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闫晶滢
9月25日,国联证券董事长、总裁葛小波出席中国基金报主办的2024中国机构投资者论坛,并围绕财富管理转型助力国际一流投行建设的话题发表演讲。
国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葛小波
葛小波指出,过去十年国际投行的发展过程中,财富管理转型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从国内的情况来看,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刻把握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其中,金融的人民性最重要的体现就是让客户财产保值增值,人民性的体现最终的落脚点需要通过财富管理业务实现。
关于近期证券行业的合并整合,葛小波认为,整合本身是证券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从过去几年的情况看,全球每年都有200家到300家并购的案例发生。有更多的并购,就有更多的特色化、精品化的投行出现。国内证券公司和国际一流投行之间还存在差距,财富管理转型任重而道远。
以下为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是财富管理转型助力国际一流投行建设。可以看到,过去十年国际投行的发展过程中,财富管理的转型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从国内的情况来看,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刻把握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其中,金融的人民性最重要的体现就是让我们的客户财产保值增值,人民性的体现最终的落脚点需要通过财富管理业务实现。
今天的发言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新常态条件下,财富管理的客户需求变化;二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海外经验看财富管理的未来;三是建设一流投行,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欠缺之处;四是国内证券公司财富管理转型带来的思考。
经济新常态带来居民财富配置改变配置能力是财富管理基本需求
目前,大陆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个新常态我理解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随着经济体量增加、GDP增速放缓,对投资标的和上市公司盈利能力造成长期影响。二是随着人口的下降,劳动力和技术怎样形成均衡,这也是未来的主要趋势。三是国债收益率的长期低位变化,可能会对整个估值体系产生较大影响,这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锚。
经济新常态,必将带来居民财富配置的改变。过去十年来,中国居民财产性的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一直在提升,现在已经达到10%左右。如果考虑高净值家庭和中产阶级,这个比例可能更高。居民收入结构中财产性收入增速多数时间快于经营性收入增速,上升空间仍然巨大。
从净值化转型来看,十年前净值化产品只占市场全部产品的20%左右,现在已经远远超过50%。净值化转型最重要的是对客户心态的影响。过去的产品,收益到期才能看出违约与否。现在市值的波动、净值的波动,分分钟会导致客户情绪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我们需要怎么样管理?这恰恰是财富管理要做的最重要的事。
从公募基金的发展来看,三条发展的曲线可以清晰地看到,固收+在快速增长,海外的QDII在快速增长,而传统的权益增长速度没有这么快。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国联证券
固收+更多体现资产配置的理念和低贝塔的特点,工具型产品代表低费率的状态,海外品种代表了多元化的投资,这些品种的变化实际上折射出个人客户对于配置的需求。客观地说,配置能力在中国资本市场是非常稀缺的资源,零售客户有很大的资产保值增值需求。
从海外经验看财富管理未来资产管理未来空间很大
我们节选海外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美国的配置中,35%持有的是股票,如果加上养老金和共同基金,大体上有50%的配置是股票。日本的情况恰恰相反,有10%直接持有股票,养老金和公募基金加起来是20%,和中国的情况比较接近。
也就是说,即使资本市场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居民的配置也不百分之百是股票。美国自金融危机以来另类配置大幅度增加,多元化的配置对于改善投资的风险收益有巨大的好处。
