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千秋功罪任評說—淺析西漢名臣主父偃的人生際遇與功過是非(二)

作者 康有鵬

千秋功罪任評說—淺析西漢名臣主父偃的人生際遇與功過是非(二)

主父偃畫像

二、屢獻良策,巧施“推恩”安天下

主父偃被拜為郎中後,屢次晉見武帝,上疏陳說政事,頗受皇上信任和重用。而他所提疏奏,多關乎天下安危和政局穩定,尤其聞名于世的“推恩令”,在中國政治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其疏奏主要有四件:

一是建議施行“推恩令”。主父偃上書武帝說:“古者諸侯不過百裡,彊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裡,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彊而合從以逆京師”(《史記-平津侯 主父列傳》)。大意為,他勸說皇上,古代諸侯的土地不超過百裡,形勢強弱很容易控制。如今有的竟擁有幾十座城池,土地超越千裡。天下太平時,他們容易驕奢淫逸;而形勢急迫時,他們則依仗自身勢力,便會聯合起來對抗朝廷。

在論述諸侯王國的危害後,主父偃分析道:“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适嗣代立,馀雖骨肉,無尺寸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史記-平津侯 主父列傳》)。就是說,現在若依法強行削蕃,便會發生叛亂,前有晁錯之鑒。如今,諸侯有的子弟竟多達十幾人,而僅有嫡長子可世代相繼,其餘雖是親生骨肉,卻無尺寸封地,這樣仁愛孝親之道,就得不到彰顯。

最後,主父偃提出:“原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史記-平津侯 主父列傳》)。大意為,希望皇上下令以推恩的方式,讓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分割給子弟為侯,實則削弱其勢力。武帝聽後非常高興,便采納了這一對策:“於是,上從其計。”

二是建議遷徙“天下豪桀”于茂陵。主父偃“又說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桀并兼之家,亂衆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實京師,外銷奸猾,此所謂不誅而害除。’上又從其計”

(《史記-平津侯 主父列傳》)。主父偃又規勸皇上說,茂陵剛剛成立為縣,全國豪強巨富,教唆百姓作亂的人,都可以遷徙到茂陵,内則可以充實京師,外則能節制奸猾之人,這叫做不誅殺而禍害被除。皇上又聽從了他的主張。

茂陵乃武帝劉徹的陵寝,位于陝西鹹陽市秦都區,修造于建元二年(前139年),至後元二年(前87年)前建成。建元三年(前138年)帝已下令:“徙郡國富豪至茂陵,賜遷徙者戶錢二十萬,田二頃”。元朔二年(前127年),又“徙郡國豪桀及訾三百萬以上于茂陵、雲陵”。可見,先期遷徙者多為富人,且給以獎勵;而後期遷徙者既有豪強、巨富、俠士以及作奸犯科之人。

再看“雲陵”,即漢武帝愛妃趙婕妤之陵墓,位于陝西鹹陽市淳化縣。這位帝妃又稱勾弋夫人,武帝晚年十分寵愛。為了讓其子年僅八歲的劉弗陵(後為漢昭帝)繼承大統,先将其立為皇太子。劉徹病重之際,為杜絕主少母壯、重蹈呂後覆轍,又将趙婕妤賜死。爾後,派人以“周公負成王”畫像展示霍光,授予他托孤輔政大任。由此,被史家譽為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其慘無人道、冷酷殘忍的一面便可見一斑!

三是力谏設定朔方郡。史載:〝偃盛言朔方地肥饒,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轉輸戍漕,廣中國,滅胡之本也。”大意為,主父偃盛贊朔方土地肥沃,外有黃河天險,蒙恬在此築城以驅逐匈奴,内省轉運和戍守漕運的人力物力,這是擴大中國疆域,消滅匈奴的治本之策。武帝看到疏奏,便交給公卿們議論。

據史記裁:“上覽其說,下公卿議,皆言不便。公孫弘曰:‘秦時常發三十萬衆築北河,終不可就,已而棄之。’”可見,主父偃的主張,朝臣們均持不同意見。特别是禦史大夫公孫弘,明确提出異議,他認為秦時曾經征發30萬人在黃河以北築城,最終也沒有成功,後來就放棄了,隐含秦亡亦因其故。然而,主父偃卻極力稱贊朔方築城的有利方面。衆議結果:“主父偃盛言其便,上竟用主父計,立朔方郡”(《史記-平津侯 主父列傳》)。

