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乌梅丸化裁治疗腰椎骨质增生(一)

乌梅丸最早记载于东汉时期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辩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黄柏、人参、花椒、桂枝、附子、当归组成,具有清热祛寒,益气补血,安蛔止痛之功。主治蛔厥,兼治久痢。因乌梅丸治疗蛔厥疗效确切,后世奉为治蛔之祖方。

晋朝。王叔和所编排和整理的《伤寒论》里的厥阴病篇,是将乌梅丸作为治疗厥阴病首要药方。

唐朝。孙思邈将《伤寒论》的部分内容,记载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卷九与卷十。他指出疟疾所引发的肝病,将使病患苍苍然,常太息,状态看似将死,就得服用乌梅丸。

宋朝。许叔微《伤寒百证歌》卷四,第七十四证,蛔厥歌,记载“胃冷仍加发汗重,因成蛔厥吐长虫,病原本属厥阴证,宜用乌梅与理中。”

乌梅丸化裁治疗腰椎骨质增生(一)

清朝。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灵活化载乌梅丸,广泛用于肝胃不和,胃阳衰弱,肝风内动以及厥阴病寒热错杂和暑热伤阴所致之呕吐、胃痛、泄泻、痢疾、久疟、痞证、蛔厥、消渴以及暑热伤阴等病证。

一女63岁,发病节气:处暑,运气特点:壬寅年,不运太过,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四之气,主气太阴湿土,客气阳明燥金。主诉:反复腰痛伴双下肢疼痛、麻木1年余,加重2周。CT提示腰椎骨质增生;腰5/骶1椎间盘变性;腰1/2、2/3、3/4、4/5,腰5/骶1椎间盘膨出,继发椎管狭窄;腰4椎体向后Ⅰ度滑脱(假性滑脱);腰1、2椎体上缘及腰3椎体上下缘许莫氏结节;腰1/2前纵韧带局限钙化。

近2周患者腰痛伴双下肢放射性疼痛及麻木发作频繁且加重,严重影响生活和休息,伴胸闷、口干、恶风、怕冷等不适。服用中药治疗后,症状仍反复发作,遂来诊。刻下:神志清楚,精神可,腰痛伴双下肢放射性疼痛及麻木,部位以双下肢后侧、足背为主,行走、夜间及翻身时加重,平卧休息后可减轻,时有胸闷,口干不欲饮水,夜间口干明显,喜冷饮,恶风,寒冷热气不能受,上腹部胀满,腹冷,烦躁,无胸腹痛,无嗳气,无反酸,无头晕,无头痛,无心悸,纳可,眠一般,大便2日一行,干结,夜尿1~2次。舌淡,苔白腻水滑,脉沉细弦。

诊断:痹证(厥阴证)。

治法:温阖厥阴,燮理阴阳,顺调阴阳。

方用乌梅丸改汤化裁:乌梅30g,熟附子6g,细辛6g,黄连10g,黄柏6g,花椒4g,干姜10g,当归4g,党参6g,桂枝6g,赤芍12g,茯苓15g。2剂,每日1剂,加米醋60ml、大米50g同煎,加水1000ml,煮取300ml,去滓,兑入50ml蜂蜜混匀,分2次温服。

乌梅丸化裁治疗腰椎骨质增生(一)

二诊:神志清楚,精神可,腰痛及双下肢疼痛麻木明显缓解,夜间口干减轻,喜冷饮,恶风,怕冷怕热,无上腹胀满,纳眠好转,夜尿2次,大便未解。舌淡转淡红,苔白腻水滑减轻,脉沉细弦。守方3剂续进,静待机转,阴证出阳。

三诊:患者神清,精神佳,腰痛及双下肢疼痛麻木完全缓解,纳眠可,夜尿2次,大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沉细弦。守方7剂。

四诊:患者出现晨起口干口苦,少许恶风寒,腹冷,无腰痛等不适,大便质稀烂,每日2~3次,小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浮细弦。治以枢少阳、运太阴、开太阳。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40g,桂枝15g,天花粉20g,干姜10g,煅牡蛎10g,黄芩15g,炙甘草10g。2剂,以水800ml,煮取400ml,去滓,再煎取200ml,分2次温服。“虚则厥阴,实则少阳”,服药后,考虑里邪出表,阴证转阳,邪欲从少阳枢转而出,静待机转太阳。

乌梅丸化裁治疗腰椎骨质增生(一)

五诊:服药后,患者出现双下肢后侧、足背疼痛明显,恶风寒,无腹冷腰痛等特殊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浮细,右寸浮滑稍大。治以开太阳、降相火。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桂枝30g,赤芍30,葛根40g,生姜30g,大枣30g,黄芩30g,炙甘草20g。3剂,加水1000ml,煮取300ml,分2次温服(9点至15点间),药后法如桂枝汤将息,加服热粥。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考虑服药后里邪继续外透出表,病在太阳,可汗而解之,同时兼顾当前相火不降的运气特点。

患者经过辨证治疗,腰痛、下肢疼痛、麻木、腹冷等症状均消失,随访半年,无特殊不适,生活起居正常,腰痛、下肢痛等不适未再发作。

按 患者年过六旬,脏腑功能亏虚,腰部经络失养,气血不荣,久之气机不畅,局部气滞血瘀,故见腰腿部麻痹。胸中阳气不得舒张,故见胸闷;太阴里虚寒,故见腹冷;太阴里虚,津液不能上承,故见口干;痰饮内停,故不欲饮;里阳虚,内有虚热,故见喜冷饮、烦躁、寒冷热气不能受等;里虚导致表卫不固,故见恶风怕冷;腹部胀满,大便干结为太阴不运,阳明燥结之象。舌淡,苔白腻水滑,脉沉细故为里虚寒伴水饮之象。综上所述,本病病机为两本亏虚,痰饮内生,中焦虚寒,虚热内扰,厥阴失阖,寒热错杂。病位在腰背部,病性属寒热错杂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