。他高聲喊道:"伊拉克萬歲!巴勒斯坦萬歲!阿拉伯民族萬歲!打倒波斯人!"

這些口号反映了薩達姆複雜的政治立場。即便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仍然表現出對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堅持,以及對伊朗(古代波斯)的敵意。

最後,在場官員重新啟動了絞刑機關。薩達姆·侯賽因,這位統治伊拉克近四分之一世紀的強人,就這樣結束了他傳奇而又争議的一生。

薩達姆的死亡在伊拉克和整個中東地區引發了複雜的反應。在巴格達的遜尼派地區,爆發了抗議示威。而在什葉派占多數的南部城市,人們則舉行慶祝活動。

國際社會對薩達姆的處決也有不同看法。美國總統布什稱這是"伊拉克司法的重要裡程碑"。然而,包括梵蒂岡在内的一些國家群組織則對死刑表示反對,認為這無助于伊拉克的和解程序。

2003年鮑威爾拿出“鐵證”推翻薩達姆,普京:搞不好是一管洗衣粉

值得注意的是,薩達姆被處決的時間恰逢穆斯林的宰牲節。這一安排被許多人視為對遜尼派的故意羞辱,進一步加劇了伊拉克内部的教派沖突。

薩達姆的處決也引發了人們對美國在伊拉克戰争中角色的反思。盡管美國一再強調薩達姆政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直到薩達姆被處決,這些武器依然未被找到。這不禁讓人質疑,美國當初發動伊拉克戰争的真實動機究竟是什麼。

在薩達姆被處決後的幾年裡,伊拉克局勢并未如美國所期望的那樣好轉。相反,教派沖突加劇,極端組織趁機坐大,給整個中東地區帶來了長期的動蕩。

真相大白:戰後搜尋的尴尬結果

2003年5月1日,美國總統小布什站在"林肯号"航空母艦甲闆上,身後懸挂着"任務完成"的橫幅,自信滿滿地宣布伊拉克主要戰鬥行動結束。然而,這場被稱為"震懾與驚恐"的軍事行動雖然迅速推翻了薩達姆政權,卻并未找到美國聲稱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2003年鮑威爾拿出“鐵證”推翻薩達姆,普京:搞不好是一管洗衣粉

為了證明戰前的指控,美國政府随即組建了一支名為"伊拉克調查組"(Iraq Survey Group,簡稱ISG)的特别隊伍。這支由1400多名專家組成的團隊,肩負着在伊拉克全境搜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重任。

調查組由美國中央情報局前官員戴維·凱(David Kay)上司,成員包括情報分析員、武器專家、科學家和工程師。他們帶着最先進的檢測裝置,對伊拉克境内的軍事設施、科研機構和可疑地點進行了地毯式搜尋。

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調查結果卻令美國政府越發尴尬。搜尋隊伍不僅沒有發現任何化學或生物武器,連相關的研發計劃也未能找到确鑿證據。那個曾經被鮑威爾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展示的"炭疽芽胞"小瓶子,似乎真如普京所言,可能隻是一管"洗衣粉"。

2004年1月,戴維·凱在國會作證時承認:"我們都錯了。"他表示,調查組沒有發現任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庫存,也沒有發現伊拉克在近期有重新開機相關項目的迹象。這一結論無疑給美國政府當頭一棒。

面對這一尴尬局面,布什政府開始調整說法。他們聲稱,雖然沒有找到實物武器,但薩達姆政權保留了相關的"能力"和"意圖"。然而,這種說法并未能平息國際社會的質疑聲。

2003年鮑威爾拿出“鐵證”推翻薩達姆,普京:搞不好是一管洗衣粉

2004年7月,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釋出了一份長達511頁的報告,嚴厲批評了中央情報局在伊拉克問題上的情報失誤。報告指出,中情局過度依賴不可靠的情報來源,并在分析中忽視了與預設立場相左的證據。

與此同時,英國政府也陷入了類似的困境。2004年7月14日,英國釋出了一份名為"巴特勒報告"的調查結果,承認在伊拉克戰争前夕對薩達姆政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判斷是錯誤的。這份報告嚴重動搖了托尼·布萊爾政府的公信力。

在美英兩國政府陷入信任危機之際,一些有趣的細節開始浮出水面。2004年10月,《紐約時報》披露,美軍在伊拉克找到的一些可疑化學品,經檢測後竟然是普通的殺蟲劑。這讓人不禁想起普京那句著名的"洗衣粉"嘲諷。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美軍在巴格達郊外的一個廢棄倉庫中發現了一批過期的化學防護服。這些防護服是20世紀80年代伊朗-伊拉克戰争期間,西方國家(包括美國)銷售給薩達姆政權的。這一發現無疑為美國的指控增添了一層尴尬色彩。

2005年3月31日,美國總統小布什成立了一個獨立調查委員會,對伊拉克戰前情報失誤進行全面審查。委員會在其報告中指出,美國情報機構在評估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能力時"幾乎在每一個重要方面都錯了"。

2003年鮑威爾拿出“鐵證”推翻薩達姆,普京:搞不好是一管洗衣粉

這份報告不僅批評了情報收集和分析過程中的嚴重缺陷,還指出了政策制定者在使用情報時的問題。然而,報告并未發現有證據表明政府官員直接壓制或歪曲情報以支援發動戰争的決定。

