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om Breihan
譯者:Issac
校對:易二三
來源:AV Club(2020年10月30日)
1997年11月,湯姆·漢克斯和本·阿弗萊克一起登上了《紐約時報》雜志。在封面上,他們倆對着對方怒吼,假裝彼此是敵人。林恩·赫施伯格寫的簡介标題是《兩個好萊塢》。這兩個好萊塢指的是舊的制片廠體系的主流,以及獨立電影的興起潮流。在那本雜志的封面上,本·阿弗萊克被認為是獨立電影的代表。
在那個時候,漢克斯輕而易舉地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牌的電影明星。他剛剛完成了《西雅圖夜未眠》《費城故事》《阿甘正傳》《阿波羅13号》和《玩具總動員》,這些都是他的傑作。他還連續兩次獲得奧斯卡影帝。1996年,漢克斯倚仗自己的聲譽,執導了第一部處女作《擋不住的奇迹》,這是一部妙趣橫生的電影,但票房不盡人意,但他也正準備回歸大制作的電影。
《擋不住的奇迹》
相比之下,阿弗萊克剛剛憑借《年少輕狂》和《耍酷一族》等影片中的小角色嶄露頭角。他在凱文·史密斯的《猜·情·尋》中擔任主演,還與人合寫了《心靈捕手》,這部電影在那期《紐約時報》雜志發行幾周後上映。幾個月後,阿弗萊克和他最好的朋友一起赢得了奧斯卡最佳編劇獎。
本·阿弗萊克和馬特·達蒙
1998年7月,漢克斯和阿弗萊克各自主演的電影的上映時間相隔幾周,在當年的票房冠軍争奪戰中互相競争,這與當時《紐約時報》雜志的封面有些詭異的相似。但這一次,漢克斯和阿弗萊克并不能代表兩個好萊塢。相反,兩人都在忙活着豪華、昂貴的制片廠大片。
這兩部電影都刻畫了一群方下巴、愛說俏皮話的男人(主要由來自獨立電影陣營的演員扮演)走進危險的地方執行英雄任務的場景。兩者都有震耳欲聾的爆炸聲、讓人迷失方向的剪輯和仿佛腫脹的喉嚨發出的哽咽的配樂。兩部影片都是由平民主義導演制作的。它們都由嬰兒潮時期出生的電影明星扮演眯着眼的、堅忍的領袖,這些領袖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不過在此之前,他們還給《心靈捕手》中的一位年輕的明星講了幾句充滿智慧的話。
對于兩部看起來如此相似的電影來說,《世界末日》和《拯救大兵瑞恩》實際上并沒有任何相似之處。其中一部是1998年7月的電影,是夏天裡讓你完全不用動腦的電影,兩個半小時都在刺激腎上腺素。另一部則是一部現代經典戰争片,講述了人類内心的殘酷、折磨人的長途跋涉。是以,至少在美國國内的票房上,《拯救大兵瑞恩》險勝,确實是某種奇迹。《世界末日》在國際上獲得了更高的票房,但至少在北美,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電影獨占鳌頭。
《拯救大兵瑞恩》的成功并不令人困惑。畢竟,它有史上最賣座的導演,也有那個時代最大牌的明星,他們聯手拍了一部關于二戰英雄主義的電影,這是永不過時的題材。
斯皮爾伯格以前也曾将美國人與納粹的戰争制作成爆米花電影;通過《奪寶奇兵》系列,他打造了一個完整的IP。他還拍攝了一部令人難以置信的大片《辛德勒的名單》,這是一部令人痛苦的大屠殺題材的影片。在《拯救大兵瑞恩》之前,很多電影都涉及過諾曼底登陸的故事;事實上,1962年票房最高的電影《最長的一天》在主題上也在講述這件事。但《拯救大兵瑞恩》仍然是一部硬核的、無法抗拒的電影。如此多的人花錢去看它,這是一個奇迹。
