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赏魅力沪郊新画卷,共享海派乡村新生活。7月1日起,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联合多个涉农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及经营主体,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合作推出《海派乡村新图景》系列融媒专题报道。
一片淤泥滩涂,摇身一变,成了万亩良田。这不是科幻片里的奇迹,这是崇明区横沙新洲“沧海变桑田”的真实事件。
2024年,上海市现代农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农投集团“)规划建设上海现代农业产业园(横沙新洲),全域1.2万亩土地种植粮食作物,其中八千亩左右发展“稻鳖共生”立体养殖。风吹稻浪,水稻的茁壮成长,离不开20余万只“鳖管家”的全天候守护。
水稻和甲鱼,乍一听两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从生态学角度来看,这完全符合生态繁殖的原理与规律。“稻鳖共生”立体养殖模式就是以稻田为基础,通过在稻田中养殖甲鱼,利用水稻和甲鱼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实现优质农产品生产。水稻种植区为甲鱼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天然的饵料,而甲鱼的粪肥能够为水稻生长提供有机肥,同时甲鱼在稻田中活动有助于疏松土壤、减少杂草生长和病虫害发生,客观上促进了水稻的根系呼吸,从而实现增产。
为实现水稻与甲鱼的友好共生,市农投集团采取“人放天养”的养殖策略,每亩水稻田平均养殖30只左右的甲鱼,密度小,为甲鱼的活动和生长留足空间。不投饲料、不喂饵料、绿色养殖,甲鱼的食物来源主要是稻田里的鱼、虾以及水稻生长期间的害虫等。“甲鱼的养殖生长期一般是3—4年,为了让常规养殖下的甲鱼更好地适应野外生存,我们引进的是一年龄左右、200—300g大小的中华鳖,养殖两年后即可长到1.5—2斤,这个体量的甲鱼食用口感比较嫩,很受上海市民的欢迎。”上海现代农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产业发展部负责人陈先意介绍。
传统养殖模式下,通常是将甲鱼置于专门的养殖池中,采取单排单灌的方式进行管理,环境相对单一,缺乏与其他生态系统的互动。而市农投集团依托横沙新洲三面环江的区位优势,引天然长江水养殖甲鱼,水质良好、排灌方便,根据稻田大小设计一条6米左右的排灌沟,既能用于水稻的上下水作业,又能给甲鱼提供活动场所。秋季水稻收割后,这条沟就保持常态水位,作为甲鱼的越冬场所。此外,建设防逃、防盗设施,确保甲鱼的安全,定期有工作人员巡查稻田和甲鱼生长情况,及时排查防逃设施。
稻鳖共生模式下的水稻产量和品质都有所提升,稻米口感更佳、营养价值更高。水稻田模拟了甲鱼的自然生长环境,甲鱼摄食稻田中的天然饵料和有机物质,蛋白质、微量元素以及胶原蛋白等营养成分含量增加,其肉质更加紧实、鲜美,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风味也更加接近野生甲鱼,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同时,该模式通过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横沙新洲的发展,旨在将横沙新洲打造成为世界级现代都市生态绿色农业示范区。市农投集团在政府战略布局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大力发展高端农业、精品农业、品牌农业。
据了解,园区还规划了占地2100亩的绿色食品加工园,重点发展畜牧屠宰、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保鲜仓储、冷链物流等产业,打造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一体式“中央厨房”,建设成为上海优质绿色副食品的核心供应基地。未来,横沙新洲还将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实现宜农宜学宜游多元功能,树立上海现代化农业园区发展新标杆。
文:王珊
图:杜洋域 部分图片来自市农投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