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暴力催收无处不在?短信轰炸、电话威胁摧毁用户心理防线

编者按:“普惠金融”概念的盛行让互联网贷款变得触手可及。这条看似简单便捷的借贷路径,实则却隐藏了不少陷阱。各项游走在法律边缘的费用在层层伪装下变相提高了贷款用户的还款利率,“套路贷”带来的巨大的还款压力正侵蚀他们的正常生活。

“套路贷”的存在极大干扰了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为揭开“套路贷”的神秘面纱,揭露其背后的种种陷阱,《消费者报道》特别推出“套路贷”系列报道,以供广大消费者参考。

“催收给我们村、我们单位的人打电话,还发威胁短信。”贷款逾期的李华面对暴力催收感到无奈。

随着互联网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暴力催收”乱象也随之而来。虽然多项法规都严禁暴力催收行为,但短信轰炸、电话威胁、曝光个人信息、联系周边无关人士等催收手段仍然活跃于借贷市场,给贷款逾期用户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

催收电话、短信不断

由于失业,吴先生在安逸花的多笔小额贷款出现了逾期还款情况。他曾向客服解释并作出今年12月还款的承诺,但未获客服同意。随后他遇到了一些较强硬的催收手段。

据他讲述,催收方对他的手机号码进行短信轰炸,给他发了一大堆验证码,甚至电话骚扰他的父亲母亲。他无奈地向《消费者报道》记者表示,自己的父亲心脏不好,经受不了这种催收骚扰。

从吴先生提供给记者的电话录音来看,催收方的态度颇为强势,多次质问他是否在户籍地,并提到“别我们去了,人没在家,整得大家都不好看”。 在多番投诉下,最终吴先生与安逸花平台协商在今年12月完成还款,才没有再收到催收电话。

暴力催收无处不在?短信轰炸、电话威胁摧毁用户心理防线

吴先生提供给记者的还款逾期情况

桔多多用户郭先生在还款逾期后同样遇到类似经历。他不满桔多多向他朋友发送催收短信,透露他的欠款情况。从短信内容来看,催收方下达了还款通牒,并声称将会对郭先生的家庭情况、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在他看来,“桔多多的催收人员违法了互联网催收公约,置法律于不顾。”

暴力催收无处不在?短信轰炸、电话威胁摧毁用户心理防线

郭先生称他的朋友收到了催收方发送的短信

根据《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八条,催收人员不得向债务人外的其他人员透露债务人负债逾期违约等个人信息。

美团贷款用户李华也告诉《消费者报道》记者,他妻子在还款逾期后遇到了各式暴力催收手段。先是收到了大量验证码短信,疑似催收方利用其个人信息在多个平台注册账户;随后,催收方甚至在短信中恐吓会到她的村里和工作单位进行催收。从他提供给记者的电话录音来看,催收方的语气充满压迫感,多次强调会挨个联系其妻子相熟的人。

暴力催收无处不在?短信轰炸、电话威胁摧毁用户心理防线

李华向记者展示部分验证码短信

暴力催收无处不在?短信轰炸、电话威胁摧毁用户心理防线

催收方在短信中提及多个人名

暴力催收无处不在?短信轰炸、电话威胁摧毁用户心理防线

催收方暗示会到借款人工作单位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三条规定,债务催收对象应符合法律法规有关要求,不得骚扰无关人员。第十四条规定,从业机构无法与债务人取得联系时,为恢复与债务人联系,方可与债务人事先约定的联系人进行联系。第十六条规定,催收人员在与债务人及相关当事人沟通时,应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不得采用恐吓威胁辱骂以及违反公序良俗的语言或行为胁迫债务人及相关当事人。

但从多起催收投诉案例来看,在贷款过程中,不少网贷平台存在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如不正当获取借款人的手机通讯录信息等,这些都为暴力催收埋下了隐患。

有法律从业者接受《消费者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等法规均从实际操作层面上对催收行业、催收行为提出了诸多要求。

例如,《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第七条就规定,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应只向债务人催收,不应向联系人催收。

《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第五十五条也规定,消费金融公司应当建立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坚持合法、正当、必要、诚信原则,保护消费者信息安全权。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向其告知收集使用的目的、方式和范围等。未经消费者同意,不得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删除个人信息。第五十六条则规定,消费金融公司应当建立逾期贷款催收管理制度,依法依规督促借款人清偿债务。不得采用暴力、威胁、恐吓、骚扰等不正当手段进行催收,不得对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进行催收。

根源:过度收集信息、催收业务外包

虽然监管法规在不断完善,对一些不合理的催收行为起到约束作用。但针对眼下乱象丛生的催收生态,相关条款的推广和落实还存在局限性。目前,暴力催收仍然呈现出“野火烧不尽”之势。

截至2024年8月17日20点30分,记者以“暴力催收”作为关键词在黑猫投诉平台进行搜索,共发现超过54万条投诉。投诉反馈主要集中在频繁电话骚扰、短信威胁、联系工作单位亲朋好友、泄露个人隐私等问题上。涉及的贷款平台包括马上消费金融、微粒贷、58好借、京东金融、美团、桔多多等。

有用户在投诉中提及,贷款逾期后有主动和平台方面报备情况和协商,说明因个人原因暂无还款能力,并表达了延期还款的意愿。但催收方仍然联系其周边认识的人,并发送骚扰信息。部分用户甚至认为暴力催收对其工作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催收导致夫妻不和睦、影响家中老人身体健康,甚至导致逾期还款者失去工作。

就上述投诉情况,《消费者报道》向安逸花、58好借、桔多多等平台发送了采访函,但截至发稿时未获回复。而度小满方面则回复《消费者报道》记者称,度小满对内部催收规范的制定、执行和人员培训有严格的管理流程,严禁不文明催收行为。

“在催收作业实施中所需要的必要客户信息,均是经客户授权的,催收人员也无法获取客户的号码等信息,只能在系统中拨打,且催收人员拨打频次均会受系统拨打上限的限制。所有拨打过程在系统中留痕,并且定期审计,保障作业合规。”度小满方面表示。

针对当前借贷行业的暴力催收乱象,一些专家学者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法治日报》引述专家意见指出,暴力催收乱象频发背后,是网贷平台违规、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特别是借款人的通讯录信息;建议监管机构严格落实现行相关规定中关于网络借贷类App需要获取的必要个人信息范围,禁止网贷平台违规、过度收集借款人信息,同时继续完善针对暴力催收的法律规范体系,加大惩罚力度,对暴力催收行为及贷款黑中介要做到应查尽查、及时打击。

另一方面,催收业务外包也让借贷平台对第三方催收公司疏于监管。某手机租赁平台曾回复《消费者报道》称,不当催收短信由其合作的第三方委外机构发布,已要求合作机构进行核查。

天津吉贤律师事务所主任李邠彧律师表示,当前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个人不良贷款规模上升,小额借贷合同纠纷的案件量巨大,走法律途径时间成本、诉讼成本过高,所以选择将催收业务外包。“由于外包的催收公司管理和运营水平参差不齐,催收人员素质不高,导致大量投诉,甚至引发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志坡认为,部分互联网银行与催收机构进行协议分成,催收回款越多,催收机构分得越多。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催收公司往往“无所不用其极”。

《消费者报道》特别提醒广大有贷款需求的消费者,务必通过正规网贷平台办理贷款业务。为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用户签署相关文件或通过App填写时要仔细阅读授权内容,了解清楚授权目的。如果遇到暴力催收或网贷平台故意泄露个人隐私的情况,应及时向中国互联网金融举报信息平台举报。(注:文中受访对象李华为化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