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与洱海鱼类群落结构息息相关
目前
洱海鱼类调查工作正在进行中
今年截至目前
共采集到洱海鱼类16种
之前我们认识了洱海
杞麓鲤、春鲤、鲢、鳙、鲫
兴凯鱊、中华鳑鮍、泥鳅8种鱼类
戳链接回顾:
洱海里有多少种鱼?是否分不清它们模样?一起来识“洱海鱼”
这一期
我们继续认识
另外8种洱海鱼类
䱗、子陵栉鰕虎鱼、波氏栉鰕虎鱼、小黄黝鱼
黄颡鱼、西太公鱼、太湖新银鱼、麦穗鱼
一起来认识
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䱗
鲤科 Cyprinidae 鲌亚科Cultrinae
䱗属 Hemiculter
形态特征:体形侧扁,背缘平直,腹缘略呈弧形。头部略尖且扁,与背面平直。口端位。眼间宽而微凸,眼间距大于眼径。鳞片中大且薄,易脱落。侧线完全,自头后向下倾斜至胸鳍后部弯折成与腹部平行,行于体之下半部,在臀鳍基部末端又折而向上,伸入尾柄正中。背鳍位于腹鳍之后。臀鳍位于背鳍的后下方,外缘凹入。胸鳍尖形,末端不伸达腹鳍起点。腹鳍位于背鳍起点之前。尾鳍分叉,末端尖形,下叶长于上叶。体背部呈青灰色,腹侧银色,尾鳍边缘灰黑。
生境:通常生活于河流、湖泊中,从春至秋季喜欢群集于沿岸,行动迅速。主要摄食藻类、碎屑、甲壳动物及昆虫等。
分布:在大陆分布极广,自南至北诸河流及湖泊均有,也分布于越南、朝鲜、俄罗斯。
子陵栉鰕虎鱼
鰕虎鱼科 Gobiidae
栉鰕虎鱼属 Ctenogobius
形态特征:体形较长,前身近圆筒形,后身侧扁。头大略平扁。口端位。上、下颌前部有多行小齿,无犬齿。舌发达,游离,前端近圆形。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具短管,近吻端,后鼻孔为圆形小孔。背鳍2个,分离,相距较近,第1个背鳍全为鳍棘,左、右腹鳍在腹部中央愈合成长圆形吸盘;尾鳍圆形。体背淡黄色。头部有不规则的虫状纹,颊部有4~6条斜向前下方的暗色条纹。体侧有不规则暗色斑块6-7块。胸鳍上方有1块黑斑;背鳍和尾鳍有由黑色斑点组成的条纹。
生境: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及池塘的沿岸浅滩。主要摄食小鱼、小虾、水生昆虫、环节动物、浮游动物及藻类等,并有同类残食现象。
分布:分布于除西北地区以外的各大江河水系,海南及台湾均有分布,日本朝鲜半岛也有分布。
波氏栉鰕虎鱼
鰕虎鱼科 Gobiidae
栉鰕虎鱼属 Ctenogobius
形态特征:身体细长成圆筒状。胸鳍后的身体侧扁。头较长且扁平。口端位,口裂大,稍倾斜,后伸达眼前缘的下方。舌端游离,圆形。吻较长而钝。唇肥厚,上唇较下唇宽。每侧鼻孔2个,相距较远,前鼻孔成管状,位于上唇沟之后侧,后鼻孔位于眼前缘的前上方。
第一背鳍短小,第二鳍条长大凸出成弧形。胸鳍大呈扇形。腹鳍胸位,吸盘后缘呈锯齿状。臀鳍宽大呈缘弧形。尾鳍宽大呈圆形。头、颊、胸部和背鳍前无鳞;体侧被栉鳞。腹部为圆鳞。身体为黑褐色,腹部黄白色。头部褐色,第一背鳍灰黑褐色,外缘白色,第二背鳍灰黑褐色,其上有数列深褐色小斑点,胸鳍灰色,腹鳍灰褐色,边缘为灰白色。尾鳍褐色,有8—9列黑色斑纹。
生境:波氏栉鰕虎鱼是底栖小型鱼类,常栖息在砂石底的山溪流水,也在江河、湖泊的浅水区生活。
分布:为中国特有品种,分布于辽河、黄河、长江、钱塘江、珠江等水系。
小黄黝鱼
塘鳢科 Eleotridae
黄黝属 Hypseleotris
形态特征:体形侧扁,背、腹缘呈浅弧形,腹部圆。吻短而钝。前、后鼻孔分开,前鼻孔近吻端,后鼻孔位于眼前方。眼较大,眼径约等于吻长。口上位,舌前端圆形,游离,不具齿。无须。背鳍2个。左右腹鳍接近,但不愈合成吸盘。胸鳍尖长。尾鳍圆形。头部前鳃盖骨前部、胸部和胸鳍基部被圆鳞。吻部和眼间隔无鳞。身体其余部分被栉鳞。无侧线。肛门紧位于臀鳍起点。生活时体色为浅黄色,体侧具青黑色横带10余条,一般成对排列。背鳍、尾鳍均具数列小黑点组成的波纹,臀鳍基桔红色。
生境:通常栖息于水体底层,一般生活于静止的沟渠中,为江河、湖泊常见的小型鱼类。
分布:原仅产于南盘江及其支流。50年代后期以来随家鱼苗带入全省各地,逐渐定居繁衍,在某些湖泊中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种群。
黄颡鱼
