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合縱對連橫,弱者必輸于強者的較量

自蘇秦在趙國成功拜受相印之後,縱橫家陸續登上戰國的曆史舞台,開啟了七國之間壁壘分明的對攻,主要是秦國針對六國的連橫以及六國針對秦國的合縱,最終這些辯士用三寸不爛之舌主宰了戰國時代的形勢。

合縱的代表人物是蘇秦。這個東周人在落魄之中發奮讀書,獲得了揣摩之真谛,幾經輾轉後到達燕國。他在燕國獲得資助後到達趙國,以秦國的巨大威脅為由,說服趙肅侯聯合諸侯共同對抗秦國,之後在趙國的資助下周遊列國,成功地将韓、魏、齊、楚納入到聯盟之中,形成了戰國的第一次合縱。

合縱對連橫,弱者必輸于強者的較量

蘇秦劇照

合縱産生于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開始展現了蓬勃的上升勢頭,對韓、趙、魏三家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尤其是魏國損失慘重。燕國迫于趙、齊兩國的威脅,很想加入到這個體系中以免受兩國的侵害。楚國則面對秦國的潛在威脅,因為秦國有占據巴蜀之心,進而對楚國形成順流而下的戰略進攻優勢。因而,蘇秦在以秦國為假想敵之後,成功地将六國組織起來,建立了脆弱的合縱聯盟,并遏制了秦國十五年。

合縱的成功源自各國對秦國威脅的擔憂,将秦國作為共同的假想敵,又以各國維持現狀作為前提,是以對秦國産生威脅的同時,也對各國造成極大束縛。這種束縛極大限制強國的欲望,也很難平衡各國的利益,最後合縱形成了一張脆弱的蜘蛛網,幾次成功又幾次失敗。如蘇秦忽悠燕王造成燕國内亂,齊國則趁火打劫,進而使燕國與齊國之間形成死仇;又如秦昭王和齊湣王時期,秦、齊兩國實力強大,兩國國君都短暫稱帝并形成東西二帝的局面,而各國調轉槍口,産生了五國合縱伐齊的事件,差點滅亡齊國。

合縱對連橫,弱者必輸于強者的較量

不過,六國的合縱對秦國造成了極大的困擾,是以産生了以張儀為代表的連橫辯士。連橫就比合縱要簡單多了,雖說都是聯盟,但是張儀主張秦國盡可能多地與諸侯聯盟以拆散六國合縱。連橫最成功的典型的案例是張儀欺楚事件。張儀先是許諾給楚懷王六百裡土地以促成秦、楚兩國聯盟,回到秦國就裝病;楚懷王在苦等後覺得楚、齊兩國關系沒有斷利索才拿不到地,就派人大罵齊王,導緻齊、楚聯盟徹底破裂;然後,張儀出面告訴楚國使者,隻是将自己封地裡的六裡地給楚國;楚懷王憤怒之下率軍攻打秦國,結果一敗塗地。

不過,最終真正對六國合縱傷害最大是範雎的出現。範雎針對秦國當時的政策,建議變四處出兵的政策為“遠交近攻”的戰略,蠶食與秦國接壤的國家,結交與秦國較遠的國家,形象點說就是,能奪取多少鄰國領土就奪多少并成功進行統治。這種政策分化了東方六國合縱抗秦的決心,緩解了秦國的外部壓力;秦國有了明确的戰略目标,有效地實施開疆拓土的軍事行動,壯大了秦國實力。而東方六國之間仍然因短期的利益互相攻打。如秦趙長平之戰後,燕國看到趙國精壯士兵死于長平就趁火打劫,卻被趙國打得割地求和。

合縱對連橫,弱者必輸于強者的較量

合縱本質上是一群弱國聯合起來對抗強國,然而又限制了這些弱國的擴張野心,屬于典型的損己利人,這種聯盟對弱國有利、對強國不利。連橫本質上是強國拉攏弱國一起削弱對其他國家,要比合縱簡單多了且很好操作,屬于典型的損人利己,這種聯盟對強國有利且跟着強國的弱國不吃虧。是以,在範雎提出遠交近攻之後,秦國果斷轉變方向,而齊國、燕國在經曆六國内部的龌龊之後就很少摻和合縱之事。合縱與連橫鬥争的結果是秦國的連橫勝出,秦國在自身強大的基礎上,成功瓦解了六國的聯合,持續性地削弱接壤的韓、趙、魏、楚四國的勢力,成功地笑到了最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