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宋最沒存在感皇帝,造就兩宋最鐵血輝煌年代——宋哲宗趙煦

在北宋曆史的長河中,宋哲宗趙煦似乎是一個被遺忘的角色。他的統治時期常被歸因于太皇太後高氏的垂簾聽政和朝臣們的黨争,而他本人的存在感卻微乎其微。然而,正是這位看似平淡無奇的皇帝,卻在無形中塑造了北宋曆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之一。

趙煦九歲即位,年少的他如何在權力的旋渦中生存?他是如何從一個被動的棋子,逐漸成長為一個有主見的君主?在他的統治下,北宋究竟經曆了怎樣的變革?為何他的統治時期被稱為"鐵血輝煌"的年代?這些看似沖突的現象背後,又隐藏着怎樣的曆史真相?

北宋最沒存在感皇帝,造就兩宋最鐵血輝煌年代——宋哲宗趙煦

熙甯九年十二月七日,東京開封府内的宮殿中傳來一陣嬰兒啼哭聲。這個初生的嬰兒就是宋神宗的第六個兒子,也就是日後的宋哲宗趙煦。他的母親是宮嫔朱氏,後來被追封為欽成皇後。

趙煦出生時,北宋正處于王安石變法的風口浪尖。朝野上下争論不休,新舊黨争如火如荼。作為皇子的趙煦,從小就生活在這種緊張的政治氛圍中。他的父親宋神宗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君主,緻力于推行新政,改革弊政。然而,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朝中反對聲音不斷。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趙煦從小就展現出非凡的早慧。據史料記載,年僅四五歲的趙煦就常常跟随父親處理國事。這段經曆讓年幼的趙煦親眼目睹了父親為國事操勞的艱辛,也讓他對朝政有了初步的認識。

趙煦的童年教育也頗為嚴格。作為皇子,他接受了系統的儒家經典教育。史書記載,六七歲的趙煦就能背誦《論語》七卷,字也寫得頗為漂亮。這不僅展現了他的聰明才智,也反映了宋代皇室對皇子教育的重視。

北宋最沒存在感皇帝,造就兩宋最鐵血輝煌年代——宋哲宗趙煦

然而,趙煦的童年并非一帆風順。作為神宗的第六子,他并非最受寵愛的皇子,也不是最有希望繼承皇位的人選。在那個年代,皇位繼承往往充滿了不确定性和危險。趙煦必須時刻保持警惕,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政治風波。

元豐五年,八歲的趙煦被封為延安郡王,這是他人生中第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個封号不僅僅是一個榮譽,更意味着他在皇室繼承序列中的地位有所提升。然而,此時的趙煦可能還不知道,更大的機遇正在向他招手。

元豐七年三月,一場在集英殿舉行的宴會,成為了趙煦命運的轉折點。當時,神宗在殿中宴請群臣,趙煦侍立在旁。年僅九歲的趙煦,以其端莊的儀容和得體的舉止,赢得了在場群臣的一緻贊譽。這場宴會,無疑為趙煦日後的即位埋下了伏筆。

然而,命運的轉折往往來得猝不及防。元豐八年二月,神宗的病情急劇惡化,無法處理朝政。朝中大臣為立儲一事争論不休。一些大臣支援立神宗的弟弟趙颢或趙頵為帝,認為他們年富力強,更适合上司國家。但是,太皇太後高氏卻有自己的打算。

北宋最沒存在感皇帝,造就兩宋最鐵血輝煌年代——宋哲宗趙煦

在這個危急關頭,高太後展現出了高超的政治手腕。她一方面暗中準備,讓宦官梁惟簡的妻子秘密趕制了一件十歲孩童穿的皇袍。另一方面,她在大臣們面前不斷誇贊趙煦的聰明伶俐和孝順。高太後甚至拿出趙煦手抄的佛經給大臣們傳閱,以證明趙煦的才能和品德。

最終,在高太後的運作下,神宗在臨終前立趙煦為太子。元豐八年三月,年僅九歲的趙煦登基為帝,改名為趙煦。從一個不起眼的皇子到帝國的統治者,趙煦的人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然而,對于年幼的趙煦來說,登基隻是一個開始。在接下來的歲月裡,他将面臨更多的挑戰和考驗。如何在複雜的朝堂中站穩腳跟,如何在新舊黨争中找到平衡,如何繼承父親的遺志推行新政,這些都是擺在年輕皇帝面前的難題。趙煦的統治生涯,就此拉開了帷幕。

