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江淮壮丽天地殊

江淮壮丽天地殊

75年前的10月1日,天安门广场,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近代以来历经苦难斗争的中华民族迎来新生。

一唱雄鸡天下白,凌云健笔绘江淮。

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饱经沧桑忧患之地到经济总量跃至全国靠前的一方备受关注的发展热土;从长期贴着“落后”标签的传统农业省到令人刮目相看的新兴工业大省、制造业大省;从青壮年文盲超过千万到科教昌明、创新成为闪亮名片;从积贫积弱、多灾多难到圆梦全面小康、奋进共同富裕……

75年来,安徽广大干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拼搏奋进,书写了亘古未有的壮丽篇章。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安徽考察,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赋予安徽“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寄予安徽“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殷切希望,勉励安徽“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为安徽改革发展提供了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14万平方公里江淮大地上发生的沧桑巨变,从一个省域给予了雄辩回答。

江淮壮丽天地殊

淮河蚌埠段。孟景 摄

科技创新,铸就金字招牌

42.02万高斯,相当于地球磁场的80多万倍。9月22日,合肥西郊的“科学岛”上,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自主研制的水冷磁体,刷新世界纪录,将强磁场水冷磁体技术推至新高峰。

世界级成果的背后,是大院大所大装置的支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两大重镇,稳态强磁场、全超导托卡马克等13个已建在建预研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安徽,已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布局地。

创新,已成为安徽的金字招牌。

这张金字招牌,是积数十年之功而铸就。

新中国成立之初,安徽科技基础极为薄弱。1956年,新中国首次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安徽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陆续建立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科研机构。

更具深远影响的改变,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迁入。

1969年冬,建校刚刚11年的科大,根据中央统一安排,迁离北京。安徽竭力为科大落户创造条件。两个细节可见一斑:合肥原本没有冬季集中供暖,但却为科大安装了全市首条供暖线;在电力不足的情况下,合肥又将科大列为优先于政府的供电单位。

此后,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智能机械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等机构也陆续在合肥成立,逐步奠定安徽科教大省的实力基础。

江淮壮丽天地殊

航拍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资料图片)王世保 摄

改革开放以后,安徽实施科技体制改革,科技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开始形成。1996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科教兴皖”战略。2013年11月,安徽在全国第二个获批开展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

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安徽科技创新的特色逐渐凸显,科教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发挥。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陆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安徽都取得长足进展。

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布局,安徽全力打造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安徽在量子通信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量子计算领域处于国际第一方阵。顶级高校、大院大所大装置,让安徽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了充足底气,在科学探索的多个前沿领域为中国乃至世界作出原创性、引领性贡献。

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能牢牢掌握创新发展的主动权。

近年来,安徽布局实施科技攻关项目200多项,计算光刻EDA软件、高温合金叶片、叠屏显示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垄断,液化天然气提氦设备、九韶内核软件等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探索建立龙头企业牵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共同参与的大兵团协同攻关模式,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不断增强。

“科技之花”要结出“产业之果”,必须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安徽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搭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平台。打造科大硅谷、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羚羊工业互联网链接联动的科创生态,推广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科大模式”,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全省财政科技投入总量居全国第4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居全国第7位。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去年一年就增加42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7万多家,去年一年增加9600多家……

江淮壮丽天地殊

今天的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前列,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实现新提升,在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上当先锋。

安徽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科技创新事业必将再攀高峰,为高质量发展汇聚起更加强劲动能。

产业发展,实现赶超跨越

智造世界,创造美好。金秋九月,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如期在合肥举办。这已是安徽连续第7年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500强企业、境内外商协会和知名投资机构负责人等工商界重要嘉宾云集合肥。精彩纷呈的展馆内,中国乃至全球制造业的新技术、新成果令人目不暇接。

以会为媒,以会聚智,以会引资。数据显示,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共促成合作项目700多个,投资总额约3700亿元。透过世界制造业大会的这扇“窗”,全球工商界看到了安徽制造业今非昔比的实力与广阔的合作机遇。

自2013年至2023年,安徽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居全国第3位;规上工业营收从3.3万亿元提升至5.1万亿元,从全国第12位跃升至第7位、居中西部第1位。

江淮壮丽天地殊

从筚路蓝缕、胼手胝足建起号称“江南一枝花”的马钢,到铜陵有色建成新中国第一座铜矿、第一座铜冶炼厂;从改革开放初期家电产业的蓬勃兴起,到上世纪90年代汽车产业勠力突破;从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到量子通信等未来产业崭露锋芒……安徽于一穷二白中起步,砥砺前行数十载,实现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制造业大省的历史性变革。

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特殊的艰巨性、复杂性,最直接地体现在工业化进程中。不同地区因自身禀赋、产业战略等方面的差异,工业化进程呈现出各自的显著特点。

安徽的工业发展历程,不像“共和国长子”东北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有雄厚基础;也不像川、陕等内陆省份,在计划经济时代的“156项工程”、“三线”建设中受益匪浅;还不像东部沿海地区,得开放之地利,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进程中,通过出口导向战略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铜陵有色和马钢“铜墙铁壁”的兴起,两淮煤矿的开发,都是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的工业布局。改革开放以后,美菱、扬子、荣事达等安徽家电品牌的崛起,顺应了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大潮。奇瑞、江淮成为国产自主品牌汽车的代表,则体现了安徽在产业发展上主动进取、拼搏奋斗的精神。

特别是近年来,安徽制造业赶超跨越,成为“中国制造”版图上日益凸显的重要板块,更是源于以强烈的进取心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通过“科创+产业”“龙头+配套”等打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13年至2023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0.7%提高到42.9%。

2023年,全省汽车全产业链、装备制造业营收突破1万亿元;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营收分别居全国第3位;新型显示产业营收居全国第2位,显示面板产能约占全国17%、全球10%;“新三样”产品中,全国1/5的光伏组件、1/7的锂电池、1/8的新能源汽车是“安徽造”。

江淮壮丽天地殊

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先导力量。安徽聚焦通用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低碳能源等“7+N”新领域新赛道,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到2027年,建设10个左右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到2030年,累计建设30个左右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传统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基石”。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开疆拓土的同时,安徽传统产业也在脱胎换骨。近年来,安徽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和数字化转型工程,累计培育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3家、国家级特色平台22家、“灯塔工厂”5家,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家电等传统优势产业实现“皖美”蝶变。

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实现新提升,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当先锋。

安徽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