鲿科 Bagridae
黄颡鱼属 Pelteobagrus
形态特征:体长而后躯侧扁。头略平扁,楔形。吻钝圆。眼中等大,居头之前半部。前后鼻孔相距较远,前鼻孔呈短管状,位于吻端。口大,下位,呈弧形。上下颌具齿带,齿绒毛状。有4对须,鼻须长达眼后缘;颌须最长,达到或超过胸鳍基部;外侧颏须较长,超过鳃孔。背鳍短,硬刺强,后缘有明显的锯齿。臀鳍中等长。胸鳍刺强,前缘锯齿细小而多,后缘锯齿粗壮而少。腹鳍短,达臀鳍起点。肛门约位臀鳝起点至腹鳍基后端的中间。尾鳍叉形。
生境:多栖息于缓流多水草的湖周浅水区和入湖河流处,营底栖生活,尤其喜欢生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处。为杂食性,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则以昆虫及其幼虫、小鱼虾、螺蚌等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
分布:分布于珠江、闽江、湘江、长江、黄河、海河、松花江及黑龙江等水系。
西太公鱼
胡瓜鱼科 Osmeridae
公鱼属 Hypomesus
形态特征:体形修长且侧扁,最大体高位于背鳍起点之前。背鳍与腹鳍相对,位于体之中点。背鳍与尾鳍之间有一脂鳍。臀鳍基较长,其边缘平或稍内凹。肛门位于臀鳍前方。尾鳍深叉状。吻尖,无须。口前上位,口裂后缘伸达眼睛瞳孔之前。下颌稍长于上颌。眼较大,位于体轴中上方。鼻孔位于眼前上方。头侧各有一较大鳃孔。上颌骨、前颌骨、犁骨、腭骨、中筛骨、齿骨和舌骨均有细齿。体被薄而呈椭圆形的圆鳞。侧线不完全。成鱼体色背部淡褐色或橄榄绿色,体侧中线有一条银色条带,腹部银白,各鳍白色。背部鳞片边缘具灰黑色斑点。
生境:西太公鱼是一种集群、避光、喜低温的鱼类。栖息于水库的公鱼,周年栖息活动有明显的产卵洄游。
分布:原分布于日本北海道,后来移至大陆鸭绿江、图们江等,现由于引种或入侵已经存在于大陆大部分湖泊。
太湖新银鱼
银鱼科 Salangidae
新银鱼属 Neosalanx
形态特征:体形细长且侧扁。头长略大于体高,纵扁。吻短,稍大于眼径。眼较大,侧位。眼间隔宽且微隆。口次上位,下颌较上颌突出。上、下颌各具齿1行。上、下唇均薄。背鳍无硬刺。雄鱼的臀鳍条较雌鱼的稍长大。胸鳍短具发达。腹鳍起点距吻端近于距尾鳍基。肛门紧靠臀鳍起点。尾鳍分叉,下叶略长,末端尖。鱼体表裸露无鳞,仅雄鱼臀鳍基部两侧各具一列鳞。
生境:通常生活于湖泊内,浮游在水的中、下层,以浮游动物为主食。
分布: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附属湖泊中。
麦穗鱼
鲤科 Cyprinidae
麦穗鱼属 Pseudorasbora
形态特征:体形长且侧扁,尾柄较宽,腹部圆。头稍短小,前端尖,上下略平扁。吻短,尖而突出。口小,下颌较上颌为长,口裂甚短,几呈垂直。唇薄。唇后沟中断。无须。眼较大,位置较前。体被圆鳞且鳞较大。侧线平直,完全。胸、腹鳍短小,起点相对或背鳍略前。肛门紧靠臀鳍起点。臀鳍短,无硬刺,呈弧形。尾鳍宽阔,分叉浅,上下叶等长,末端圆。体背部及体侧上半部银灰微带黑色,腹部白色。体侧鳞片后缘具新月形黑纹。
▲麦穗鱼的珠星(繁殖期雄性特征)
生境:通常生活于缓静较浅水区。稚鱼以轮虫等为食,体长约25毫米时即改食枝角类摇蚊幼虫及孑孓等。耐寒,对水的酸碱度适应力很强。
分布:为平地河川、湖泊及沟渠中常见的小型鱼类。
下一步,大理州洱海管理局、大理州洱海湖泊研究院将持续做好洱海鱼类群落结构动态调查工作,对洱海的鱼类群落结构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记录,以获取鱼类种群数量、种类、分布以及动态变化等信息。
同时,还将适时开展洱海鱼类生态调控,以此来调整和优化洱海鱼类群落结构。将紧紧围绕共建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积极推进洱海特有生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工作,确保洱海的生态环境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大理州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