四是尊立衛皇後。司馬遷僅用一句,記載了主父偃兩件功勞:“尊立衛皇後,及發燕王定國陰事,蓋偃有功焉。”緊接着,筆峰一轉,寫道:“大臣皆畏其口,賂遺累千金。人或說偃曰:‘太橫矣’”(《史記-平津侯 主父列傳》)。就是說,尊立衛子夫當皇後,以及揭發燕王劉定國私生活,主父偃是有功的。是以,大臣們都畏懼他的口舌,對其賄賂和贈送錢财,累計起來有千金之多。有人曾勸主父偃:“你太驕橫放縱了!”

面對指責和負面議論,主父偃反駁并發了一通感慨:史載:“主父曰:‘臣結發遊學四十馀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戹(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史記-平津侯 主父列傳》)。主父偃說,我從十五歲遊學以來,已苦苦追尋了四十餘年,個人志向得不到實作,父母親不把我當兒子看,兄弟們不肯收留我,賓客都抛棄我,我窮困的時間已經很久了。況且,大丈夫活着,如不能列五鼎而食,那麼死時就受五鼎烹的刑罰好了。我已到日暮途遠之時,是以要倒行逆施,橫暴行事。【注:“五鼎食”指有羊、豕、膚、魚和臘肉等鼎,是卿大夫飲食的一種禮儀】

閱史至此,豈能不使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司馬遷在叙述主父偃的功績之後,又記載了涉及他的兩件事。

第一件事:武帝任命主父偃為齊國丞相。在赴齊任職後,主父偃首先報了微時受辱的“一箭之仇”。史載:“元朔二年,主父言齊王内淫佚行僻,上拜主父為齊相。至齊,遍召昆弟賓客,散五百金予之,數之曰:‘始吾貧時,昆弟不我衣食,賓客不我内門;今吾相齊,諸君迎我或千裡。吾與諸君絕矣,毋複入偃之門’”(《史記-平津侯 主父列傳》)!大意是說,在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武帝禀報齊王劉次景的淫亂邪僻行為後,皇上便任命他為齊相,讓徹查此事。而到齊國後的主父偃,先把自己曾經的兄弟和賓客都召來,給他們散發了五百金,接着數落說:從前我貧窮的時候,兄弟不給我衣食,賓客不讓我進門;如今我作了齊相,諸君中有人奔赴千裡以外去迎接我,我同你們絕交了。今後,請不要再進我主父偃的家門!

緊接着,史遷以極簡筆觸,叙述主父偃迅速投入到了工作,即展開武帝賦予自己的職責和使命。史載:主父偃“乃使人以王與姊奸事動王,王以為終不得脫罪,恐效燕王論死,乃自殺。有司以聞”(《史記-平津侯 主父列傳》)。就是說,主父偃派人用齊厲王與他親姐通奸的醜聞來觸動他,齊王以為終究不能逃脫罪責,害怕象燕王劉定國那樣被判處死罪,就自殺了。主持這件事的官員,即刻将此事報告皇上。

第二件事:趙王告發主父偃徇私枉法。據史記載:“主父始為布衣時,嘗遊燕、趙,及其貴,發燕事。趙王恐其為國患,欲上書言其陰事,為偃居中,不敢發。及為齊相,出關,即使人上書,告言主父偃受諸侯金,以故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史記-平津侯 主父列傳》)。大意是說,主父偃當初為平民時,曾經遊曆燕、趙之地,等到當了大官,就揭發燕王隐私。趙王劉彭祖(武帝異母兄)害怕主父偃成為趙國的禍患,想上書皇上告發他的陰私,因當時主父偃在朝廷任職,怕打草驚蛇,不敢揭發。等到主父偃被任齊相,走出函谷關,趙王就派人上書告發他接受諸侯賄賂,因而諸侯子弟中有很多人被封為侯。