就总体趋势来看,美国资产管理的总规模已经超过银行资产,我想这个趋势在中国也会实现。从目前中国的情况看,资产管理只占到银行资产的60%左右,未来的空间很大。
过去十年,海外最亮眼的投资银行发展“明星”应该是摩根士丹利。摩根士丹利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收购了美邦,在财富管理领域实现强劲转型,让它和高盛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多元化。所以,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市场仍然存有巨大的空间。
随着低利率时代的到来,大陆也必然面临债券类资产配置降低、含权益产品如养老金、基金等方面配置增加的趋势。低利率环境必然要求投行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大陆金融机构势必需要加强资产负债能力和多元化投资能力。
整合是证券行业发展主旋律并购带来更多精品化投行
今年年初,很多重要报告提出中国金融业的GDP占比在8%左右,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我想,之所以金融行业在GDP中占比高,是由于金融行业的结构发展不均衡造成的。未来的趋势应该是金融行业在GDP中的占比逐步降低,证券行业在GDP的占比逐步提升,这才能体现中国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
近期行业也发生一些整合,国联证券也在做整合。整合本身是证券行业发展的主旋律,知名投资银行没有一家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并购。从过去几年的情况看,全球每年都有200家到300家并购的案例发生。
过去十几年,美国从5000家投资银行发展到现在只有3000家。这3000家的特点值得我们关注:前十名证券公司的集中度比中国高,前十名销售收入占比超过80%,而中国的集中度只有60%;美国前十名体现了巨大的差异性,第九名和第十名已经是精品投行,和前面的摩根士丹利、高盛之间的业务模式已经完全不同;有更多的并购,就有更多的特色化、精品化的投行出现。
对于国内的证券公司而言,我们和一流投行之间的差距在哪?我总结有三大差距:一是服务零售客户的财富管理能力不够;二是交易的多元化和专业度不够;三是国际业务的视野与能力还不够。
国内券商财富管理转型任重道远从过去十年来讲,摩根士丹利远远超过高盛,这里面财富管理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的证券公司怎么做财富管理?怎么成为成功的财富管理机构?首先我觉得是人民性的理念。财富管理以客户为中心,帮助客户资产长期保值增值,是金融人民性的重要体现。怎么以客户为中心?这与资产管理有着完全不同的角度。作为资产管理而言,更多的是以策略为核心,策略之间不能进行漂移。有策略就有贝塔,有贝塔就有回撤,回撤就对客户有影响。怎么保护好客户,是财富管理中要做的最重要的事。
现在很多公司都在做财富管理转型,我个人认为在转型过程中,有几点最重要:
一是理念方面,包括组织架构和考核。比如说,目前传统的经纪业务还是占到零售业务的半壁江山甚至更多。虽然挣到了佣金,但真正赚钱的零售客户并不多。这就要求我们的考核和管理体系理念发生变化。二是资产配置的体系。对于证券公司而言,各家公司在资产配置上没有本质差距。可能有技术上的能力和量化的特点,但理念和方法论差距并不大。财富管理的资产配置讲究资产配置能力的传输,公司的资产配置能力能否变成理财经理的资产配置能力,进而变成客户财产保值增值的结果,其实这是我们最需要发展的。
刚才各位领导也提到了长投、耐心资本。我们认为财富管理的资金是长期的钱,具备“长钱长投”的特点。但是现在没有做到“长钱长投”,最大的原因就是由于回撤。回撤又和客户自身两大因素有关:一是有可能过高估计自身的风险承受度;二是自己对于预期收入判断不准确,两者叠加就会造成很差的结果。
资产配置的过程中,我觉得有三个理念比较重要:一是要有真正的配置理念,不是简单地集中在权益上,否则回撤较大;二是做好真正的投资者教育和投资者基础设施的布局;三是低贝塔产品、多元化投资的必要性。
对于任何一个新兴市场而言,高波动是天然的属性,“牛短熊长”也是天然属性。真正落实到对于零售客户的风险管理和配置,我认为仅仅在权益上配置是远远不够的,要有相应的补充配置,比较重要的是固收。从全球的零售资产配置角度来讲,固收都是占多数甚至绝大多数的。
投资者教育方面,重要的是投资者对自身的认知而不是对产品的认知。对自身的认知,最重要的是知道自身真正的风险承受能力在哪儿,按照相应的承受能力进行配置。怕的是本身风险承受能力很低,但觉得可以承受很高风险,这是造成比较大亏损的重要根源。同时要建立正确的预期,很多人想无风险拿到10%的收益,这是做不到的。
另外,量化投资在在监管要求的范围内,还是能在资本市场和配置方面发挥重要的功能,通过策略的多元化给投资者带来投资回报补充。
最后,再次感谢中国基金报的邀请。过去十年中国基金报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希望未来能更多为基金行业、证券行业的发展发声,为投资者提高认知带来更多启蒙,谢谢。
编辑:舰长
审核: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