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是世间最幸运的读书人,20多岁即暴得大名,此后40年,获得过世界一流大学颁赠的36个荣誉博士学位。也许,这些不过是俗世眼中的成功而已。在众多学者看来,胡适最令人折服的是他的人格,性情温厚,主见鲜明。叶公超说:“有一时期,我们常常有所争论,但是他从不生气,不讥讽,不流入冷嘲热讽的意态。他似乎天生有一个正面的性格。有话要主动说,当面说,当面争辩,绝不放暗箭,也不存心计……刻薄是与适之的性格距离最远的东西。他有一种很自然的醇厚,是朋友中不可多得的。”陈之藩则赞叹胡适是春风长者,对学生后辈教之导之帮之扶之惜之爱之,毫不吝啬提供经世学问和人格营养,自有一种温厚气象。
林谷芳说:“气象是眼界,是格局,是丘壑,但较诸于此,它更有一番吞吐,可以周弥六合,可以退藏于密,无论横说竖说,总有一番气度、一番生机。”气象,即一个人的气概、气度,它由内而外发散出来,让周围人感觉到一种独特的气场。
精神含蕴的这一番生机,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予其滋养发荣的途径之一,便是读书。一个人的处世哲学、智慧学养、格局气度,往往跟他长期、大量的阅读分不开。读书,便是读天地,经世事。因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也还略有富余。长期浸淫书卷,人便会很容易拨去覆盖心灵的浮云,自我琢磨,自我发现,自我启迪,见天见地见“大我”,形成阔达的人格气象。
读这个动作,就意味着打开、濡染、吸纳、切磋、琢磨,生成、批判……打开自己,让世界进到生命中来。它进来了,你才有机会出去;出去了,才能自觉;唯其自觉,才能照见自己,于灯火阑珊处,傲然独立。
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高尔基说“学问改变气质”。一个人长久地读书,含英咀华,总有无形的滋养悄悄润入心田;日积月累,总有那么一种力量,令你混沌大开、眼界豁然。吟咏之间,吐纳珠玉;眉睫之前,卷舒风云。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开合舒卷,荡胸层云。这种精神的大气象,表现在气质上,则沉静而淡泊;表现在待人接物上,则仁慈友善,和蔼可亲。
冯友兰最敬仰的人是蔡元培,蔡元培那种春风化雨的人格气象,是令他折服的根本原因。冯友兰当时在北大读书,蔡先生是校长。冯友兰入学第二年,因一件事去请蔡先生签字,第一次进到校长室的时候,觉得满屋子都是一种令寒室蓬荜生辉的气象。他说,周敦颐的气象如光风霁月,程颢的气象“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宽而有制,和而不流”,这些,对于蔡元培完全适用。蔡元培学贯中西,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基,又对西方的民主科学感同身受。这跟蔡元培的长久阅读是分不开的,他说:“我从十余岁起,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60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书的。”山有玉则石润,渊生珠则崖不枯。常年的书卷浸润与自我修持,蔡元培养成了一种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君子气象”。柳亚子说:“蔡先生一生和平敦厚,蔼然使人如坐春风。”
而那种从内而外发散的精神气象,在清末重臣曾国藩口中,被称作“骨相”。曾任两江总督的他,不希望儿子做官,只希望儿子做读书明理的君子。他在信中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性难变,惟读书可以改变气质,惟读书可以变换骨相。”内在的精神,在俗世名利挣扎中不免蒙尘受损,而读书可以使其得以净化补益。用心读书,能将狭隘换做宽厚,让自负变得谦虚,让懒惰者奋发进取,让懦弱者果断刚毅,粗俗者学习优雅,幼稚者走向成熟,无知者远离浅薄,悍暴者收敛粗蛮……在无声的缓释浸润中,人的心灵会一点点丰富、细腻、高贵、优美。
千百年来,世界一直在花开花落,旋转变化,而变化着的世界,无一不囊括浮动在书页之间。书籍给了读书者复化的人格,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大千,也凭借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世界。丰盈清澈的灵魂相貌,气象万千的精神品格,离不开读书的滋养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