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道德经没流量,没有流量我也会坚持写,要是哪天遇到个相知之人,也许机会就来了。
老子写道德经本是随意而为,我也要向他学,随自己的想法来写道德经的文章,对与错没有那么重要。
我总认为老子是个精通人性的高手。能成事者几乎都是如此,对于人性有着精妙的了解。
比如老子在道德经二十四章中再次提到了“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便是释家的自我之心。有了自我之心,便会被自我的意识所蒙蔽,不能明于大道。普通人表现出来便是骄傲自满,统治者表现出来便是骄奢淫逸。
长此以往,便没有长进,也不会再有成就。
老子强调的“功成弗居”,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还是先把二十四章的原文写出来。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本章着重讲的是“余食赘行”。
余食,就是多余的食物。吃饱了饭还要再吃,便是余食。赘行,多余的累赘的行为。我的理解余食赘行应当是连续的一句话。吃饱了饭还要再吃,就会影响到自己的行动。
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学会简与舍。
简单的生活更加有利于精进,这一点好理解。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固定的,忙于日常的时间多了,用于“读书”的时间自然就少了。用于应酬的时间多了,独坐深思的时间就少了。道理就是如此简单。
为什么我会读道德经一百遍?因为常读常新。
日常生活中的学会了简与舍,再深思下去,脑子中的那些曾经影响过我的所谓知识呢?有些所谓的知识,也是应当学会舍的。只有把那些自小学到的知识一天天的从脑子里清除出去,才会让脑子空出空间,存下更加有用的知识。
这在老子的道德经后面还会提到,便是“为道日损”。
何时能够让自己的脑子处于虚的状态,便达到了老子在道德经里所提到的“致虚极”。到了致虚极的状态,才会体会到观复。
体会到观复,便有机会明悟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