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曾记载:“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大意是被黄帝断首后的刑天以两个乳头为目,以肚脐为口,仍旧搏斗。
自然,这是神话传说,毕竟一个人断首之后,怎么可能继续战斗?但《明史》却记载一例 “无头战神”——丁普郎,而故事还要从元末农民起义、群雄逐鹿说起。
徐寿辉反元称帝,丁普郎位列“四大金刚”
元末,为反抗蒙元对汉人的压迫和奴役,红巾军兵分三路,北伐远征,节节胜利,一路上击溃无数元军,北伐中路军甚至攻破了元朝时期的上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
要知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即使是在中原王朝鼎盛时期,也要倾尽国力出击草原,但红巾军在缺乏充足的后勤补给的情况下,仍然一路凯歌,尤其是由关铎率领的中路军直取上都,可谓是古代军事上一大壮举!
北方红巾军兴起后,早已对元朝残暴统治不满的徐寿辉见时机一到,便在蕲州(今湖北蕲春)也以红巾军为号,发动起义。
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攻陷蕲春和黄州,击败威顺王宽撒不花,并建都蕲水(今浠水),国号“天完”。
所谓“天完”:“大”字上加“一”即为“天”,“元”字上加“宀”是“完”,故“天完”就表示压倒“大元”。
创建“天完”政权后,徐寿辉提出“摧富益贫”的口号,加上红巾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不淫奸妇女、不烧杀抢掠,对百姓秋毫无犯,一时间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天完军也因此迅速得到扩充,在鼎盛时期,甚至都发展到数百万人。
徐寿辉领导的天完军驰骋大江南北,其麾下自然是有许多能征善战的将领,他们是徐寿辉的得力将军,战功赫赫。
就像刘备拥有“五虎上将”,徐寿辉有“四大金刚”——邹普胜、丁普郎、赵普胜、傅友德。而被称为“无头战神”的丁普郎就位列其中。
恩主徐寿辉被杀 丁普郎投奔朱元璋
随着“天完”政权势力迅速扩大,原先参加起义的一些人开始蠢蠢欲动。
1356年正月,天完迁都汉阳,此时的徐寿辉受丞相倪文俊操纵,空有帝名,实则架空。倪文俊不仅仅想架空徐寿辉,更预谋着杀掉徐寿辉以降元。
但最终谋杀失败,倪文俊逃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后却被自己的属下陈友谅杀死,可此时实权仍未回到徐寿辉手中,而是为陈友谅所把控。
陈友谅和倪文俊一样,野心勃勃,想要独揽大权、取代徐寿辉。在徐寿辉迁都龙兴(今江西南昌)途中,在江州(今江西九江)设下伏兵,将徐寿辉左右部属全部杀尽,并控制住他。
之后不久,陈友谅又暗中将徐寿辉的心腹大将一一除尽、自立为汉王。
正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作为倪文俊部将时,陈友谅就曾做出落井下石之事,此刻权欲熏天的陈友谅不满足于只是统揽军政大权的臣子,他无限膨胀的野心终于指向——弑主称帝。
1360年,陈友谅以观察地形为由诱骗徐寿辉至太平(今安徽当涂),其实他早已计谋好弑主之事,暗中设下伏兵,趁着天完军采石之时,将徐寿辉杀死,自己登上皇位,国号汉。
虽然天完政权被陈友谅篡夺,但起义军中不乏慷慨仗义之辈。
比如明玉珍直接与陈友谅断绝来往,而对于丁普郎而言,昔日曾赏识并提拔自己为将军的徐寿辉,竟被陈友谅谋权篡位,无法容忍,但陈友谅军力雄厚,自己贸然出击,无疑是以卵击石,只能谋划其他办法。
丁普郎听说朱元璋待人仁厚,视将士为手足,不像陈友谅生性多疑,喜欢以权术操纵手下。于是他便和傅友德率领小孤山守军一并投降于朱元璋。
正所谓“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投奔朱元璋后,能征善战的丁普郎屡立战功,但他并不想止步于此,因为自己心里清楚:最想立下的功劳便是手刃叛徒陈友谅。
鄱阳湖大战陈友谅 丁普郎头断身不倒
“要想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愈加骄狂的陈友谅自恃兵力强大,又尽占江西、湖广之地,便想率军攻取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却轻信康茂才的信中“愿做内应”,中了朱元璋的计。
等到陈友谅率水师东下至江东桥,才发现:不是使者所说的木桥,而是石桥!