随着九歲的趙煦登基稱帝,北宋朝堂迎來了一個新的時代。然而,真正掌握大權的并非這位年幼的皇帝,而是他的祖母——太皇太後高氏。高氏以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果斷的行動,開啟了長達八年的垂簾聽政時期。

北宋最沒存在感皇帝,造就兩宋最鐵血輝煌年代——宋哲宗趙煦

高氏的第一個重要決策就是起用司馬光等保守派官員。司馬光是當時著名的史學家和政治家,也是王安石變法的堅決反對者。高氏此舉無疑是對新法的一次重大打擊。她指令司馬光主持朝政,并逐漸廢除王安石推行的新法。

這一系列舉措被史稱為"元祐更化"。在這個過程中,高氏展現出了驚人的政治手腕。她不僅成功地平衡了朝中各方勢力,還巧妙地利用了趙煦年幼的身份,讓自己的意志得以貫徹。高氏的做法雖然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改革的程序,但也确實在短期内穩定了朝局。

然而,"元祐更化"并非一帆風順。許多支援新法的官員和士大夫對此表示不滿。他們認為,廢除新法将使國家失去發展的動力,重新陷入舊有的困境。這種沖突在朝廷内部日益加劇,最終演變成為新舊黨之間的激烈鬥争。

在這場鬥争中,高氏表現出了高超的平衡藝術。她一方面支援司馬光等保守派官員,推行舊法;另一方面又不完全排斥新法派的意見,保留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新政措施。這種做法雖然沒有徹底解決問題,但卻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朝廷内部的沖突。

北宋最沒存在感皇帝,造就兩宋最鐵血輝煌年代——宋哲宗趙煦

與此同時,年輕的趙煦也在這種複雜的政治環境中成長。雖然他名義上是皇帝,但實際上隻能站在政治舞台的邊緣,觀察着這場激烈的權力争鬥。這段經曆無疑對趙煦的政治觀念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他親眼目睹了新舊黨争的激烈,也見證了祖母高氏的政治智慧。

在高氏的統治下,北宋的外交政策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她采取了較為溫和的對外政策,主動與遼國和西夏議和。這一做法雖然在短期内緩解了北宋的軍事壓力,但也被一些主戰派官員批評為軟弱。然而,高氏堅持自己的判斷,認為當務之急是穩定内部,而非對外擴張。

随着時間的推移,趙煦逐漸長大,他開始對朝政産生了自己的看法。雖然他還不能直接參與決策,但他的一些言行已經引起了朝臣們的注意。有史料記載,十三歲的趙煦曾在朝會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讓在場的大臣們驚訝不已。

元祐八年(1093年),一個重大的轉折點出現了。已經統治了八年的高氏去世,這意味着趙煦終于可以親政了。然而,此時的朝局已經被舊黨把持,新法幾乎被完全廢除。趙煦面臨的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局面。

北宋最沒存在感皇帝,造就兩宋最鐵血輝煌年代——宋哲宗趙煦

高氏去世後,朝中大臣們都在猜測年輕的皇帝會采取什麼樣的政策。有人認為他會繼續祖母的路線,維持現狀;也有人期望他能重新推行新法,恢複父親的政策。然而,趙煦的決定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他首先下令恢複父親宋神宗時期的元豐法。這一舉動立即引起了朝中的軒然大波。支援新法的官員歡欣鼓舞,而保守派則感到震驚和不安。趙煦的這一決定,标志着北宋政局的再次轉向。

接下來,趙煦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人事調整。他罷免了一批舊黨官員,包括範純仁、呂大防等人。這些人在高氏垂簾聽政時期曾經位高權重,現在卻失去了皇帝的信任。與此同時,趙煦啟用了一批新黨官員,如章惇、曾布等人。這些人都是元豐新法的支援者,他們的重新得勢預示着新一輪改革的到來。

