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版權運用和保護,推動産業高品質發展”論壇現場。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快速發展,版權領域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在新發展背景下,加強版權的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成為重要課題。
日前,第十三屆中國知識産權年會“加強版權運用和保護,推動産業高品質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辦。與會嘉賓齊聚一堂,共同探讨數字經濟時代下版權領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為推動大陸版權事業高品質發展貢獻力量。
技術創新
版權保護面臨多重挑戰
近年來,大陸版權産業展現出強勁發展勢頭——2022年版權産業增加值達到8.97萬億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為7.41%;2023年著作權登記總量超過892萬件,同比增長40.46%……
知識産權出版社黨委書記、董事長劉超在緻辭中肯定了版權保護在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健全現代化經濟體系中扮演着的關鍵角色。但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發展,版權保護亦面臨着新的挑戰。劉超認為,必須從國家戰略高度和進入新發展階段的要求出發,提升版權保護工作的法治化水準,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打通版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的全鍊條,不斷推進版權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郭禾表示,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極大地豐富了文化産品的形式,擴充了創作的邊界,提高了作品的傳播效率。然而,這一變化也使侵權行為變得更加隐蔽和複雜,給相關法規政策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在促進創新和保護權利之間尋求平衡,成為版權界必須面對的問題。
“版權保護不僅是創作者的權利,更是國家發展的需要。隻有加強版權運用和保護,才能真正推動産業高品質發展。”民進中央出版和傳媒委員會副主任張洪祯表示,每一次科技的重大突破和産業的深刻變革都建立在對知識的積累和突破之上,無論是蒸汽機的誕生、電力的廣泛應用,還是資訊技術的飛速演進,其背後都凝聚着無數科學家對知識的深度挖掘和創新。但如果沒有版權保護,這些知識的創新都将無法延續和發揚。
“在充分認識到版權意義所在的同時,我們也要清晰地認識到目前發展所面臨的困境。數字時代的版權挑戰,版權保護的國際協作困難,以及公衆版權意識的淡薄等,都将成為制約版權産業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張洪祯說。
平衡利益
實作保護與發展有效協調
目前,如何回應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帶來的版權問題,進而促進新技術的健康發展;如何既造福社會大衆,也保障著作權人權益,成為擺在版權領域不可回避的課題。
中國版權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孫悅結合中國版權協會的研究和實踐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為最具革命性的技術之一,其核心應用領域便是内容的創作,是以涉及的版權問題尤為突出。他提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版權領域目前面臨三個主要問題:大模型訓練對于作品的利用是否适用于《著作權法》的合理使用等限制與例外制度;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是否構成作品;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權屬配置設定和侵權責任問題。
孫悅進一步介紹,從國内已有的司法實踐來看,法院在處理與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相關的版權案件時,确實傾向于将生成内容的權利配置給最終的使用使用者。這一做法基于“權利之所在,責任之所在”的基本原則,即誰享有生成内容的權利,誰就應承擔相應的版權侵權責任。
“針對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所帶來的版權挑戰,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探索和對策,包括從法律規定、登記指南、個案判決等方面入手,世界知識産權組織也積極參與其中,為世界各國提供指導和幫助。今年2月,世界知識産權組織釋出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知識産權導航》不僅為各國提供了指導原則和清單,還提出了防範風險的具體保障措施。比如,最大限度地降低産生侵權輸出的風險,建議避免在提示中涉及第三方企業的名稱、商标、版權作品或特定作者或藝術家等等。”孫悅提到,這些對策都值得大陸仔細研究,并根據實際國情具體借鑒,以完善本土的立法和實務。孫悅說,盡管國内外對于這些問題存在不同的法律規定和司法實踐,但普遍認可的是,技術無害、應用向善的原則應貫穿始終。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總經理室版權營運中心主任嚴波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本、圖檔、聲音、視訊及軟體等領域的應用,給版權産業帶來了巨大的激勵和促進作用。大陸多次提及人工智能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性,強調完善相關發展體制和安全監管制度,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也積極響應,制定“5G+4K+AI”戰略,探索人工智能在節目生産中的應用。