趙敬肅王劉彭祖(前166年-前92年),景帝第八子,為賈夫人所生。為人巧詐奸佞,表面謙卑恭敬,内心卻刻薄陰毒。每當被任為齊相、二千石級官員到任,他便着布衣扮作奴仆,親自出城迎接,幫助清掃下榻住所,暗地裡卻多設陷阱以誘惑之。爾後以此要挾,使這些高官不敢奉法治事。趙王在位六十年,趙相國、二千石官員沒有任期滿兩年的,或因罪去位,或小罪受罰,或大罪被處死。他巧取豪奪的郡國的巨額财富,全都賞賜予成群姬妾,或被諸子揮霍一空。

史遷記述到:〝及齊王自殺,上聞大怒,以為主父劫其王令自殺,乃徵下吏治。主父服受諸侯金,實不劫王令自殺”(《史記-平津侯 主父列傳》)。就是說,齊王自殺後,皇上聽聞大怒,認為是主父偃威脅緻死的,就把他交給官吏審問。主父偃承認曾接受過諸侯王的賄賂,但沒有威脅齊王使其自殺。

這時,皇上不想處死主父偃,而禦史大夫公孫弘則力主将他處死。史載:“上欲勿誅,是時公孫弘為禦史大夫,乃言曰:‘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陛下不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乃遂族主父偃”(《史記-平津侯 主父列傳》)。大意是說,公孫弘以齊王自殺,沒有後代,封國被除而變成郡,将收歸朝廷,主父偃是這起事件的罪魁禍首,如不嚴懲沒法給天下人交待。于是,皇上就将主父偃滅族了。

據後世史家分析,公孫弘極力勸谏誅殺主父偃,除個人恩怨以外,其深層原因包括不同的政治立場,以及維護儒家在廟堂上的主導地位。

公孫弘(前200年-前121年),為菑川國薛(今山東滕州市)人。年輕時為薛縣獄吏,因罪被免職,以放豬為生,苦讀研習《春秋-公羊傳》。建元元年(前140年)被武帝授予博士,奉命出使匈奴,不合聖意,因病免歸。後被推舉參試,堅拒不再入仕,在力薦保舉之下,後通過射策(漢代一種考試形式),被武帝又拔擢為甲科最高成績,重新授予博士,逐漸升遷為禦史大夫,最終被拜相封侯,成為漢朝首位布衣丞相,并冊封為平津侯,開創了“以丞相褒侯”的先河。元朔六年(前123年),淮南王、衡山王相繼謀反,公孫弘因病以難盡其職請辭,尚未獲得武帝準許。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月去世,終年八十歲。

司馬遷對公孫弘,在肯定其廣招賢士、關注民生和推廣儒學等方面貢獻的同時,又客觀叙述其學問不夠純正(與董仲舒相比),“為人意忌,外寬内深”的缺陷。後世認為比較中肯。

此外,司馬遷還在“董仲舒傳記”中,實錄了一件事。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高祖廟遭遇火災,閑居家中的董仲舒,以“天人感應”說推測其因,并将自己的觀點草拟成文,尚未向皇上奏報,卻被前來拜訪的主父偃盜走,他随即将此禀報聖上,武帝便召集大臣傳閱議論。主父偃弟子呂步舒,不知此文為師父所寫,在皇上征詢看法時,他認為這種觀點極其愚蠢。進而,在盛怒之下的漢武帝下令,将這位以“天人感應” “大一統”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學說曾受到自己寵信的大儒,逮捕下獄并處以死罪。後經弟子斡旋,雖赦免其罪,但此後董仲舒再也不敢談論災異之事了。董仲舒因病而終,享年七十六歲。

在主父偃傳記結尾,太史公意味深長的寫道:“主父方貴幸時,賓客以千數,及其族死,無一人收者,唯獨洨孔車收葬之。天子後聞之,以為孔車長者也”(《史記-平津侯 主父列傳》)。大意為,主父偃受寵得志之日,賓客門庭若市,而被處死滅族後,隻有沛郡洨縣人孔車為其收屍并安葬了他。這種世态炎涼的景象,武帝得知後,曾感慨孔車是個寬厚長者。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