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之地,也就是戰國時代韓趙魏三國,是中國刑名之學的産生之地。為什麼三晉能夠産生刑名之學,這和春秋時期晉國特殊的曆史背景是分不開的。在春秋戰國時期,法學和儒學代表着兩種不同的治國理念,儒學強調因循守舊的貴族政治,主張維護周代制定的禮樂制度,反對社會變革;而法家則在面對諸侯争霸的局面下,強調富國強兵,與時俱進。
因而,在周代禮樂制度儲存較好的魯國等國容易産生儒學家,而在社會動蕩不安的晉國就是法家出現的絕佳土壤。晉國之是以會成為法家産生的最佳之地,還得從晉國早期的曆史說起。周成王時,将武王之弟叔虞分封到唐堯故地,稱為“唐叔虞”,至其子燮父繼位徙治晉水,乃更國号為晉。這便是晉國曆史的開端。
三晉位置示意圖
一,晉國:刑名之學的誕生地
在春秋初期,晉國發生了長期的内亂。公元前746年,晉昭侯即位,将曲沃封給叔叔成師,史稱“曲沃桓叔”。由于曲沃是晉國最大的城市,因而曲沃桓叔和其後代便利用其優越的地理條件和經濟實力和晉侯抗衡,經過幾代的戰亂和政變,最終到前679年,曲沃武公滅晉侯缗,開始統治晉國。這場政治流血鬥争曆經晉昭侯、晉孝侯、晉鄂侯、晉哀侯四代,将近70年,嚴重損耗了晉國的國力。
曲沃武公繼位之後的幾十年,晉國的君主們還沒有從這場叛亂的陰影走出來,他們對國内的公子均不信任,以免重蹈覆轍。前669年,也就是晉獻公8年,為防範曲沃代翼的事件再次發生,晉獻公把原晉國諸公子們全部誅殺。這次事件導緻晉國的公族勢力大大衰落,也為晉國的社會變革打下了基礎。不久,晉國又發生了“骊姬之亂”,在這場變亂之中,晉國諸公族,除了重耳以外,均被殺害,
因而晉國無公族
。
前636年,公子重耳回國繼位,史稱“晉文公”。由于晉國公族已經被殺盡,晉文公不得不依靠外姓大臣來治理國家,晉文公時期比較重要的有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等十一個世族。當時晉國設定六卿制度,因而主要的世族他們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
六卿執政,開春秋時代“禮樂征伐自大夫”的先河,這是春秋時期權力下移的有一個重要标志。晉國公族的消滅和六卿制度的形成,使得晉國的貴族體系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六卿為了增強自己的勢力,便在本族的封地内放棄分封,以保障土地的完整,同時又在新兼并的地區設立郡或者縣,以實作直接控制,進而加速了貴族政治的瓦解。在經濟上,六卿開始廢除井田制,實行按畝收稅的政策。
子産
六卿執政下晉國在春秋後期開始公布成文法,前513年,晉國趙鞅“遂賦晉國一鼓鐵,以鑄刑鼎,著範宣子所為刑書焉”。但并非是中國最早的成文法公布事件,早在前536年,鄭國的子産“鑄刑書于鼎,以為國之常法”。當然,鄭國也算是“三晉”的範圍,因為後來鄭國被南韓吞并。晉國成文法的公布,為刑名之學的産生又是一個推動作用。
三家分晉後改革和法家思想的出現
到了春秋後期,六卿之間的沖突越來越嚴重,六卿之間互相兼并,最終到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合滅智氏,瓜分了晉國,也就是曆史上的“三家分晉”。韓趙魏三家建國後,紛紛采取富國強兵的改革措施,他們廢除一系列貴族特權,建立中央集權的戰争機器,而這些變法的締造者,便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法家了。
三家分晉後,韓趙魏三國為了富國強兵,不得不大量任用賢才,尤其以魏國最有顯著。前445年,魏文侯繼位,他用李悝、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吳起等為将,攻掠中山國、秦國、楚國;以西門豹等人治理地方。一時間,魏國人才濟濟。魏文侯是戰國時期第一個大規模招攬賢士的君主,也标注着魏國已經打破了貴族政治時代“尊尊親親”“任人唯親”的傳統,開始了“任人唯賢”的官僚時代。
李悝雕像