《拯救大兵瑞恩》上映的那個周末,我和我爸以及一個我正在約會的女孩一起看了這部電影,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奇怪的決定。開場的場景是近半個小時無情的流血和毫無意義的死亡,其恐怖程度近乎迷幻。這感覺就像九十年代中期的死亡金屬專輯封面活了過來。諾曼底海灘的長時場景并沒有帶來驚喜;每個解讀過這部電影的人都知道會有這樣的結局。但是知道這些場景和真正坐着看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這一切真的太可怕了。在獨立的鏡頭中,斯皮爾伯格會講述一些凄涼、地獄般的小故事。
男人在下船之前就像肉一樣被剁碎了。還有一些在漂浮在水中的時候就已經死了。一名士兵在地上漫無目的地四處看了幾秒鐘,然後撿起自己被切斷的手臂,好像他能以某種方式修複自己。另一個人感到頭盔上彈飛了一個彈頭,他驚奇地環顧四周,想着自己還能活下來,但很快又有一顆子彈穿過了他的大腦。在這一切中,我們看到湯姆·漢克斯飾演的約翰·米勒上尉和其他人一樣感到慌亂和恐懼,但仍試圖在混亂中制定出一個連貫的戰鬥計劃。
在那些開場的場景中,有些東西是我以前從未見過的。鮮血濺在鏡頭上。海洋被鮮血染紅了。美國士兵愉快地殺害任何試圖投降的敵人。看這些場景就是想知道你在這種情況下會怎麼做,想想你能活多久才會死。顯然他們是故意的。
斯皮爾伯格談到了拒絕任何《拯救大兵瑞恩》的遲到觀衆進入影院,盡管我不知道電影院會如何強迫他們這樣做。斯皮爾伯格想讓每個人都能看完。他想讓每個人都想想他在螢幕上描繪的地獄,想想那些真實的人,他們中的許多人還活着,他們确實經曆過這些。(很多老兵看《拯救大兵瑞恩》時,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時光,以至于榮民事務部為那些因觀看這部電影而感到不安的人設立了一條熱線。)
斯皮爾伯格的父親曾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斯皮爾伯格希望《拯救大兵瑞恩》能作為一種緻敬。但也有一些明顯的嬰兒潮一代正在進行自我檢討——這一代中年男人想到了他們的家庭所做的犧牲,想知道他們自己是否也能經曆同樣的事情。
隻有在那個開場片段之後,《拯救大兵瑞恩》才真正成為一部傳統意義上的電影——一部和《世界末日》一樣,有着很多娛樂部分的電影。一旦登陸完成,我們就能見到電影剩下部分所要講述的人,其中大多數都是典型的戰争片類型中的角色:固執的中士、說話強硬的紐約人、引用《聖經》的南方人、啃書本的書呆子。我們了解任務,沖突,決定因素。但即使它變成了一部傳統電影,開場的陰影仍然籠罩着一切。
斯皮爾伯格帶來了很多有前途的年輕演員來填補這些角色,以及電影的其他部分。我看過一些報道,說馬特·達蒙在《拯救大兵瑞恩》上映前大受歡迎,斯皮爾伯格對此很生氣;他希望演員是一個相對不為人知的存在,這樣影迷就不會認為瑞恩是一個特别的人。
達蒙的出現确實讓你有點脫離電影。當我在電影院看這部電影時,我記得有人對着銀幕吹口哨。但現在看《拯救大兵瑞恩》,是一次又一次地去感受在這血腥世界中的熟悉面孔帶來的沖突:保羅·吉亞瑪提逗樂的冷嘲熱諷,内森·菲利安的心煩意亂,獨臂的布萊恩·科蘭斯頓盯着喪親信件,範·迪塞爾流血而死在泥濘的街道。
選角都很完美。傑瑞米·戴維斯,剛拍完《打猴子》,又把《泰坦尼克号》主演的角色輸給了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他飾演的懦弱的厄帕姆讓人非常讨厭。他的整個經曆讓人更加難以忍受,因為我們很多人可能會擔心自己在這種情況下也會像他一樣。亞當·戈德堡輸掉了一場比他在茫然和困惑中輸掉的那場更具毀滅性的戰鬥。吉奧瓦尼·瑞比西表現得像個悲傷而溫柔的孩子。
在拍攝過程中,湯姆·塞茲摩爾在海洛因戒斷的過程中掙紮,帶來了恰到好處的好戰的強度。埃德·伯恩斯第一次出演并非自己執導的電影,而他也是這些人當中最無趣的一個,但即使是他也有一席之地。(回想起來,伯恩斯是獨立電影的寵兒,長得像CK模特,但他從來沒有把這些東西拼在一起,這真是太瘋狂了。但我猜達蒙和阿弗萊克就在那裡,等着搶他的風頭。)