趙煦的這些舉動,徹底改變了朝廷的政治格局。新黨重新掌權,舊黨勢力被大大削弱。這種劇烈的變化,不僅影響了當時的朝政,還為日後的政治鬥争埋下了伏筆。

北宋最沒存在感皇帝,造就兩宋最鐵血輝煌年代——宋哲宗趙煦

然而,趙煦的親政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他雖然年輕氣盛,有着改革的雄心,但面對的是一個複雜的政治環境。新舊黨争、軍事壓力、經濟問題等諸多挑戰,都在等待着這位年輕的皇帝去應對。趙煦能否像他的父親宋神宗那樣,成為一位卓越的改革者?這個問題的答案,還需要時間去驗證。

随着趙煦親政,北宋朝堂迎來了新的變革。在這個關鍵時刻,一位名叫章惇的官員脫穎而出,成為了趙煦的得力助手。章惇,字子厚,江西吉州永豐縣人,是王安石變法的堅定支援者。他的上台,标志着北宋政壇再次向新法傾斜。

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趙煦任命章惇為樞密使,開啟了章惇主政的時代。章惇上任後,立即着手恢複新法。他首先重新推行青苗法和市易法,這兩項政策在王安石變法時期曾引起巨大争議。章惇認為,這些政策雖然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但其核心理念是正确的,隻需要加以改進和完善。

在章惇的主導下,朝廷還推行了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免役法"。這項政策規定,民間富戶可以繳納一定數量的錢财,以免除徭役。這不僅為國家增加了财政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普通百姓的負擔。然而,這項政策也引發了一些争議,有人認為它加重了貧困農民的負擔。

北宋最沒存在感皇帝,造就兩宋最鐵血輝煌年代——宋哲宗趙煦

除了經濟改革,章惇還積極推動軍事改革。他主張加強邊防,增強軍隊實力。在他的建議下,朝廷增加了邊防軍的數量,并提高了軍饷。這些措施大大提升了北宋的軍事實力,為日後的對外戰争奠定了基礎。

然而,章惇的改革并非一帆風順。他的許多政策都遭到了保守派官員的強烈反對。這些官員認為,章惇的改革過于激進,可能會擾亂社會秩序。他們多次上書皇帝,要求罷免章惇。

面對這些反對聲音,章惇并沒有退縮。他堅持自己的改革理念,并得到了趙煦的支援。趙煦甚至親自下诏,批評那些反對改革的官員。這種态度無疑給了章惇極大的鼓舞。

在章惇主政期間,北宋的對外政策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他主張對遼國和西夏采取強硬态度,認為應該通過軍事手段解決邊境問題。這與之前高氏主政時期的和平政策形成了鮮明對比。

北宋最沒存在感皇帝,造就兩宋最鐵血輝煌年代——宋哲宗趙煦

紹聖元年(1094年),章惇提出了著名的"三冬之計"。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軍事計劃,目的是在三年内收複燕雲十六州。這個計劃得到了趙煦的支援,朝廷開始大規模備戰。然而,這個計劃最終因為各種原因未能實施,但它展現了章惇和趙煦對于恢複北宋軍事實力的決心。

在内政方面,章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重新設立了三司條例司,負責制定和執行财政政策。這個機構的重新設立,标志着王安石時期的财政體制得到了恢複。同時,章惇還推行了"均輸法",試圖通過調節物資流通來穩定物價,這在當時是一項創新性的經濟政策。

然而,章惇的改革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他推行的一些政策,如加重商稅,雖然增加了國家收入,但也引起了商人的不滿。同時,他對反對派的打壓也引發了朝中的不和諧。許多官員被貶職或罷免,這種做法雖然在短期内鞏固了章惇的地位,但也為日後的政治鬥争埋下了隐患。

紹聖四年(1097年),章惇因為與其他大臣的沖突而被罷免。他的下台标志着這一輪改革的結束。然而,他留下的政治遺産對北宋後期的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北宋最沒存在感皇帝,造就兩宋最鐵血輝煌年代——宋哲宗趙煦

章惇主政時期,是北宋曆史上一個充滿争議的時期。他的改革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引發了激烈的争論。支援者認為他恢複了王安石的新法,推動了國家的發展;反對者則認為他的政策過于激進,破壞了社會穩定。無論如何,這個時期的政治變革為北宋後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章惇下台後,朝廷的政策再次出現了搖擺。一些新法被廢除,一些舊法被恢複。這種反複的政策變化,反映了北宋政壇的複雜性,也預示着更大的變革即将到來。

