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伍初心:李文祥的军旅生涯开端
1947年12月,刚满20岁的李文祥告别了家乡,带着满腔热血踏上了参军的征程。当他到达部队报到时,李文祥被分配到了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二十九师八十五团。
训练的日子是艰苦的,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李文祥就要和战友们起床,迅速整理内务,然后赶到操场上开始一天的训练。新兵连的训练结束后,李文祥被正式编入战斗序列,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解放军战士。
在济南战役中,李文祥所在的部队肩负着攻克城池的重要任务。敌人据守在坚固的防御工事内,火力凶猛。李文祥和他的战友们必须在密集的枪林弹雨中寻找突破口。他冷静地分析敌人的火力分布,抓住敌人防线中的薄弱环节,带领突击队果断发起进攻,一举突破敌人的防线,为部队的全面进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随后,李文祥又投入到了淮海战役的激烈战斗中。敌我双方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展开了拉锯战。李文祥凭借着敏锐的战场直觉,多次参与对国民党军的包围和反包围作战。他曾在一次夜袭行动中,带领小分队悄然逼近国民党军阵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国民党军的前沿哨所,打开了主力部队突击的通道。
渡江战役中,当解放军大部队在长江两岸展开对峙时,李文祥被指派到先锋部队,负责打击敌人的关键防御阵地。渡江当晚,他带领战士们悄然登上敌占区的江岸,迅速对敌方的火力点进行清除。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准确地判定出国民党军主炮的位置,亲自操作火炮,精准击中敌人的弹药库,引发了剧烈的爆炸,彻底瓦解了国民党军的抵抗意志。
1949年,解放上海的战役打响。在这场战斗中,李文祥仔细观察战场地形,利用夜色和废墟作为掩护,悄然接近国民党军的重要防御工事。在敌人还未反应过来之前,李文祥迅速行动,将炸药安放在防御工事的薄弱点上,成功引爆,摧毁了敌人的核心防御设施。李文祥在这些战斗中的突出表现,为他赢得了“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他的英勇事迹得到了部队的高度认可,并多次荣获一等功和二等功。
业与建设:从军旅到民用的转变
1956年,李文祥在完成了九年的军旅生涯后,带着军队干部的身份和丰富的战斗经验,正式转业到福建省建设厅建筑工程公司。告别战场,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开始了自己的建设生涯。
刚到建筑工程公司时,李文祥对工程建设并不熟悉。面对堆积如山的设计图纸和复杂的施工流程,他一丝不苟地学习,从基础知识开始,虚心请教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他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一个小型的居民楼建设。这个项目虽然规模不大,但对刚转业的李文祥来说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每天清晨,他都会提前到达工地,和工人们一起参与打地基、搬运材料。他没有把自己当成干部,而是像一名普通的工人一样,亲自上手操作,哪怕是最脏最累的活儿,他也从不退缩。
随着一个个项目的顺利完成,李文祥逐渐掌握了建筑施工的各项技术。在公司内部,他逐渐从一名新手成长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骨干。他参与的项目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在福建省建设厅工作的这些年里,李文祥逐渐成为了公司内部公认的建设能手。
应对困难:下乡援农的艰难岁月
1962年,中国正经历着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经济形势严峻,粮食短缺问题愈发突出。国家号召城市干部下乡支援农业生产,以缓解农村的困境。面对国家的召唤,李文祥毫不犹豫地响应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下乡援农工作。尽管他已经不再年轻,但多年来在福建积累的种植水稻经验,使他对农村的艰辛生活和农业生产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知道自己能够为农村做些什么。
李文祥被分配到的是一个名叫北街村的小村庄。这里地处偏远,土地贫瘠,农民们一直在为如何提高水稻产量而苦恼。初到村里,李文祥没有急于指挥和安排工作,而是先深入田间地头,和村民们一起劳作,了解土地的情况和村民们的种植习惯。他用脚步丈量田地,用双手触摸泥土,仔细观察每一块稻田的灌溉和排水情况。他还走访了许多村民的家中,了解他们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具体困难。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李文祥发现,北街村的主要问题是水源不足和农田的灌溉系统不完善,导致稻田在关键时期缺水,影响了水稻的生长。他立即提出了修建灌溉渠的建议,并组织村民们开始行动。在他的带领下,村里迅速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水利工程建设。
