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老师讲到“两个黄鹂鸣翠柳”,小学生灵魂拷问,老师一时无言以对

大陆古诗文用词凝练、对仗工整,不但拥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读起来也平仄有致,让人只觉回味悠长。

这样精妙的诗文,必然是诗人精心推敲而成的。前两年,有一个小学生疑惑地问老师,杜甫的某句诗词为什么看起来用错了一个字。

老师一时间竟被这个学生问住了。

老师讲到“两个黄鹂鸣翠柳”,小学生灵魂拷问,老师一时无言以对

一字之差 大相径庭

2年前的一个正午,阳光明媚。某小学校园里,学生们正坐在课桌旁认真聆听老师传授知识。

一间教室正在讲语文课,这位语文老师执教多年,对课本上的知识了如指掌。

这节课讲的正是杜甫的《绝句》,语文老师深入浅出,先为孩子们翻译了整首诗的意境,又带领他们读了几遍。

接着,她问大家对这首诗有什么感想。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老师讲到“两个黄鹂鸣翠柳”,小学生灵魂拷问,老师一时无言以对

新绿的柳枝上,黄鹂鸟的歌喉悦耳动听。白鹭飞向天际,远方是岷山千年不化的积雪。而海岸线上则停泊着从万里之外涉水而来的航船。

整首诗宛若一幅优美的画卷,在孩子们面前徐徐展开。

看到孩子们沉醉在诗里描述的优美风光中,语文教师脸上不禁露出满意的笑容。

就在这时,一个孩子举起了手,他问了一个就连这位资深语文老师都没办法回答的问题。

他说:“老师,数学老师在课上教我们,鸟类的计量单位是只,黄鹂鸟既然是鸟类,就应该是两“只”黄鹂鸣翠柳啊,为什么杜甫说的却是两“个”黄鹂鸣翠柳呢?”

“这......”听了孩子的语文,语文老师语塞了。

老师讲到“两个黄鹂鸣翠柳”,小学生灵魂拷问,老师一时无言以对

倘若学生问这首诗的背景、意境,每句话应该如何解读,语文老师可以笃定地告诉他们正确答案。

但是,这个学生问了一个她从未关注过的问题。

是啊,为什么要说是“两个黄鹂”呢?

难道是杜甫先生错了吗?

可是杜甫那样学富五车的文豪,会犯这样的小错误吗?

这位老师并没有将这个问题轻轻揭过,而是坦诚地告诉学生,自己也不了解,她需要回去好好查一查。

老师讲到“两个黄鹂鸣翠柳”,小学生灵魂拷问,老师一时无言以对

回家后,这位老师翻阅了很多书籍,也在网络上查了相关资料,这才发现,关于杜甫为什么将“个”作为黄鹂鸟的计量单位这个问题,早已有人提出了疑问,也有很多学者对此作出了很多猜测和研究。

可以肯定的是,这个用法绝非是杜甫无意中犯下的一个错误。

古诗之美 在于细节

“诗”的巅峰时期在于唐朝。在唐朝,诗是文人的重要表达方式。

尽管唐诗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大多数诗人只以两类格式表述,一类是五言,一类是七言。

在这之下又有绝句和律诗,更加细致地规划了诗句的字数和韵脚。绝句只能写四句,律诗可以写八句。

老师讲到“两个黄鹂鸣翠柳”,小学生灵魂拷问,老师一时无言以对

杜甫的这首便是绝句,因此只有短短四句,且对仗工整。

从格律上来分析,整首诗的格调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个”是“仄”调,“只”是“平”调,用“只”的话,这句话是不和韵律的。

而从词性上来看,“两个”与“一行”要更为搭配,“只”要比“个”更为突兀。

事实上,杜甫的整首诗都在遵守着这样工整的对仗,例如“黄鹂”对应“白鹭”,“千秋雪”对应“万里船”。

更为精妙的是,在这样苛刻的规律下,这四句诗竟然仍能每一句都自成一幅美景。与此同时,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又可以成为一整幅精妙绝伦的景观。

老师讲到“两个黄鹂鸣翠柳”,小学生灵魂拷问,老师一时无言以对

并且,在这短短的几句诗中,杜甫竟然还能使景色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由此来看,杜甫这个与李白比肩的“诗圣”可谓是当之无愧了。

也许有人会疑惑不解,为了所谓的优美对仗而放弃正确的计量描述方式,这样的取舍真的值得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藏在文学的意义之中。

一生苦寒 忧国忧民

作为盛唐著名诗人,杜工部的一生实在是苦。少年时期,他家境优越,享受了几年无忧无虑的少爷日子。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拥有了坚实的文学底蕴。

成年后,杜甫科举不第,客居长安十年一无所获,不但生活清贫,理想也难以舒展。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的个人命运和整个大唐王朝一样几番沉浮。他被叛军抓获,又逃跑,被皇上赏识,又被皇上贬谪。直到安史之乱平定,杜甫才得以喘息。

他回到了成都自己的草堂,内心终于感觉到了久违的安宁,于是挥笔写下这首绝句。

老师讲到“两个黄鹂鸣翠柳”,小学生灵魂拷问,老师一时无言以对

“黄”、“翠”、“白”、“青”,向来以作诗沉郁悲怆著称的杜甫竟然一口气用了四个颜色,可见此刻的他心情是真的很雀跃。

尽管经过了安史之乱,此刻的大唐王朝已然辉煌不复,甚至隐隐有了日渐西颓的端倪。尽管数度奔波、九死一生,杜甫依然没能得到皇帝的赏识,还得过清贫的日子。

但是,战争终于平息了,终于不用再看到尸山血海,百姓鬻儿卖女的情景了。苦厄尽除,百废待兴,杜甫又怎能不开心。

他曾写出“安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的诗句,可见在他心中,天下黎民的安康幸福是远高于自己的。

在这首绝句的最后一句,杜甫说“门泊东吴万里船”,暴露了他内心依然关心着实事,关心着朝廷的安危和天下百姓的状况。

老师讲到“两个黄鹂鸣翠柳”,小学生灵魂拷问,老师一时无言以对

船自万里外来,说明海上的交通已经恢复了,可见战争已然平息。而这这里的东吴,则非字面意义上的东吴,它指代的是三国时期孙权的东吴。

历史上,孙权以知人善用著称。杜甫期冀自己的君主能像那东吴的孙权一样知人善用,从遥远的长安遣船来接自己去朝廷大展宏图。

这样明丽的诗,尾调却是苦的,像一杯浓茶,初尝时香气浓郁,再回味时已是满嘴苦涩。

这样一首诗,它表达了快乐、期冀、哀愁,表达了诗人的志向和愿望,它像一个迤逦的梦,是不需要切实际的。

如果为了符合韵律,让这首诗唱出来像黄莺的鸣叫一样好听,那么把“只”写成“个”是没什么所谓的吧。

#头条创作挑战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