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年鑒編纂從“供稿模式”向“采編模式”轉變的路徑思考
李闌希
資料是維系年鑒品質的生命,成在資料,敗也在資料。在一些年鑒編纂過程中,因資料和圖檔收集殘缺不全、品質不高,或者是資料、事件資訊資料失實,影響了年鑒的整體品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已經成為一些地方年鑒編纂工作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如何找準地方志自身在年鑒資料收集方面存在的現實問題,創新工作方式和路徑,改變年鑒編纂“供稿模式”,實作向“采編模式”轉變,成為提升綜合年鑒整體品質的有效方法路徑之一。
近年來,新津區地志辦圍繞這一主題進行了積極探索與思考。
1
變“被動要”為“主動找”
靠前一步抓取資料
出擊、上門采集,多管道廣泛收集和整理各類資料資訊是基礎。重在積極拓寬資料收集思路,改變過去坐等各機關報送年度稿件的方式,變“被動要”為“主動找”,確定了重大事件資料不遺漏,提高年鑒資料品質和時效性。
堅持拓寬視野廣泛“查”。聚焦新津區委辦、區政府辦重大會議和專題會議,以及各機關向“兩辦”報送的資訊簡報,及時收集整理重點工作、亮點工作實施情況和階段性成果等資料。聚焦區内網絡資訊,重點關注“成都新津”“水城新津”等區級融媒體平台,以及職能部門、産業功能區釋出的公衆号資訊,收集記錄重要工作推進情況、圖檔影視資料。聚焦重點新聞媒體,側重關注人民日報、四川日報、成都日報等主流媒體,以及其他知名媒體APP,不定期檢索、整理與新津相關的各類主題報道。
重點關注區級融媒體平台(圖源:“成都新津”“水城新津”微信截圖)
堅持建立機制定期“報”。為解決上述資料資訊收集途徑中存在的局限性,避免一些部門重點工作資訊出現遺漏,新津區地志辦充分利用“智慧新津”建設成果,依托全區開發的“基層報表通”智慧應用場景,搭建線上報送機制。通過制定資料資訊報送清單表,下發全區各機關定向收集,每月定期提醒各機關及時報送有效價值資料。同時,對篩選發現的重大工作和取得的重大成就資訊線索,反向對接相關部門報送詳細資料,形成雙向資料互動機制,確定重大資訊資料不遺漏、準确可靠。
2
變“文本者”為“見證者”
突出重點整理資料
提高編纂人員對全區重點工作的了解熟悉掌握是關鍵。聚焦編纂人員對資料熟悉不夠、研究不透等現實問題,改變過去“隻埋頭撰稿,不擡頭看路”的現狀,強化編纂人員對收集資料的整理、篩選,讓編纂人員成為重大工作推進的見證者,進而在年鑒編纂過程中能夠更加熟練地運用資料。
注重制定“标準”充實資料。圍繞年鑒條目内容需要涵蓋的時間、地點、事件、人物、原因、結果“六要素”,制定資料收集标準,明确各機關嚴格按照“六要素”要求及圖檔标準報送資料資訊,年鑒編纂人員也必須按照這些規定收集補全各管道彙集的資料資訊,確定當月或者年度發生的大事、要事、特事、新事以及發展脈絡與特征都能夠記載清楚,為提升年鑒編纂品質打下文稿資料基礎。
注重按照“分類”取舍資料。重點圍繞新津區委、區政府的戰略部署和重大工作要求,及時對收集資料進行分類處理、取重避輕、詳略記載。新津區地志辦根據區委年初“五大攻堅”戰略部署要求,将資料劃分為時事政治、工業強區、城市更新、鄉村建設、服務增效、民生提質、表彰獎勵七大闆塊,分别進行歸類篩選整理,同步開展圖檔收集歸檔,在整理過程中讓編纂人員熟悉掌握全區各領域工作情況,確定年鑒篇目設定更合理。
《新津年鑒2023》(圖源:新津數字方志館)
3
變“滞後性”為“及時性”
定欄定刊傳播資料
增強年鑒資料資訊傳播的及時性是本質。針對年度年鑒資料資訊傳播的滞後性,需要強化編書為用、服務當下的理念,通過定欄定刊方式,盡可能最快記載反映當下發生的大事、要事、新事、特事,以及在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文化繁榮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與亮點。
突出以月為機關整理“月鑒新津”。利用“方志新津”微信公衆号傳播管道,設定《月鑒新津》正常專欄,根據資料劃分的七大闆塊歸類,突出以月為機關,整理出當月重大工作推進情況以及取得的重要成就、表彰獎勵情況,并在下一個月的上旬進行釋出推出,讓群衆及時了解到全區的發展變化,彰顯資料資訊的及時性、真實性和系統性。新津區地志辦自2023年8月推出首期《月鑒新津|7月記事》以來,已釋出《月鑒新津》12期。
12期《月鑒新津》(圖源:“方志新津”公衆号)
突出以年為機關出版“新津微記錄”。緊盯全區“兩會”召開時間節點,在《月鑒新津》專欄資料收錄的基礎上,突出以年為機關,按照七大闆塊歸類,全面整理、真實記載全區當年發生的大事要事、新舉措新變化新成就,以及重大活動、凡人微光等激蕩人心的事、暖心舒心的事;同時,強化圖檔和圖表的綜合搭配運用,增強資料的可讀性、直覺性,有效彌補年度年鑒資料資訊的滞後性問題。
來源:成都方志
作者:李闌希
供稿:成都市新津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