修渠的过程并不容易,由于缺乏机械设备,所有的工作都要靠人力完成。李文祥身先士卒,扛起锄头和村民们一起挖渠。每天一大早,他就和村民们出现在田间,大家排成一列,挥舞着工具,一点点开挖渠道。白天干活,晚上,他还会带领大家讨论第二天的工作计划,并讲解水利工程的重要性。虽然过程辛苦,但在李文祥的鼓舞下,村民们干劲十足,齐心协力,很快就完成了几条主要的灌溉渠。
随着灌溉系统的建成,水稻的种植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接下来,李文祥又把目光投向了水稻种植的具体技术上。他发现村民们种植水稻的方式比较传统,产量较低。他结合自己在福建积累的经验,向村民们传授科学的种植技术,比如合理密植、使用优质种子和改进施肥方法等。
在李文祥的指导下,北街村的水稻种植逐渐步入正轨。那一年,北街村的水稻产量实现了大幅度提升,每亩地的产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比过去翻了好几倍。
除了在水稻种植方面的贡献,李文祥还帮助村里解决了其他一些实际问题。他发现村里的交通不便,影响了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于是,他又带领村民们修建了一条通往集市的小路,这条路虽然简陋,但大大方便了村民们的出行和农产品的流通。村民们对李文祥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大家都称他为“我们村的大恩人”。
晚年岁月:淡泊名利,忠诚于心
李文祥始终未曾忘记自己曾是一个战士,一个为国家奉献青春的军人。即使到了晚年,他依然保持着对国家深厚的情感和责任感。几十年来,他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没有向国家和政府提出过任何要求。在他的心里,国家的资源应该留给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
在1998年,国家启动了“爱心线工臣行动”,这个项目的初衷是为那些为国家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老革命、老战士们改善生活条件,帮助他们翻修住所。当这个消息传到李文祥耳朵里时,民政局的同志们也特意登门拜访,希望能够为他这个老英雄的家做些改善。然而,李文祥却出乎意料地拒绝了这项提议。
当时,李文祥家里住的是一栋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墙壁斑驳,屋顶漏水,特别是在雨季,经常会因为漏水而弄得家里到处都是水渍。尽管如此,李文祥依旧不愿意接受政府的帮助。他告诉来访的民政局工作人员,自己还能住得很好,不需要政府花费这些钱。他认为这些资源应该用到更需要的人身上,比如那些生活困难的老百姓或者依然在为国家奋斗的年轻人。
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几次三番来做工作,甚至还请来村里的领导和李文祥关系好的老战友劝说他,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婉言谢绝了政府的好意。大家知道李文祥的脾气,也不好再勉强,只能尊重他的决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文祥的老房子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到了2011年,房子的墙体开始出现明显的裂缝,屋顶的漏水情况也越来越糟糕。村里的干部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几次商量后,决定趁着李文祥外出体检的机会,悄悄地为他翻修房子。
2011年初,民政局安排李文祥去濮阳市进行体检,理由是关心老战士的身体健康。李文祥对此没有多想,按时前往市里检查身体。就在他不在的这几天,村干部和民政局的工作人员迅速行动起来,组织工匠为他的房子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大家齐心协力,在短短的几天内就完成了从屋顶到墙壁的翻新工作,还特别安装了新的取暖设施和太阳能热水器。
当李文祥从体检回家后,看到焕然一新的房子时,第一时间并没有表现出高兴,反而有些不悦。他仔细打量着被粉刷一新的墙壁和新安装的设施,责问村干部为什么未经他同意就擅自做主。村干部们知道他的脾气,连忙解释说,这么做是大家的一片心意,也是为了保证他的安全,让他在年老时能有个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尽管如此,李文祥还是反复强调,国家的资源来之不易,应该用在更重要的地方。他的这一态度,让在场的干部们既感动又敬佩。大家心里都明白,李文祥的不悦并不是因为房子被修缮了,而是因为他心疼国家的资源,舍不得让国家为自己花费哪怕一分一毫。
参考资料:[1]邵妙苗.隐功一世未埋名——甘做一辈子农民的战斗模范李文祥[J].神州,2011,0(B9):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