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商鞅變法後至秦惠文王,秦國的發展迅速,綜合國力明顯增強,成為戰國七雄中唯一一個超級大國,其它六國都不足以與秦國抗衡。六國為了生存,就要尋找政策抗秦;秦國為了實作統一大業,也要謀求消滅六國的方法。這樣的背景給有雄才大略的人提供了絕好的平台,蘇秦和張儀就是這樣的曆史背景下誕生的著名外交家(當時叫縱橫家),他們用自己的才能影響了七國的外交政策,甚至影響了戰國的發展,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合縱連橫。
蘇秦—合縱抗秦
蘇秦錐刺骨
蘇秦,東周洛陽人,早年拜師于兵家先祖鬼谷子的門下,學成後,遊曆于各國尋求做官。他先到周天子那裡遊說,後到秦國,都沒有得到賞識,無奈灰頭灰臉的回到家裡,他的家人對他是冷嘲熱諷,說他不幹正事。。于是蘇秦把自己鎖在屋内,找到了姜太公的兵書,埋頭誦讀,反複選擇、熟習、研究,發困時用墜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至足。
滿一年,蘇秦認為自己已經找到對付秦國的辦法,先到燕國,見到燕王後,他稱贊燕國軍隊的強大和燕王的賢能,然後對燕王說:燕國之是以不被秦國攻擊,是因為趙國像屏障一樣擋住了秦國,是以,要想燕國長久的和平穩定,必須跟趙國搞好關系,否則,不但秦國可以侵略你,趙國也可以在十天内攻打到你的都城。最後蘇秦給燕王一條建議:願大王與趙親,合縱天下為一,則燕國必無患。燕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對蘇秦說:你隻要保證趙國和齊國不攻打我,我就按照你說的做,與其他五國結盟。然後給蘇秦重金,讓他去趙國遊說趙王。
蘇秦得到燕王的資助後,置辦馬車,來到趙國,見到趙王後大談為君之道,說:一個國君最大的職責是保障本國的百姓安居樂業,要做到這,那就不能發生戰争,要想不發生戰争,就要跟自己的鄰居搞好關系。作為趙國,首先要跟南韓和魏國搞好關系,因為這兩個國家直接面臨秦國,秦國太強大了,如果秦國把這兩個國家打怕了,他們“臣于秦”,則趙國就成了秦國攻擊的目标。然後他又向趙王闡述“天下為一抗秦”的目标,就是說六國聯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對抗秦國,任何一個國家受到秦國的侵略,其他五國都要出兵支援,如果任何一個國家背叛,這五個國家攻打他一個。趙王聽後非常高興,接受了蘇秦的主張,又資助他重金去其他國家遊說。
随後蘇秦依次到南韓、楚國、齊國、魏國,最終促成了六國聯合,一時間,蘇秦佩戴六國相印,可謂風光無限。蘇秦把六國簽訂的盟約送到秦國,秦惠文王看了吓出一身冷汗,導緻十五年沒有東出函谷關。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合縱。
戰國七雄
六國合縱抗秦,是秦國所不願意看到的,因為它擋住了秦國崛起的道路,秦國必須想辦法破解合縱?這時,有一個人站了出來,他就是蘇秦的老同學張儀,張儀采用什麼辦法破解蘇秦的合縱抗秦呢?