而在諸多賢士之中,對魏國最具有深遠影響的便是李悝了。李悝是魏國安邑人,被魏文侯任為相,進行變法運動,進行變法的主要内容為:
重農抑商。李悝推行“盡地力之教”的政策,以充分發揮土地的作用,增加國家的财政收入,因而鼓勵墾荒;同時廢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實行“平籴法”,在豐年的時候,以高于市場的價格收購糧食,荒年以低于市場的價格賣給農民,以此穩定農業生産,保護農民利益。
廢除貴族世襲特權。廢除了夏商周以來的世卿世祿制,實行任人唯賢的選官制度。
改革軍事。建立“武卒”制,對士兵進行考核,獎勵軍功
編著《法經》。編著法典的目的在于将全國貴族、平民、商人等階層均控制于刑法之中,以便加強君主權威。在刑法下,貴族和平民并未沒有多大的差别。該法典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步重要的法典,被秦國等國效仿。
有了李悝變法,才為魏國的争霸提供了基礎,才為吳起、樂羊的赫赫戰功提供了舞台。在李悝變法的影響之下,魏國成為了法家早期的起源地。大将軍吳起後來到楚國仿照李悝進行一場變法運動,史稱“吳起變法”,後來的商鞅到秦國,将變法運動發展到極緻。
除了魏國以外,趙國和南韓建立後,也實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變革。公元前403年,趙烈侯在相國公仲連的建議下,重用牛畜、荀欣、徐越三人進行改革。其中荀欣主張“選練舉賢,任官使能”,徐越主張“節财儉用,察度功德”,都是法家色彩的思想。
戰國還曾出現過一位法家早期的代表人物——慎到。慎到為趙國邯鄲人,《史記》記載他早期“學黃老道德之術”,後期又專研法家思想,是以他的思想具有法道合流的特征。他的思想是“貴勢”,也就是強調君主的權勢權威。同時,他也十分強調法治,主張“民一于君,事斷于法,是國之大道也”、“治國無其法則亂”。慎到的思想對後期法家和黃老學派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商君書》
南韓建立後,地峽國弱,四面受敵。為了在列強紛争中存活,南韓必須實行較為徹底的改革。公元前351年,韓昭侯任申不害為相,開始實行變法。申不害是早期法家思想代表之一,是南韓的鄭人。申不害重“術”,也就是十分強調國君統治群臣的方式方法,以加強君權。“君之是以尊者,令也,令之不行,是無君也,故明君慎之。”在其思想指導下,南韓消滅了俠氏、公厘和段氏三大貴族勢力;建立了一套官僚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編練了一支新的軍隊,提高了軍隊戰鬥力;他也十分重視農業,他說“土,食之本也”。史料記載申不害變法之後,南韓“内修政教,外應諸侯”,“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當然,該時期出現的最著名的法家人物便是商鞅了。商鞅原名公孫鞅,是衛國人,因而早期名為“衛鞅”。早年曾為魏國丞相公叔痤的中庶子(侍從)。公叔痤很早便發現了衛鞅的才能,曾向魏惠王舉薦衛鞅,但是魏惠王沒有接納公叔痤的意見。公叔痤去世後,衛鞅在魏國不受重視,懷才不遇,最終離開魏國去了秦國,發動了著名的“商鞅變法”。關于商鞅的具體思想和商鞅變法的内容,會在其他篇章專門講述,這裡便不再陳述。
總結
三晉之是以成為刑名之學和法家的産生地,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晉國“無公室”的局面為為改革減少了阻力,進而為支援改革的法家思想産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土壤。另外,戰國初期惡劣的割據加速了各國的變法運動,同時也刺激了法家思想的大爆發。在戰國中期以後,改革運動從三晉傳擴充到了吳國、秦國和齊國等,最終演變成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改革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