原来朱元璋早已料到陈友谅打算联合张士诚合攻应天府,便提前命令康茂才写一封诈降信,送给陈友谅,诱骗他轻易进军。
康茂才在信中告诉陈友谅,“自己镇守江东木桥”,等送信使者返回后,立即将木桥改为石桥。
果然不出所料,骄狂的陈友谅看到此信后欣喜若狂、急切进军,结果在龙湾(今江苏南京城郊)大败,一路逃窜,最后逃到江州才摆脱追兵。
朱元璋乘胜追击,一路西进,连下数城,实力大大增强。自负的陈友谅看着自己日益减少的疆土,心中十分恼火,于是制造了数百辆战舰。
这些战舰虽说是船,但却如同楼一样,高达几十米,分为三层,楼上楼下互相听不到彼此说话。
另外其面积之大,不仅可以容纳大批军队,而且还可以开设走马棚。每艘船均涂上红漆,要知道古代红漆的原料价格十分昂贵,可见陈友谅打算孤注一掷、决一死战!
1363年陈友谅率60万水师进攻洪都(今江西南昌)。面对窒息般的压力,身为朱元璋麾下的将领丁普郎不退反进,因为他知道:
这也许是毕生唯一机会,同时这也将是今生最后一次机会!没有丝毫犹豫,即便知道此次交锋危险重重,胜算渺茫,丁普郎仍毅然率军驰援洪都。
农历己丑年七月某日的早晨,本是盛夏万物生长的季节,但康郎山天地间充斥的不是生机勃勃的气息,而是大战一触即发的紧张与焦灼。
全军集结后,丁普郎亲自排兵布阵,面对来势汹汹的陈军,全军将士在丁普郎的指挥下,奋力而战,击落陈军几十艘船只,陈军仓皇而逃,光是溺死的都数不胜数,一时间,丁军优势明显,处于主导地位。
但无奈陈军无论是从军队数量,还是船只数量和装备上都远胜于丁普郎的部队。很快陈军就发现:丁普郎的属官张志雄所率水军船上的桅杆断了,于是立即调动几艘船前去进攻。
被团团包围、无法行进的张志雄看着身边的士兵一个个死去,他明白:眼下这个局面无法逆天改命,再这样下去,敌军定要将我生擒,大丈夫宁可战死沙场,也绝不束手就擒!于是他拔剑自刎。
但康郎山的厮杀才刚刚开始。战斗从辰时一直持续到午时,丁普郎身边的士兵一个个倒下,鲜血染红了草地和河流。
身先士卒的丁普郎已经中了十余处伤,但他还在战斗!因为他知道:只要一直战斗,就能延缓陈友谅大军进攻的步伐;
只有坚挺不倒,才能为援军争取更多的时间。此刻,他只有一个信念:打赢这场战争,击败陈友谅,为死去的恩主、兄弟和将士们报仇雪恨!
不知过去了多长时间,丁普郎已经渐渐无法清晰地感知世界,敌军士兵一个接一个前来厮杀,而与自己相同军服的将士已经所剩无几,自己身上的疼痛也逐渐消退。
更准确讲,是麻木,手中的武器不知杀死多少敌军,但战斗并没有停止,自己要继续战斗!
无奈双方军队人数相差悬殊,丁普郎最后被断首,但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虽然丁普郎被斩首,但他的身体却屹立不倒、手中仍握着兵器,似乎依然要战斗。
久经沙场的士兵都为之诧异,实在令人骇然,甚至敌军将士无比敬畏地高呼,“神!”
这确实匪夷所思,对于那些刀剑相碰的士兵而言,即使再骁勇的将军,也是人,并非刀剑不入、水火不侵。可今日所见此景,简直难以置信,明明丁普郎已经被斩首,可为何他的身体好像还要战斗?
关于史书中记载丁普郎的事迹,我们会不禁联想到一个“人”——《山海经》中的刑天。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大加赞赏刑天永不妥协的精神,有诗曰: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而朱元璋麾下的猛将丁普郎就是这样的永不妥协、决不退缩!
鄱阳湖水战大获全胜 追赠丁普郎济阳郡公
随后的战斗中,朱元璋率二十万水军抵达康郎山,得知消息的陈友谅也不再围攻南昌,东出鄱阳湖迎战。
这场中世纪规模最大的水战就在鄱阳湖拉开帷幕。双方交战数日,朱元璋采用火攻重创陈军,随后的朱军不断进攻、愈战愈勇、士气大振!
另一边陈军则相反,屡战屡败、形势愈发不利,最终,陈友谅在突围中败死。至此,这场生死决战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
鄱阳湖大战是中国历史上自赤壁之战后又一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胜利背后的原因有许多,其中之一就是像丁普郎这样的将士浴血奋战、决不妥协。
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追赠丁普郎柱国上将军,并追封他为济阳郡公。
明初大学士宋濂在《火烧木寨古风》中称赞丁普郎,“立国英雄汗马多,至今惟把丁公数。”
明史也将丁普郎断首身不倒的奇异事迹记录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