張儀—連橫親秦
張儀使楚
張儀,魏國安邑人。他身處的魏國,吳起、李悝等能臣武将已經去世,已經失去昔日的強大,正在走向沒落。他師從鬼谷子,學成後周遊各國,尋求适當的諸侯國施展一生抱負。張儀一生主張連橫的核心内容是:秦國跟六國中的一國或多國單獨結盟,破壞蘇秦的六國合縱之謀,進而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
張儀的口才極好,憑蘇秦的資助(蘇秦另有目的)到秦國,然後憑他的口才,得到秦惠文王的信任,當上了秦國的相國。他向秦惠文王提出自己連橫的建議,得到秦王的認同,按計劃,張儀辭去秦國的官職。
張儀先到魏國,得到魏王的信任,做了魏國的相國(實際上為秦國服務)。他對魏王的政策是威逼利誘,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眼看勸說魏王與秦國結盟達不到目的,他就偷偷告訴秦王出兵攻打魏國,魏國在軍事上根本不是秦國的對手,結果戰敗。後來,魏國與齊國發生軍事沖突,魏國又戰敗。魏王感到岌岌可危,于是跟秦國結盟,等秦國不攻打魏國的時候,魏國又加入合縱,這樣魏國在合縱與連橫之間搖擺着。這樣以來,秦國就在六國合縱上撕開一個口子,此時張儀又回到秦國。
當時六國之中,齊、楚兩國是大國,實力較強。張儀認為要實行“連橫”,非把齊國和楚國的聯盟拆散不可。他又向秦惠文王獻了個計策,就被派到楚國去了。張儀到了楚國求見楚懷王,楚懷王知道張儀的名聲很大,急忙召見他,張儀說:秦王特地派我來跟楚國交好,要是大王下決心跟齊國斷交,秦王不但情願跟楚國永遠和好,還願意把商于(今河南淅川縣西南)一帶六百裡的土地獻給貴國。這樣一來,既削弱了齊國的勢力,又得了秦國的信任,豈不是兩全其美。
楚懷王覺得很劃算(智商堪憂啊),就同意張儀的意見。一面跟齊國絕交,一面派人跟着張儀到秦國去接收商于。
齊宣王聽說楚國同齊國絕交,馬上打發使臣去見秦惠文王,約秦一同進攻楚國。
楚國的使者到鹹陽去接收商于,想不到張儀翻臉不認賬,說:沒有這回事,秦國的土地哪兒能輕易送人呢?我說的是六裡,不是六百裡,而且是我自己的封地,不是秦國的土地。楚懷王一聽氣得直翻白眼,發兵攻打秦國。秦惠文王發兵迎戰,同時還約了齊國助戰,結果楚國一敗塗地,不但商于六百裡地沒到手,連楚國漢中六百裡的土地也給秦國奪了去。無奈楚懷王隻好忍氣吞聲地向秦國求和,張儀用這樣的手段制服了楚國,後來又先後到齊國、趙國、燕國,說服各國諸侯“連橫”親秦。
最終,六國“合縱”聯盟終于被張儀的“連橫”瓦解。
看似完美的六國合縱為什麼會失敗呢?這其中的原因很複雜。
第一,六國之間的無法長期的保持利益一緻。
我們都知道,集團和集團之間要達成聯盟,最基本的條件是目标一緻,利益一緻。“合縱”簡單點說就是秦強衆弱,隻有團結起來才能和秦抗衡。但是,六國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他們之間還存在許多不可調和的沖突,每個國家都與自己相鄰的國家存在或多或少的領土糾紛。比如:齊國曾滅了燕國兩年,沖突兩國沖突很深;趙國與齊國也因為中山國的事情也有怨恨;趙國與燕國也常年互相攻伐……
第二,各國面對秦國的壓力不同。
韓、魏、趙三國離秦國最近,一旦與秦發生對抗,由于軍事實力相差太遠,往往限于與被秦打的被動局面。尤其是韓、魏兩國,長期陷入在合縱與連橫的搖擺狀态。楚、燕、齊這三個國家并不直接與秦接壤,面對秦國直接的軍事壓力并不大,在合縱的過程中,也常常出現出功不出力的情況。
第三,天下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社會總是向前發展。西周時期,中國的社會制度已經開始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變。戰國末期,各國割據的狀況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度、量、衡、貨币、文字等都需要統一,才能促進社會發展。同時,連年的戰争讓老百姓非常的疲憊,天下的老百姓都迫切的希望天下太平,統一是民心所向。
國家統一是大勢,不可阻擋的大勢!戰國時期如此,現在亦如此!!!
如果您也喜歡曆史,讓我們一起交流,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