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即景抒情诗。
开元二十七年(739),39岁的李白经过扬州宝应(当时叫安宜),看见黄鹂吃桑葚,顿感夏天已至,时光飞逝,久客他乡,一事无成,伤感之下,而有此作。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即景抒情,移步换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用极小的切口,抒发巨大的悲伤,展示出极高的艺术表现力。
“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首联是说,五月,“我”骑马经过白田这个地方,看见黄鹂在啄食紫色的桑葚,听到它们在桑树枝头唱歌。这是写“白田之景色”。
“黄鹂啄紫椹”,一下子就将时间概念提出来了。紫色的桑葚,代表初夏。黄鹂似乎在提醒诗人,时间已经来到了初夏。黄鹂不停地歌唱,仿佛在迎接夏天的到来。“黄鹂啄紫椹”与“五月鸣桑枝”的两处细节描写,让夏天猝不及防地到来。一个“啄”字,一个“鸣”字,两个动词,让时间汩汩流淌,同时也让初夏变得趣兴味盎然,美不胜收。
“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颔联是说,“我”一路只顾马不停蹄,匆忙赶路,早已忘记现在是什么时候了,初夏已经到来,“我”却误以为还在阳春三月。这是写“白田之所感”。
因为看见“黄鹂啄紫椹”,听见黄鹂“五月鸣桑枝”,所以才会感到时光匆匆,知道自己已经身在初夏了。要不是黄鹂的提醒,诗人还误以为在春天。诗人忙忙碌碌,不停地奔波,求取功名,一眨眼就快四十岁了,仍然一事无成。诗人对于时光飞逝的感叹,也是对于青春流逝的惋惜,对于怀才不遇的悲愤。
“蚕老客未归,白田已缫丝。”颈联是说,蚕儿已经老了,游子尚未归来,白田一带都开始缫丝了。这是写“白田之农事”。
初夏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蚕儿吐丝,女子缫丝,一片忙碌的景象。蚕儿尚能结茧,农人尚有收获,可是诗人却一无所获。走在异乡的诗人,不禁怀念起故乡。什么时候才能功成名就,荣归故里呢?在一个收获的季节里,诗人也渴望得到伯乐的赏识,得到朝廷的重用,建立功名,流芳百世。
“驱马又前去,扪心空自悲。”尾联是说,策马奔驰,“我”一刻不停地向前走;时光飞逝,人到中年,一事无成,手抚胸口,内心的悲伤有谁知道?这是写“白田之所悲”。
可是,前路漫漫,前途未卜,哪里才是归程呢?不停地往前奔走,真希望得到重用。然而,扪心自问,真的有希望出人头地吗?真正的出路又在何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或许正是李白当下心悲的主要原因。
纵览全诗,行文流畅,情感自然,语境浑然,沉郁悲愤,融万千悲愤于一景,是即景抒情诗中的绝妙佳作。
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 古诗词日历
图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