随着章惇的下台,北宋朝堂再次迎來了一次重大變革。在這個關鍵時刻,一位名叫蔡京的官員逐漸嶄露頭角,最終成為了趙煦統治後期的實權人物。蔡京,字元長,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是王安石變法的支援者,但同時也以善于鑽營著稱。

元符三年(1100年),蔡京被任命為樞密使,開始掌握朝政大權。他上任後,首先着手恢複新法。蔡京重新推行了青苗法、市易法等政策,這些措施在王安石時期曾引起巨大争議,但蔡京認為它們對國家發展至關重要。

北宋最沒存在感皇帝,造就兩宋最鐵血輝煌年代——宋哲宗趙煦

蔡京的改革并不局限于經濟領域。他還推行了一系列文化政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壬寅黨禁"。這項政策将反對新法的官員列為"奸黨",并将他們的名字刻在石碑上,永遠禁止他們及其後代參與科舉考試。這一舉措不僅打擊了反對派,也在文人士大夫中引起了巨大恐慌。

在蔡京的主導下,北宋的文化政策變得更加嚴苛。他推行了"文字獄",對一切被認為有悖于朝廷政策的文字作品進行嚴厲打擊。許多文人因為一篇文章或一首詩而遭到牢獄之災,這種做法雖然在短期内壓制了反對聲音,但也激化了朝野沖突。

在經濟方面,蔡京推行了一系列激進的政策。他大力推行"免役法",允許富戶通過繳納錢财來免除徭役。這項政策雖然增加了國家收入,但也加重了貧困農民的負擔。同時,蔡京還推行了"均輸法",試圖通過政府調控來穩定物價,但這項政策最終因為執行不力而失敗。

蔡京的另一項重要舉措是改革科舉制度。他推行了"三舍法",即将考生分為上、中、下三等,按等級決定錄取名額。這項政策的初衷是為了選拔真才實學,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常常被用來打擊異己,引起了廣泛不滿。

北宋最沒存在感皇帝,造就兩宋最鐵血輝煌年代——宋哲宗趙煦

在對外政策方面,蔡京采取了強硬态度。他主張對遼國和西夏采取軍事行動,認為隻有通過武力才能解決邊境問題。在他的主導下,北宋軍隊多次與遼國和西夏發生沖突,雖然取得了一些局部勝利,但也消耗了大量國力。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蔡京提出了"開邊計劃"。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軍事計劃,目的是收複燕雲十六州。然而,這個計劃最終因為各種原因未能實施,但它展現了蔡京對于恢複北宋軍事實力的決心。

蔡京的專權引起了朝中許多官員的不滿。他們認為蔡京的政策過于激進,破壞了社會秩序。一些官員多次上書皇帝,要求罷免蔡京。然而,趙煦對蔡京卻給予了高度信任,甚至親自下诏批評那些反對蔡京的官員。

崇甯三年(1104年),蔡京推行了"新貨币"政策。他廢除了舊有的銅錢,改鑄"宣和通寶"。這種新錢的面值遠高于實際價值,導緻物價飛漲,民間怨聲載道。這項政策雖然在短期内增加了國家收入,但也嚴重損害了經濟秩序。

北宋最沒存在感皇帝,造就兩宋最鐵血輝煌年代——宋哲宗趙煦

蔡京還推行了"保甲法",将民間組織成保甲機關,以加強基層管理。這項政策雖然加強了朝廷對地方的控制,但也增加了百姓的負擔,引起了廣泛不滿。

在文化領域,蔡京主導編纂了《宣和博古圖》等大型圖錄,這些著作對于後世研究北宋文化藝術具有重要價值。然而,他同時也推行了嚴厲的文化管控政策,嚴禁一切被認為有悖于朝廷政策的言論和著作。

蔡京的專權持續了近二十年,直到宣和七年(1125年)才結束。在這期間,他的政策雖然在某些方面推動了國家發展,但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他的高壓政策激化了社會沖突,其經濟政策導緻了嚴重的通貨膨脹,而他的對外政策則消耗了大量國力。

