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發生時,高祖李淵正泛舟湖上,一大早就遊船,很有雅興。但那湖池水畢竟是人工湖,波瀾不驚的外表掩蓋了太多真相,但凡有人攪動,小船随時傾覆。
當李淵看到渾身是血的尉遲敬德靠近海池時,不祥的預感瞬間擴散至全身,出事了!出大事了!
但仍強作鎮定,不失一個帝王的風範,厲聲責問尉遲敬德:“今日誰人作亂?你來這裡幹什麼?”
尉遲敬德早已跪地叩首,十分鎮定的說:“回禀皇上,太子和齊王叛亂,秦王已領兵将二人誅殺!唯恐驚動陛下,特命臣前來護駕。”
什麼!太子、齊王已死,這對李淵來說,好比一道驚天霹靂,秦王怎麼能這麼幹!他氣憤填膺卻不能發洩,頭痛欲裂,還要強作鎮定,都怪我!
怪我明知秦王功勞大,還封他為“天策上将”,還讓他開設文學館,還承諾記他當太子,結果激發了他的争王之心;怪我明知他們三兄弟沖突重重,互相鬥法,還沒有及時制止,而是冷眼旁觀;怪我沒有考慮秦王感受,允許他們差調秦王府人馬。
不論李淵多麼自責與後悔,生米已成熟飯,他必須要面對的事實隻有一個,那就是未來的天子非秦王李世民莫屬,他這個現任皇帝已經沒有多大意義。
既然如此,遲退不如早退,李淵心一橫,政變三天後宣布秦王為太子,十二天後李淵向心腹裴寂透露當太上皇的想法,兩個月後,李淵宣布下台,李世民上位,是為唐太宗。
此後,“太上皇”的頭銜一直陪伴了他九年,這頂帽子看着金貴,但沒有絲毫的尊貴與榮耀,相反,讓他感到沉重和壓抑。
既然如此,那為何在九年時間裡,李淵怎麼還有心思與妃子們繼續為大唐“添丁”呢?
說起來,這都是冤枉啊!人家當皇帝的時候生育能力就很旺盛。
李淵一生有41個子女,其中30個是在他稱帝後生下的,分别有22個兒子和19個女兒。史料對公主沒什麼記載,但對兒子們的記載還是相對比較充實的。
李淵成為太上皇時,已年近60歲,到他69歲病故,在此期間添了三個兒子,分别是李元祥、李元曉和李元嬰。
李元嬰就是那位寫了《滕王閣序》的主兒,原本是個文藝青年,後來李世民也十分照顧這位小弟,封他為滕王。
誰知到了封地之後,他就變質了,整日胡吃海喝,風流成性,就如《水浒傳》裡的高衙内一般,誰家的女眷讓他看上,得不到絕不罷休,一時間惹得民怨四起。
不過像他這樣的一副德性,卻在武則天時期成了一種保護色,沒有被清洗,反而得了善終。
是以,由此推算,李淵成為太上皇,所生子女遠沒有傳說中那麼多,不會超過七八個。
看着李淵兒子不少,但也比不上李世民殺得多。
玄武門政變發生後,李建成、李元吉當場死亡,他們的家屬也慘遭屠戮。
六月初四這一天午後,秦王的兩隊飛騎奉命沖進東宮和齊王府,李唐皇族的金枝玉葉們立刻發出了恐懼而絕望的哭号。
太子和齊王共有十個兒子,喪父的悲痛還籠罩在頭頂,馬上死神又向他們伸出了魔爪。史書沒有記載他們的年齡,但他們的名字卻留在了史冊裡。
李建成的五個兒子分别是:安陸王李承道、河東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訓、汝南王李承明和钜鹿王李承義。
李元吉的五個兒子分别是:梁郡王李承業、漁陽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獎、江夏王李承裕和義陽王李承度。
李建成死時才38歲,而李元吉僅24歲,可想而知,他們的兒子們能有多大,推算一下,最大的可能不過弱冠之年,最小的恐怕還在蹒跚學步。
當尖利的刀鋒刺入胸膛,血光飛濺時,親情血緣在此刻是多麼的諷刺!
那麼對于自己的老爹,李世民又是如何對待的呢?
《史記》有言:蓋太上者,無上也。皇者德大于帝,欲尊其父,故号曰太上皇也。
這種頂級待遇李淵是沒有的,從李世民登基那天起,他就成了一個反面教材,李世民每頒布一項新政,無異于狠狠抽他一鞭。
玄武門之變當天,李世民就讓已經還俗的佛道僧人重回寺院道觀,推翻了李淵之前剛剛實行不久放僧還俗政;
沒過幾天又說“武德之際,貨賄公行,紀綱紊亂”,按照常理,目前任帝王還在世時,這種話本應不能從現任帝王口中說出來,然而李世民理直氣壯地說了出來,之後便接連罷免了楊恭仁、陳叔達和蕭瑀;
貞觀二年,長安久旱無雨。李世民說,與太極宮和掖庭宮的宮女過多陰氣太重有關,于是下令遣散了三千宮女,之後諾大的太極宮就隻剩下幾個太監了。
貞觀三年,太上皇李淵的死黨裴寂被逐出長安,而劉文靜卻得到平反,同年四月,李淵從長期居住的太極殿被迫搬遷至弘義宮,後改名為大安宮,意為安享晚年的意思。
關于移宮背後還有着不為人知的真相,弘義宮是李世民當年的秦王府,不論建築規模,還是建築面積,都遠不及太極宮。
李淵在此居住了十幾年,如今它要換主人了,太上皇前腳走,李世民後腳就入住了。
搬入大安宮後,李淵在此又生活了六年,而這六年基本等同于軟禁。在監察禦史馬周的奏疏中可知,大安宮位于宮城之西,位置偏僻,規格至為卑小,與太上皇的身份不太相符,于是,他提議對大安宮進行修繕擴建,以服四夷天下百姓,同時也展現皇上對太上皇的孝心。
此外,在馬周的奏疏中還展現,李世民從貞觀五年開始,每到夏季都會去九成宮避暑,而太上皇李淵則留在長安“享受”酷熱。
貞觀八年時,李世民邀請李淵一同前往九成宮避暑,然而卻被李淵拒絕了,因為他忌諱。
九成宮原是在隋文帝楊堅的仁壽宮基礎上翻修的,當年楊堅就駕崩于此宮,同是一代帝王,李淵自然對此有所忌諱。
後來,李世民終于醒悟,要為太上皇在城東北建造一座避暑離宮,就叫大明宮,但為時已晚,大明宮還沒落成,李淵就駕鶴西去了,注定無福消受李世民的孝心。
以上種種看上去雖都是些小細節,但于李淵而言,件件都戳在他的心窩上,即便此時他寄情于女色,心情也是悲郁的,不痛快的;即便再有子嗣,也不會再有從前為人父的快樂。
畢竟這世上皇帝隻能有一個,有你沒我,有我沒你,不論父子,還是兄弟,千百年來皇權的真相從未因誰改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