随着真相逐漸浮出水面,國際社會對美國的批評聲浪日益高漲。許多人認為,美國利用虛假情報作為借口,實際目的是為了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資源和重塑中東地緣政治格局。

2005年9月,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采訪時表示,從法律角度來看,伊拉克戰争是非法的。他指出,美國繞過安理會單方面發動戰争的做法違反了聯合國憲章。

面對國際社會的質疑,美國政府的态度也開始出現微妙變化。2005年12月,時任國務卿賴斯在接受CNN采訪時承認,在伊拉克問題上美國政府"犯了很多錯誤"。然而,她仍然堅持認為推翻薩達姆政權是正确的決定。

曆史的警示:謊言終将被揭穿

2003年鮑威爾拿出“鐵證”推翻薩達姆,普京:搞不好是一管洗衣粉

伊拉克戰争的餘波遠未平息,而這場基于虛假情報發動的戰争給世界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從聯合國安理會上的"洗衣粉"到巴格達街頭的硝煙,再到薩達姆的絞刑台,每一幕都在提醒着世人:謊言終将被揭穿,真相終将大白于天下。

2006年3月21日,在伊拉克戰争爆發三周年之際,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在克利夫蘭市發表演講,承認在戰前情報評估上存在"一些錯誤"。然而,他仍然堅持認為推翻薩達姆政權的決定是正确的。這種态度引發了更多質疑:一場建立在錯誤基礎上的戰争,真的能帶來正義和和平嗎?

與此同時,美國國内的反思聲音也越來越響亮。2006年5月,美國衆議院民主黨領袖南希·佩洛西在一次公開講話中嚴厲抨擊布什政府:"他們操縱情報,誤導美國人民,這是對我們民主制度的亵渎。"這番言論反映了美國社會對政府誠信的普遍擔憂。

在大西洋彼岸,英國同樣陷入了信任危機。2009年1月,英國政府宣布成立"伊拉克調查委員會",由約翰·齊爾科特爵士主持,全面審查英國參與伊拉克戰争的決策過程。這個被稱為"齊爾科特調查"的過程持續了七年,最終在2016年7月釋出了長達260萬字的報告。

報告尖銳地指出,英國政府在決定參戰時"遠遠沒有窮盡和平選項",而且誇大了伊拉克構成的威脅。這份報告不僅動搖了托尼·布萊爾的政治遺産,也讓英國群眾對政府的信任度降到了曆史低點。

2003年鮑威爾拿出“鐵證”推翻薩達姆,普京:搞不好是一管洗衣粉

伊拉克戰争的後果遠比預期的更為嚴重。2011年12月,美軍正式從伊拉克撤軍,然而這個中東國家并未如美國所宣稱的那樣實作民主和繁榮。相反,長期的教派沖突和政治不穩定為極端組織的崛起創造了條件。

2014年6月,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占領了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蘇爾,并宣布建立"哈裡發國"。這一事态的發展讓世界震驚,也讓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伊拉克戰争的長期影響。

2015年5月,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采訪時,時任美國總統候選人的希拉裡·克林頓承認,她在2002年作為參議員投票支援伊拉克戰争是一個"錯誤"。這種公開認錯的态度,反映了美國政治精英對伊拉克戰争的反思。

然而,認錯并不意味着能夠輕易抹去曆史的污點。2016年7月6日,在英國釋出齊爾科特報告的當天,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發生了一起自殺式炸彈襲擊,造成近300人死亡。這一血腥事件再次提醒世人,戰争的陰霾仍未散去,而那個基于謊言發動的戰争所帶來的後果,仍在持續影響着無數普通群眾的生活。

伊拉克戰争的教訓不僅僅局限于美英兩國。它對整個國際秩序都産生了深遠影響。2003年,當美國繞過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發動戰争時,世界多極化的趨勢開始顯現。俄羅斯、中國等新興大國開始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事務,挑戰美國的單極霸權。

2003年鮑威爾拿出“鐵證”推翻薩達姆,普京:搞不好是一管洗衣粉

2018年3月20日,伊拉克戰争爆發15周年之際,美國智庫蘭德公司釋出了一份研究報告。報告指出,伊拉克戰争不僅沒有實作預期目标,反而削弱了美國的全球影響力,并為伊朗在中東地區擴大影響力創造了條件。這一結論無疑是對美國中東政策的沉重打擊。

随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細節被揭露。2019年,美國《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長篇調查報道,揭示了美國情報部門如何利用一個代号為"曲别針"的伊拉克化學工程師的虛假情報,來支援發動戰争的決定。這位化學工程師後來承認,他編造情報的目的是推翻薩達姆政權,而美國情報機構則選擇性地采信了這些虛假資訊。

今天,當我們回顧那個被鮑威爾舉在聯合國安理會上的"洗衣粉"小瓶子時,它已經成為了一個強大的曆史隐喻。它提醒着世人,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無論是強者還是弱者,謊言終将被揭穿,真相終将大白于天下。而那些試圖通過操縱資訊來達成政治目的的行為,最終隻會損害自身的信譽和國際地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