蔡京下台後,北宋朝廷再次陷入了動蕩。新舊黨争再次白熱化,國家政策出現了劇烈的搖擺。這種内部的沖突和不穩定,為金兵南下創造了有利條件,最終導緻了北宋的滅亡。

北宋最沒存在感皇帝,造就兩宋最鐵血輝煌年代——宋哲宗趙煦

随着蔡京的下台,北宋朝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亂。宣和七年(1125年),趙佶廢黜了蔡京,但朝廷已經難以扭轉頹勢。這一時期,朝廷内部黨争激烈,政策朝令夕改,而外部威脅也日益嚴重,最終導緻了北宋的滅亡。

在蔡京被罷黜後,趙佶任命李邦彥為相。李邦彥雖然是舊黨人士,但他并未完全否定新法,而是采取了一種折中的态度。他廢除了一些備受争議的政策,如"三舍法"和"保甲法",但保留了一些有利于國家發展的措施。然而,這種折中政策并未得到朝野的廣泛支援,反而引發了更多的争議。

在這種内部動蕩的局面下,外部威脅也日益嚴重。金國崛起後,對宋朝構成了巨大威脅。宣和七年(1125年)九月,金國大舉南下,攻破了宋朝的北部防線。面對這種危急局面,朝廷内部卻仍然争吵不休,無法形成有效的應對政策。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兵攻陷了河北重鎮中山府。這一消息傳到汴京後,朝野震驚。趙佶匆忙任命李綱為樞密使,負責組織防禦。李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強城防、組織民兵等,但由于準備不足,效果并不顯著。

北宋最沒存在感皇帝,造就兩宋最鐵血輝煌年代——宋哲宗趙煦

同年四月,金兵兵臨汴京城下。在這危急關頭,趙佶卻仍然沉溺于聲色犬馬之中,不理朝政。朝廷内部對于是戰是和産生了激烈争論。主戰派以李綱為首,主張堅守汴京,等待援軍。主和派則認為應該與金國議和,以求自保。

在内外交困的情況下,趙佶最終選擇了議和。他派遣使臣前往金營談判,并同意了金國提出的苛刻條件,包括割讓燕雲十六州、支付巨額賠款等。然而,這種屈辱的和議并未換來和平。金兵仍然繼續南下,直逼汴京。

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金兵再次兵臨城下。這一次,趙佶終于意識到了事态的嚴重性。他下诏禅位給太子趙桓,自己則退居至汴京城内的宮殿。然而,這種舉動并未能挽救局面。

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金兵攻破汴京城。趙佶與趙桓先後被俘,北宋朝廷陷入癱瘓。這一事件被後世稱為"靖康之變",标志着北宋的滅亡。

北宋最沒存在感皇帝,造就兩宋最鐵血輝煌年代——宋哲宗趙煦

在汴京陷落後,宋朝宗室趙構逃往南方,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建立南宋。然而,北宋的滅亡已成定局。大量文物、典籍随着趙佶、趙桓被擄往金國,無數文人士大夫或被殺或被俘,北宋積累的文化财富遭受了巨大損失。

北宋的滅亡有着深刻的内外因素。内部而言,長期的黨争削弱了朝廷的凝聚力,各種改革政策的反複也損害了國家的發展。蔡京執政時期的高壓政策更是激化了社會沖突,為金兵入侵創造了有利條件。

外部而言,金國的崛起對北宋構成了緻命威脅。金國不僅軍事實力強大,還善于利用宋朝内部的沖突。他們多次派遣使者來往于宋朝,暗中收買朝中官員,為日後的入侵做準備。

北宋末年的政治困局還展現在軍事上的弱點。長期的和平政策導緻軍隊戰鬥力下降,将領缺乏實戰經驗。當金兵南下時,宋軍往往不戰而潰。即使是在汴京保衛戰中,宋軍也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

北宋最沒存在感皇帝,造就兩宋最鐵血輝煌年代——宋哲宗趙煦

此外,北宋末年的财政狀況也十分糟糕。蔡京時期的"新貨币"政策導緻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百姓生活困苦。當金兵入侵時,朝廷已經無力籌措足夠的軍費。

北宋的滅亡不僅是一個王朝的終結,也标志着中國曆史的一個重要轉折。它揭示了内憂外患下一個王朝的脆弱性,也為後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在北宋滅亡後,中國進入了南宋時期,政治中心南移,開啟了中國曆史的新篇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