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年輕人,或多或少地都有過這樣的困惑:
孤獨時渴望戀愛,當愛情來臨時又本能地抗拒。
害怕與人過多地交往也害怕展露自己的内心,有時覺得自己足夠獨立堅強但有時也會害怕自己孤單到老。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的愛情可以長久?
而有的人熱戀卻沒有一個結果?
本來深愛的人卻漸行漸遠,兩個人頻道真的放對了嗎?
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就時時刻刻伴随着我們:
那就是與他人建立持續而親密的關系的需要。
當我們有所歸屬——感到被同他人的親密關系所支援時,會感到更加快樂與健康。
雖然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能夠進入一段浪漫且穩定的親密關系中,當真正獲得它時,卻發現并不盡如人意,于是導緻争吵、冷戰,甚至是關系的破裂與結束。
對每個人來說,真“愛”究竟意味着什麼?
每個人都渴望有一段美好的關系,然而夢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我們在關系中尋找快樂是如此困難。
親密關系中的一個核心沖突是:
我想要這個,我覺得你應該給我,為什麼你不給我。
越是沒有安全感的人,在戀愛中越容易愛得失控,讓對方感到窒息。
疑神疑鬼,恨不得24小時監視你,隻是為了确認一件事:
“你愛不愛我?會不會一直愛我?”
當你被折磨得受不了,選擇離開,又會想:
“你看,我猜對了吧,果然不夠愛我。”
雙方都沒有安全感,用各種方式,或強迫或忽視或指責等等,試圖讓對方滿足自己的需求。
這在心理學上,被界定為焦慮型依戀人格。
他們需要戀人大量及時地回應,去獲得安全感,但這隻是暫時的。
處理親密關系的能力與原生家庭也有關系,我們會承襲父母的溝通方式。
如果父母有着不良的夫妻關系,我們會習得一堆争吵和冷淡的相處模式,潛意識裡滿是對親密關系恐懼。
不想成為弱勢的一方,卻不自覺背負了弱勢一方對親密關系的期待。
不能順利進入親密關系的人,可以審視一下自己的擇偶要求。
如果要求是 “對未來堅定,不随波逐流,幽默風趣的暖男”,看回自身,是不是對未來不堅定,容易被外界的評價牽引,或者對自身沒興趣而感到自卑?
生活中,有不少人認為:好的婚姻,是其中一個人學會退讓,學會改變自己。
對此,我卻并不以為然。
很多時候,摧毀婚姻的往往就是一方無底線地改變自己,去成全另一方。
因為事事遷就迎合的人,總有一天會累會厭。
而那個被遷就迎合的人,也會覺得沒有意思。
舉個例子:兩個習武之人在比武,一個是武林高手,一個是菜鳥。
菜鳥覺得打的很有意思,但高手卻覺得沒有任何意義。
剛開始還有耐心比劃比劃,到後來懶的再比試了。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就是這個道理。
更确切地說:勢均力敵的親密關系,才是恰當的關系。
就像《簡·愛》裡說的:
“愛是一場博弈,必須保持永遠與對方不分伯仲,旗鼓相當,才能長此以往地相依相惜。
因為過強的對手讓人疲憊,太弱的對手令人厭倦。”
在自由戀愛的年代,隻要夫妻不是你被迫選擇的,在愛情中的幸與不幸其實都是你主動選擇的。
隻要是自由戀愛,試着不譴責對方,試着從自己身上找答案,然後主動選擇,并承擔選擇的責任。無論是誰,其内心一定是有分裂的一面的,并且這一面一定會在愛情中展示出來。
你如此,你的另一伴也如此。
愛情既是兩人美好一面的淋漓盡緻的展示,也是兩人分裂一面的淋漓盡緻的展示。
祈求遇到互補的另一半,或許是個僞命題,深層需求是希望另一個人來彌補未達成的自我期待。
失敗關系中,伴侶的任務是要讓我們學會看清自己、接受自己。
提高自我價值感的責任在于自己。
“愛情的真正價值,其實展現在人生的陰暗面。”
愛很美好,但是成年人的感情最終還是要落到實處的。
這裡面有瑣細、庸碌,也有沖突、痛苦。
一段感情,若開始前沒有幻想的泡沫,結局就不會有萬劫不複的落差。
我們為什麼會癡愛一個人?
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将對方看成了“理想自我”。
一個人的“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差距越大,Ta就越容易産生迷戀性的癡愛。然而,一個人越迷戀夫妻,TA就越看不見夫妻的真實存在,對方看見的,其實是TA投射到夫妻身上的“理想自我”。
也即,TA愛的并非是你,而是TA自己。
精神分析認為,所有的關系都是投射,所有的愛情都是移情。
當一個人說愛你的時候,可能連TA自己都說不清,到底愛的是誰。
你之是以被一個人愛上,不是因為你有多麼出衆,而是因為你是TA内部關系的外在投射,也就是說,你就是一個替身而已,而TA真正愛的人,永遠是TA生命最初的重要關系人。
兩個人處于一段關系中,彼此打開邊界、深入對方的生命曆程,分别把對方當成自己真我層面的那個原初形象,所有的愛恨情仇通通投射到對方身上,就會上演相愛相殺的悲喜劇目。
愛一個人最好的方式,是經營好自己,給對方一個優質的夫妻。
而不是拼命對一個人好,那人就會拼命愛你。
俗世的感情難免有現實的一面:你有價值,你的付出才會被人重視。
有親密,有愛的流動,一切都是有生命的;
相反,若沒有情感在流動,即使成為世界上最正确的人,那也是可悲的行屍走肉一具。
請你愛我之前先愛你自己
愛我的同時也愛着你自己
你若不愛你自己
你便無法來愛我
這是愛的法則
因為
你不可能給出,你沒有的東西
你的愛
隻能經由你而流向我
若你是幹涸的,我便不能被你滋養。
這首詩,道出了愛的真谛。
誰能讀懂這首詩,誰就懂得愛自己。
在愛我之前,請先愛你自己。
可是又有幾個人真正地懂得愛自己呢?
當大家的心裡都沒有愛,都在求愛,那麼都變成了索取的人,所謂的愛情已經變了味,變了質,成為了交易。
當交易落空,期待就會落空,随之而來的就是無盡的失落、懊惱、指責、抱怨……
真正的愛自己,一定是勇于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任的人,一定是有彈性的人——能享受最好的,也能體驗最差的。
愛自己,就是愛不好的自己。
什麼是自我接納?
接納真實的自我,包括好的自己和不好的自己。
我們太多人就是容易接受自己的好,排斥自己的不好,包括自己的壞情緒,自己的失敗,自己的陰暗面。
不完美,才美。
我愛你,你不必按我期望地去做。
我愛的是你本來的樣子,而且,我願意包容你不同于我的人格特質,看待世界的态度,或者是普通人的習慣愛好。
因為正是有了這些不同,你才成為了我所愛的那個獨一無二的人。
作者簡介:賢弘老師
心理咨詢師、塔羅牌占蔔師、行星能量頌缽療愈師,自由碼字人,教育訓練師。
陋室傾聽人冷暖,情卷情舒皆是緣。
紅塵來去散無痕,烹煮文字療人心。
我遇見你,然後遇見我自己,命運如刀,讓我和你,一起領教。——實用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