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妙的時刻——《愛與死》

文 | 盛昊陽

「我不想再拍喜劇了,我看見的全是人類的痛苦,這一點也不好笑」,在自傳性質的《星塵往事》裡,伍迪·艾倫這樣說道。接着,他跟外星人讨論起了自己的早期電影,外星人說:「我們喜歡你的電影,尤其是早期的喜劇」。他回答:「但是人類的處境太讓人沮喪了」。

「也有一些美妙的時刻啊。」

美妙的時刻——《愛與死》

《星塵往事》(1980)

但在《安妮·霍爾》之前,伍迪·艾倫拍攝的最後一部純粹喜劇《愛與死》裡,基本上看不出有多少「美妙的時刻」。

這部電影有一個異常平鋪直叙的故事情節,伍迪·艾倫飾演的俄羅斯農夫鮑裡斯是一位懦弱但誠懇的和平主義者,他執着追求表妹索尼娅,卻被迫卷入1812年的俄法戰争,他沒打過一發子彈,卻莫名其妙成為了戰争中的英雄、戰後的情場赢家和成功暗殺拿破侖替身的刺客,被投入死囚牢,結局和小時候有過約定的死神一起離去。

美妙的時刻——《愛與死》

《愛與死》(1975)

當然,故事本身并不太重要,因為整個荒誕不經、陰差陽錯的過程中混雜着伍迪·艾倫和黛安·基頓的嬉笑怒罵,精心擇選的雙關語俏皮話,以及突如其來的哲學問答。

一般來說,與戰争和死亡相對的母題是「愛與和平」,片中俄法戰争的餘韻猶在,拿破侖又占領了莫斯科,「和平」的美妙蕩然無存,幾段愛情也都與不忠和偷情挂鈎,和「美妙」毫無關系——索尼娅本以為鮑裡斯的哥哥伊萬會娶自己,一怒之下嫁給老年鲱魚商人,又四處尋歡作樂;鮑裡斯與伯爵夫人春宵一度後被逼和她的情人決鬥,索尼娅答應與他結婚也是以為他必死無疑。

美妙的時刻——《愛與死》

托爾斯泰的俄羅斯史詩被伍迪·艾倫濃縮成數個經典元素,塞入不到90分鐘的電影中。不過,那位人生赢家的别祖霍夫身為共濟會會員,而鮑裡斯是個徹頭徹尾的懷疑論者和無神論者。

《愛與死》中處處可見對伯格曼的緻敬,鮑裡斯的決鬥場面源自《夏夜的微笑》,最終幕裡,索尼娅與表妹交談時那個垂直交疊的臉部畫面顯然是在複刻《假面》,來自《第七封印》的死神換上白袍,對他許下再見的約定。

美妙的時刻——《愛與死》
美妙的時刻——《愛與死》

《假面》(1966)

伍迪·艾倫的上帝雖然不是怖人的蜘蛛,也不是冠冕堂皇的立約者——顯靈的天使告訴他會在臨刑前最後一秒被赦免,興奮的鮑裡斯甚至念起了詩篇23的名句「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但發現受騙上當之後,鮑裡斯倒也沒有特别埋怨上帝。

歸根究底,「生命中有比死亡更糟糕的事」,比如說不合時宜的愛情。本片的愛情一直和死亡如影随形:索尼娅賭氣要嫁的第一位求婚者心髒病發作,便宜了鲱魚商人,鲱魚商人為了維護妻子名譽,死于決鬥。

與索尼娅成婚的鮑裡斯應該感到幸福了,結果他突然要去自殺,如果不是因為突發奇想的妻子,他也不必去刺殺拿破侖。是以,「愛是受苦,不愛也是受苦」。

美妙的時刻——《愛與死》

伍迪·艾倫用普羅科菲耶夫的《基日中尉》組曲為電影配樂,他本來打算用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但發現配樂喧賓奪主。《基日中尉》歪打正着地與《愛與死》的主題不謀而合,普羅科菲耶夫先為電影《基日中尉》配樂,再把電影音樂改成了交響組曲,譜曲的難點就在于如何用音樂表現一位從不存在的「基日中尉」。

發怒的沙皇尋找吵醒他的罪魁禍首,底下人因筆誤虛構出一位「基日中尉」,怕遭到責罰便将夜間的騷亂歸咎于「基日」,導緻了一連串流放、赦免、婚禮、升職、葬禮和貶谪的荒誕事件。「基日中尉」最後是「死」了,但鑒于他根本不存在,他的誕生和死亡隻是虛無,幸福是虛無,愛情是虛無,連受苦也成了虛無。

美妙的時刻——《愛與死》

鮑裡斯在死囚牢中碰到的冒牌天使無疑在影射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服役前的遭遇,老陀在行刑前一刻等來了沙皇的特赦令,鮑裡斯等到的是死神的履約。無論伍迪·艾倫再如何熱愛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愛與死》裡讓他的所有小說盡數出鏡,兩人對虛無畢竟有着不同的觀感。

美妙的時刻——《愛與死》

索尼娅絮絮叨叨了一通愛情與受苦的「二律背反」,鮑裡斯做了一番總結性發言後,就與死神在《三套車》的明快音樂中沿着河邊跳起了舞,于是這末尾的幾十秒鐘,就成為全片最美妙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