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2020年7月1日,長江正式進入30年的禁漁政策,在禁漁政策實施兩年後,長江的水中的魚類資源也開始慢慢複蘇。
随着魚類資源的恢複,也代表着長江流域的生态恢複。
就像前兩年國家曾拍攝到的江豚數量從原來的1012頭增加到1249頭,如今江豚已經成為長江的“保護神”。
按照2019年釋出的《長江保護法》,禁止一切開發性捕撈行為,目的就是為了保護長江的生态環境。
長江的禁漁政策實施以來,長江的水産資源有所恢複,甚至連曾經記載為“滅絕”的魚類也回來了,就例如長江刀魚。
長江水産資源的下降。
然而随着長江生态環境的逐漸恢複,長江也逐漸回歸了生态系統,但是卻有問題出現,甚至出現了比禁漁更嚴重的問題。
那就是外來物種的入侵。
實際上早在2020年長江禁漁政策實施之前,長江中就已經有28種外來物種在靜靜的待着,甚至這28種外來物種已經對長江的生态造成極大的影響。
是以說長江的禁漁政策雖然是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外來物種入侵的問題也需要我進一步關注。
那麼在長江禁漁之後,又多了哪些外來物種在長江中呢?
長江的水産資源在過去幾十年可謂是急轉直下,原本每年長江流域的可捕撈量在43萬噸上下,到了1995年就下降到25萬噸以下。
到了2017年,長江在禁漁之前,已經下降到10萬噸左右,也是到長江禁漁政策實施後,長江的水生生物才有所恢複,但是這些外來物種入侵的速度可比魚類恢複的速度快。
2018年長江流域曾經記錄到的魚類種類多達168種,而且在其中有9種魚類是國家重點保護物種。
到了2020年禁漁政策實施後,到了2022年,長江流域記錄到的魚類種類已經達到了193種,而且這些魚類中也有10種國家重點保護物種。
這說明長江流域的生态已經在慢慢恢複,但是也在慢慢增加着危險,就像前面提到的外來物種逐年增加。
外來物種的數量在慢慢增加,甚至在慢慢繁殖,這就造成了外來物種和本土物種之間進行競争。
外來物種之“鳄雀鳝”
就例如在2016年大陸東南沿海地區曾發現的“四害”之一“鳄雀鳝”,是一種雜食型侵占性魚類,也是捕食性極強的一種外來物種。
在很短的時間内,就已經在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繁殖了多個種群。
并且它們不僅會捕殺本土魚類,還會捕殺其他動物。
并且就連對它們威脅最大的物種“中華鼈”,也被捕食幾近滅絕。
而且它們還會因為交配而繁衍後代,一般情況下,它們每年隻能産卵一到兩次,每次則可以産卵二到三百枚,繁殖能力極其強大。
即使在冬天它們也不會停止繁殖,它們可以在水面下挖洞進行産卵,因為它們的卵囊内會産生一種特殊的物質,稱之為“透明蛋白”。
這種透明蛋白的形成過程就類似于溫泉與水蒸氣的凝結過程,能夠很好禦寒,不會讓蛋囊内的卵子在寒冷中凍壞。
“鳄雀鳝”這種物種在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的存在,已經對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的物種造成極大的威脅。
但是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的危機還沒解除,随着人們逐漸發現養“大頭魚”會影響養魚的汁養,或者被大頭魚傷害,便會将它們放生到長江等其他地方。
實際上大頭魚是外來物種,跟“鳄雀鳝”一類的,放生大頭魚的行為不僅會影響到養殖魚類的正常生長,還會對本土物種造成威脅。
養大頭魚的人之是以對養殖大頭魚的方式持這種态度,并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放生外來物種的危害性,而是因為他們想要将這些外來物種的責任撇清。
外來物種的放生。
外來物種放生入長江造成危害的行為在2019年就已經發生,并且在2019年底,長江流域的多地出現非常密集的外來物種放生行為。
從長江流域發現數量極其龐大的大頭魚群就可以看出,危害是極大的。
随着外來物種數量的不斷增加,就有科研工作者在對大頭魚進行研究,通過研究發現,大頭魚的繁殖周期非常快速,隻要過六個月就會産卵一次。
并且每次的卵量不低,兩斤左右的大頭魚就能産卵四斤左右,而且大頭魚的卵囊隻有一厘米左右,這樣就可以充分利用空間儲存更多的卵子。
大頭魚在卵子孵化後,生魚苗的成活率極高,相比本土物種的卵囊一厘米大小,大頭魚的卵囊隻有一厘米,甚至更小,這樣就能堆疊更多的卵子。
在經過研究人員的觀察和研究發現,外來物種的數量增加後,優勢就會大于本土物種導緻本土物種的滅絕。
外來物種數量太多,會對長江的本土魚類造成很大的威脅,而且外來物種還會讓長江所處的食物鍊和生态的結構打亂,造成不穩定的發展狀态。
這将會影響本土物種的正常繁殖,因為畢竟外來物種占據着優勢,會限制本土物種的繁殖的空間,導緻本土物種不能正常繁衍後代。
是以說放生外來物種的行為将會影響長江的生态,破壞長江的生态環境,甚至影響本土物種的數量,導緻本土物種的滅絕,這将會對長江生态環境造成極大影響。
結語
外來物種的放生将會對長江生态環境造成極大的影響,甚至會導緻長江生态環境發生很大的變化,不利于長江生态環境的穩定發展。
當然禁漁政策一定會有新的問題出現,是以說需要及時的處理和修複長江流域的生态系統,以防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