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鐵隧道局深中通道東人工島創新填砂築島技術側記

中國中鐵 2024年07月07日 08:45 北京

中鐵隧道局深中通道東人工島創新填砂築島技術側記
中鐵隧道局深中通道東人工島創新填砂築島技術側記

讓巨型“鴻鹄”貼着海面飛翔——中鐵隧道局深中通道東人工島創新填砂築島技術側記

6月30日,深中通道的通車,進一步推動了珠江口一體化發展程序,粵港澳大灣區正逐漸從一紙藍圖走向滿目繁華。

在這目前世界上綜合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叢集工程的建設中,中鐵隧道局承建的東人工島可謂是深圳端門戶工程,位于深圳寶安機場南側,緊鄰福永機場碼頭,東連在建廣深沿江高速深圳段側接線工程,西接項目海底隧道。

作為國内首個高速公路水下互通立交,東人工島采用了“一體兩翼”的布局,東連在建廣深沿江高速深圳段側接線工程,西與海底沉管隧道相連接配接,充分發揮水下隧道與路面道路互聯互通的樞紐功能。

東人工島東西向長930米,南北向長1136米,海域使用面積47.63萬平方米,形成陸域面積34.38萬平方米,大小相當于48個國際标準足球場。其中,隧道工程包括長480米的堰築段隧道、長855米的島上主線隧道,以及實作交通轉換的4條匝道隧道。

東人工島工程地處海陸互動沉積地層,地質水文條件複雜,同時受寶安機場航空限高、既有營運廣深沿江高速及福永碼頭航道影響,交叉作業及水下作業安全風險高,對技術和施工要求極為嚴苛。

難點一:廣深沿江高速為珠三角東部城市群核心通道之一,交通運輸壓力大,東人工島及堰築段隧道處于既有廣深沿江高速下方,在其40跨橋墩承台海域範圍内填海築島,建設過程中不能影響寶安機場、廣深沿江高速等既有項目的營運,對沿江高速橋墩産生的位移和沉降不得超過5毫米,築島施工名額控制極為嚴格。

難點二:地處8~15米深厚淤泥層,橋墩位移控制難度極大,填砂總量超400萬立方米,回填施工時可能出現大面積拱淤、翻湧等現象,進而導緻既有結構産生附加内力、變形沉降等問題。

難點三:潮汐影響區域超厚淤泥層地質改良,隸屬白海豚保護區、水域環境施工要求高。

為實作在既有高速公路橋下深厚淤泥地層海域築島,實作填築施工對橋梁安全保障的目的,中鐵隧道局施工團隊采用數值分析方法确定了築島回填方向和厚度,創新提出“先施工隔離鋼闆(管)樁,再鋪設砂被,後分層對稱回填砂”的橋下築島關鍵施工技術方法。

圍堰保護。沿江高速橋墩台采用鋼闆樁和鋼管樁進行圍堰保護,橋墩保護樁打設采用靜壓植樁機施工鋼闆樁、免共振錘施工鋼管樁。創新運用集防風、操作、導向于一體的鋼管樁施工平台,有效降低風浪、船舶晃動等對垂直度的影響,提高控制精度。同時采用徕卡TM50自動測量機器人進行全天候自動觀測,施工過程中高速橋墩沉降和位移累計變化量均小于1毫米,實作了海域築島施工對既有橋梁的安全保護。

海上鋪被。建設團隊創新性采用了“砂被”方法進行填砂作業,将海砂做成一床床的“砂被”,一層一層均勻地攤鋪在橋墩四周,有效解決了偏載問題。為確定高品質、高效率建設,建設團隊還成立了海砂保供小組,設立專項保障資金,同時根據總體施工安排,倒排回填砂節點,協調各類船舶資源,全力保障海砂供應,最終實作了吹填砂日産量由5000~10000立方米增至20000立方米以上,達到穩産高産。

工藝結合。創新采用鋼闆樁+内支撐+砂被+泵砂船+分砂裝置多種方式結合的施工工藝,控制對稱回填和單次填築厚度,解決了快速築島易出現的拱淤、翻湧現象,大幅度提高了施工效率,實作了深厚淤泥層填海築島橋梁變形名額嚴格控制在5毫米以内的施工難題。

作為國内首次采用深厚淤泥地層橋下回填砂施工技術的項目,自2020年8月開始築島以來,項目團隊在無類似工程經驗參考的情況下,克服了橋墩保護、控制水下填築拱淤施工、受潮汐影響大、分層對稱填築等施工困難,僅用不到10個月的時間使東人工島島體基本形成,充分證明了海域築島施工技術的可行性,近接建構築物沉降可控,研究成果對類似工程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中鐵隧道局深中通道東人工島創新填砂築島技術側記

建設過程中的深中通道東人工島

中鐵隧道局深中通道東人工島創新填砂築島技術側記

END

執行主編丨李元、沈蘇

責任編輯丨徐慧敏

内容來源丨中鐵隧道局

中國中鐵融媒體中心

中鐵隧道局深中通道東人工島創新填砂築島技術側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