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外乎争一口气,可见“气”的重要性。
要求一以贯之,恐怕非气不可。大自然生万物的秩序,是先以天的阳气来创生,后以地的阴气来完成。
阴阳合一的气,称为“太和之气”。我们最喜欢和气生财,便是象数义理的气,和谐合理。自然太和之气,贯通天、人、地三才。
人活着的时候,以精气神合一为上乘。
然而,只要我们活着,就不可能长久保持精气神合一的状态,因为大自然的规律本就是“常中有变,变中也有常”。
我们常说“失魂落魄”,意思便是精神恍惚,失去了主宰。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定要对“气”重视起来,要养、要修、要正,只有把自己的“气”理顺了,人生才能更顺。
01
人要修练,最要紧的是呼吸
自古以来,我们便明白“形势比人强”的道理,时常感叹“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表示外界的环境对我们的确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我们也不可能是“环境决定论”的支持者,不主张向环境低头,而放弃自己的理想这不是矛盾,而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具体表现。
人要修练,最要紧的是呼吸。我们总以为呼吸人人皆会,实际上其中的道理非常深奥,值得我们好好钻研,以明其究竟。
呼吸以“气”为主,透过呼吸形态的改变,来转换气的型态。
唐代道士施肩吾指出:“天人同一气,彼此感而通;阳自空中来,抱我主人翁。”
现代科学将我们的脑波分成 α、β、γ、δ 四种,其频率各不相同。
倘若我们的脑波能够控制在一定的频率,便可和宇宙能量相应,身上细胞不至老化,能保持鹤发童颜的形态。
古人看到山有枯荣峻隘,河有弯曲盈涸,发现万物形象虽有不同,莫非一炁所化,于是日月山河,都成为修练的良好助缘。
现代人对山河大地大多是采敌对态度,只想改变它、征服它,却不知道顺应它来促进自己的健康、增长自己的寿命。
我们最好先静下心来,对“气”做深一层的认识。
从口鼻呼吸的有形之气,也就是后天之气着手,把吐纳的过程把握好,再进一步认识无形的先天炁。
这样,凭自己的感觉,就可以辨别、抉择并且利用外界环境的气场,来配合自己的气的转化,达到保健养生、减缓老化的真实效果。
02
中国人要恢复灵气和神气
“道”是万物化生的本源,“道”生“神”和“气”。
炎黄子孙原本气定神闲,显得神气而不骄傲,当然与“道”密切相关。
由于“神以知来”,我们对未来的变化,大多心中有数,因为气的不断变化有形可见。阳气多的为刚,阴气多的便为柔。
实际上,天地万物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不过是“一气流行”所产生的作用而已。
老子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司马迁指出“数生于一”。
古圣先贤所说的,都是这个“一”字,也就是我们之所以神气的总根源。
“一”是“道”的代表,天得道才清明,地得道才宁静,神得道才虚灵,谷得道才充盈,万物得道才化生,侯王得道才成为天下的准则。
古圣先贤较有灵气,因为坚持抱“一”而不敢稍有懈怠。现代人灵气愈来愈少,由于偏向“二”而使匠气愈来愈盛。
“二”是什么?“二”撕裂了“一”成为“器”,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专业”,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不能通。
“一”内涵“二”,称为“朴”,象征未经雕琢的木,尚未开凿的原石,也就是“纯真”的意思。
“朴”在成“器”之先,因为未加雕凿,所以不成为“器”。正由于不成为某一种器,所以能够成为一切器,最为难得可贵。
我们生而为人,除了本能的需要以外,难免还有其他欲念。当“欲”将起未起,浑然自然无为,不显出有为的指向时,那就是“朴”。
老子常以“婴儿”为譬喻,说明人生型式未定,不自为却可为一切。任何人只要少私寡欲,就近乎“一”了。
现代人最好先改变“能动不能静”的习惯,培养出静的能力,使“刚”强的气减损一些、再减损一些,体会老子所说“弱者道之用”的效果。
“静”加上“柔”“弱”,灵气就恢复了。
03
现代最重要在端正风气
“气”在人的身上,形成气质。“气”是看不见的,“质”却可以看得见。如果说“气”属“无”,那么“质”便是“有”。
大自然从“无”的“志气”或“气息”,产生出“有”的“质量”或“品格”。万物都有“气”,因而都能“生”。
《易经》乾卦为天,表示大自然的运行不但有意志,而且刚健不息,所以才说“天行健”。
天的意志形成一种信息,传达给人类,要我们培养“浩然之气”,务求“自强不息”。如此天人相应,便是天人合一的具体功效。
现代人热心于“学”,而所学的对象大多是科学、法律、宗教等专而不通的东西。
由于对于大自然的信息,丧失了直接通气的能力,不得不接受“中介”的绑架,把那些半生不熟的东西,硬塞给下一代。
又通过严密的考试制度以及缺乏弹性的升学管道,迫使下一代无奈又无助地全盘接受,然后千方百计地加以凌辱和耻笑。
于是一代人比一代人更缺乏志气,一代比一代更丧失勇气,只好承受不争气的骂名。
“不知易,不足以为将相。”现代人居高位,却能毫不犹疑地说出“我不懂什么叫《易经》”,这才是首先必须端正的风气。
我们是《易经》的民族,不懂《易经》是何等严重的缺陷!与其指责、咒骂,不如及早研读。
人人都需要修身,修身以养气为主。
这个“气”和“空气”毫无关系,它代表着上天的信息通达于我们的意志。只要通的人多了,社会风气自然很快就能趋于端正。
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科学十分发达,却从来不提“科学”,因为它不过是一种有关大自然的学科而已!
“Science”应该翻译成“学科”而不是“科学”。华夏子孙自古重视祭祀,却不落入“宗教”的门坎。
因为有了宗教,就有强烈的分别心、排他性,没有宗教,当然不可能引起宗教战争。
炎黄子孙有情性、有灵气,能够接通大自然的信息。我们知道“有生于无”,也明白“无中生有”的道理。
现代人缺乏这些素养,社会风气也可能会变得令人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