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朝廷政权逐渐衰落,农民起义不断爆发。这时候以朱元璋为首的红巾军,在众多起义军中占据较大势力。很多人都知道除了朱元璋,还有陈友谅和张士诚,其实当时的主要格局是这样的。
朱元璋的红巾军,主要占领西吴一带,陈友谅在汉沔,张士诚在东吴,另外还有陈友定在福建,方国珍在浙东,李思齐在陕甘一带。当然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之所以被人熟知,是因为他们的势力最大。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主人公,就在以上的势力中。
(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接连攻克陈友谅、张士诚后,又迅速收复了其他势力,其中有部分自知不敌,甚至主动投降。就这样,朱元璋统一了各方势力,最终建立了明朝,成为开国皇帝。
这时候方国珍、李思齐,就成为明朝的臣子,效力于朱元璋。朱元璋给两人封了官,让他们尽快离京赴任。然而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二人也要拒绝上任,这是为什么呢?
方国珍最初以卖盐为生,因被人告发与元朝叛贼勾结,从而走上起义的道路。后来朝廷屡次派人招降,方国珍最终被元招降,成为海道漕运万户,后又升任为江浙行省参政,奉朝廷之命讨伐张士诚。
(方国珍剧照)
方国珍七次讨伐张士诚,取得全胜,因此张士诚也投降元朝。朱元璋势起的时候,也曾多次想招降方国珍,但他舍不得元朝给的高官厚禄,便一直与朱元璋周旋,两边都不得罪,想给自己留条后路。
等到陈友谅、张士诚先后被朱元璋所灭后,汤和、廖永忠等人奉命攻打方国珍,方国珍不是汤和等人的对手,这才被迫归顺了朱元璋。
李思齐,字世贤,最初以镇压红巾军为目的,组织起一支武装队伍。后来李思齐率军驻守在长安,王保保曾多次攻来,都丝毫占不到一点便宜,可见他还是有真本事的。
(李思齐)
洪武二年,李思齐正式投降朱元璋。他投降以后,朱元璋便派他去招降王保保,王保保虽然坚持不降,但对李思齐始终礼遇有加。
方国珍、李思齐二人,确实都有一身本事,他们能投降朱元璋,也算是做出了明智的选择,而更加突显两人智商的,还是朱元璋为他们封官这件事。
洪武三年,朱元璋开始对功臣进行封赏,李善长被封为太子少师,刘伯温被封弘文馆学士,而方国珍则被封为广西行省左丞,李思齐则为江西行省左丞。其实朱元璋这样做,就是想考验二人,看他们会不会去任职。这件事一旦处理不好,将会有性命之忧。
“命方国珍入见,授广西行省左丞……命李思齐入见,授江西行省左丞。”——引自《明史》
(陈友谅剧照)
这两人都不蠢,自然知道朱元璋的意思。于是就在受封完毕后,方国珍就率先启奏,说自己多年征战,身体已经积累许多伤病,如今只想留在京城养病,恐怕难以赶到广西去赴任。朱元璋随即允许了他的请求,让他好好养病,并下令依然照发该职位的俸禄。
李思齐也想找个借口不去,可“养病”的理由已经被方国珍抢用了,他思来想去,只好说江西湿气太重,他常年在西北已经习惯了,恐怕会水土不服。李思齐不仅借机辞去职位,还请求去西北当一个小兵。
不得不说,两人处理此事的方式都是极聪明的,一下就消除了朱元璋的顾虑。那么两人后来结局如何呢?
方国珍一直在南京养病,就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由于兵权被收回,自身也没有实际权力,所以方国珍最后得以善终。不过方国珍并没有欺骗朱元璋,因为他自身真的有病,在洪武七年,方国珍病逝,朱元璋亲自设祭。
而当初李思齐请求去西北,朱元璋也答应了他的要求,因为当时徐达他们也在西北,可以看住李思齐。后来朱元璋又让他去招降王保保,王保保依然以礼相待,可等到他离开之时,却被王保保的士兵拦住。
士兵说希望他留个礼物,李思齐说自己来得匆忙,没有准备礼物,士兵说希望他能留一条手臂,李思齐知道自己躲不了,于是主动斩下一只手臂。等李思齐回到西北,他的伤势已经十分严重,最后因为救治不及时,而伤重去世了。
“始至,待以宾礼,寻使骑士送归至塞下,辞曰:‘主帅有命,请公留一物为别。‘思齐曰:‘吾远来无所赍。’骑士言:‘愿得公一臂。’思齐知不免,断臂与之,还,未几卒。”——引自《新元史》
(方国珍像)
其实方国珍、李思齐二人,都是有勇有谋的人,只可惜他们是降将,始终得不到朱元璋的信任。当初二人被封为行省左丞,这个职位并不是很高,因为按当时一个行省的官职高低排序,行省左丞上面还有行省丞相、行省平章,他们最多算三把手。
就是因为职位不高,手中也不会有多少实权,很多人就会认为自己去赴任了,便对皇帝造不成威胁,自然就能保命。然而事实是,虽然这个官职不是特别高,但如果两人答应下来,最后必定是活不成的。而选择留下来,交出兵权,才是保命的最佳选择。
就从两人的结局来看,也知道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明史》《新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