鑒于國内外目前關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版權性仍存在較大争議,嚴波也介紹了不同國家和地區對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版權認定存在的不同标準。例如,歐盟通過四步測試法判斷人工智能作品的版權性,但該方法的有效性受到質疑,因為人工智能的技術能力已超出傳統版權制度的範疇;美國版權局将作品分為人類主導與機器輔助兩類,後者在現有著作權架構下具有可版權性,而機器構思與落實的産物則不被支援。
“面對AI,我們仍應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态,尋求各方利益的平衡。”郭禾表示,面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帶來的挑戰,著作權制度的變革應是漸進式的,而非颠覆性的。他認為,著作權制度的核心在于平衡創作者、傳播者和社會公衆的利益。
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四檢察部副主任劉麗娜從司法實踐的角度,分析了人工智能等新型産業發展模式下的著作權保護問題。她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檢察機關在辦理相關刑事案件時也面臨着新的挑戰。目前司法實踐中,涉及人工智能的案件類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人工智能模型在訓練過程中需要大量資料,這些資料可能包含受版權保護的作品,如果未經授權使用這些資料,可能構成侵權;在資料收集過程中,可能涉及公民的敏感資訊,如個人身份、行為資料等;一些不法分子為了擷取訓練資料,可能會采取非法手段侵入他人計算機資訊系統;雖然人工智能技術本身不直接實施犯罪,但可能被用作實施詐騙、非法集資等傳統犯罪的工具。
結合人工智能在出版業的應用現狀及版權治理的趨勢,北京印刷學院出版學院副教授葉文芳表示,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深刻改變出版業的生态,特别是在内容編校、學術出版和教育出版等領域,其應用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智校雲雛”能夠實作智能稽核教材内容,中國出版集團的“荀子”古籍大語言模型能夠自動完成古籍翻譯和标引工作……這些應用不僅提高了出版效率,還豐富了出版内容的表現形式,為出版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人工智能在出版業的應用不可避免地帶來了版權問題。葉文芳指出,出版業中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往往需要大量版權資源進行訓練,這涉及版權資源的擷取和使用問題。她認為,目前版權治理存在三個焦點問題:合理使用、事先許可和法定許可。然而,在人工智能時代,這些傳統方式可能難以完全适應新的技術環境。
嚴波也表示,應在尊重人類創作權益的同時,合理規範人工智能的發展,“這就需要盡快建立一個合理的版權規則,明确人類在先創作和AI生成物之間的版權規制和利益配置設定機制。”
抓住機遇
推動新質生産力良性發展
知識産權出版社在版權保護領域具有與生俱來的優良“基因”。劉超介紹,近年來,知識産權出版社大力發展融合出版,積極布局“AI+出版”融合系統,推動實作版權的孵化、出版、營運、保護,推進版權輸出,積極拓展知識産權全領域服務,圍繞知識産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各環節,打造中知慧海知識産權大資料與智慧管理平台,建設創新服務生态圈,有力支撐了知識産權強國建設。
張洪祯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認為,首先,要提高版權工作的法治化水準,精确掌握《著作權法》第三次修訂的關鍵點,積極推進配套法規規章的修改完善工作,充分發揮法律制度在規範引導和促進版權産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加強版權的全鍊條保護,通過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技術和社會治理等多種手段,強化部門協同合作,以確定版權從創造到運用,再到保護、管理和服務等全過程的順暢,努力建構一個由政府監管、司法保護、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共同構成的版權保護新格局;再次,要推動版權産業發展,不斷拓展版權産業優勢,将版權轉化為經濟效益,讓創作者從中受益,進而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投入創新事業;最後,要努力提高公衆版權意識,營造尊重版權的社會氛圍,通過教育和宣傳讓公衆認識到版權的重要性,讓尊重原創成為社會共識。
中國版權協會一直緻力于推動新技術在版權保護領域的應用。孫悅介紹,由中國版權協會指導建立的“中國版權鍊”服務平台于2021年上線以來,為版權的确權、保護、交易等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2022年,“中國版權鍊”入選中央網信辦等16部門聯合開展的國家區塊鍊創新應用試點,并于2024年被中央網信辦評為優秀試點項目。
同方知網黨委委員、副總經理肖宏說,為推動數字出版行業健康發展,知網成立了作者服務中心,為作者提供一站式服務平台。通過實名認證,作者可以免費使用自己的學術成果,并享受增值服務。通過與作者簽訂授權協定,明确權益歸屬,避免侵權糾紛。同時,鼓勵作者通過公益授權方式,推動學術成果的免費傳播。此外,知網還通過多路徑推廣,提升社會對版權的尊重和保護意識,促進知識資源的規範使用。
“面對新技術的蓬勃發展,我們既要看到新技術給版權制度帶來的挑戰,也要充分利用新技術帶來的機遇,持續推動新質生産力在版權領域的運用和良性發展。”孫悅說。
來源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編輯 馮路玉
二審 曾敏
三審 陳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