影片的中心是湯姆·漢克斯,他利用了自己美國之父的形象,以足夠的溫暖和莊嚴來刻畫這場大屠殺。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漢克斯有一種家長式的作風,你可以看出他非常關心自己手下的年輕人。但是米勒上尉這個角色也不得不把幾十個這樣的年輕人派去送死,他知道他還要繼續這麼做下去。這對他來說很沉重。
米勒不會把個人的細節告訴他的手下,因為他知道他可能會殺了他們。當他要哭的時候,他躲着其他人。每次漢克斯在片中私下發表重要講話時——他确實有幾次——他都會輕描淡寫。斯皮爾伯格也是這麼做的。在漢克斯和達蒙激烈而情緒化的對話中,大兵瑞恩宣布他不會離開他的職位,斯皮爾伯格甚至沒有使用約翰·威廉姆斯的誇張的配樂。他讓沉默徘徊。
《拯救大兵瑞恩》中有一些令人傷感、傷感的情節。在影片的開頭和結尾,年邁的瑞恩站在米勒的墓前,過分渲染了悲怆。即使在有意識地剝去了戰争片的所有魅力之後,斯皮爾伯格也無法讓自己拍一部完全反戰的戰争片。他隻需要讓最後一點安定下來。我對厄帕姆堅持放走一名德國士兵,後來又處決他的整個情節有一種奇怪的感覺;令人不安的是,它接近于對戰争罪行的認可。用一個相當于動作電影的場景來結束一部如此不和諧、緊張的電影,也許是不誠實的。但這是一部很好的動作電影。
最後一仗前的緊張氣氛是驚人的。一想到這事我的胃就不舒服。部分場景幾乎和諾曼底登陸一樣殘酷。但其中也有令人興奮和有趣的部分:塞茲摩爾飾演的霍瓦特中士和一名德國士兵互擲頭盔,一名受傷的磨坊主用手槍向迎面駛來的坦克徒勞地射擊。技巧是無可挑剔的。
斯皮爾伯格和攝影師雅努什·卡明斯基的美學選擇——褪色的色彩、搖晃的手持攝影長時而不華貴的鏡頭——将給好萊塢動作片數十年的制作蒙上巨大的陰影。例如,很難想象如果沒有《拯救大兵瑞恩》的先例,保羅·格林格拉斯的電影會是什麼樣子。但沒有人能像斯皮爾伯格那樣,把這種風格用在條理分明的技巧上。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拯救大兵瑞恩》是一種奇怪的野獸。一方面,這對你來說是一個可怕的考驗,這也奇怪地增加了它的吸引力。人們去看這部電影是為了紀念老一輩,并為不必經曆同樣的事情而忏悔。(我認為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幾年後的《耶稣受難記》身上。)
但與此同時,《拯救大兵瑞恩》也是一部出色的電影作品,為鏡頭前和鏡頭後的明星們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展示空間。與這部電影自身更好的批判意義相反,它甚至還很有趣。當《莎翁情史》擊敗《拯救大兵瑞恩》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時,令人不安、疑惑。這并不是因為《莎翁情史》是一部爛片(其實不是),而是因為奧斯卡的存在似乎就是為了表彰像《拯救大兵瑞恩》這樣的電影。
總的來說,1998年的熱門影片,即使是那些真正的好電影,也都是響亮、明亮、幼稚而愚蠢的。《世界末日》中有很多的搶劫場面,《我為瑪麗狂》和《呆呆向前沖》《怪醫杜利德》《尖峰時刻》《哥斯拉》和《心靈點滴》都是年終票房前十的電影。《拯救大兵瑞恩》和其他任何一部電影一樣喧嚣、搶眼,但它也很原始、嚴肅、有着大師水準。在一個好萊塢大片越來越愚蠢的時代,《拯救大兵瑞恩》是個例外,也是赢家。
《拯救大兵瑞恩》上映之後,你就不能再談論這兩個好萊塢了。過去曾有一個好萊塢,它朝着一個特定的方向前進。本·阿弗萊克上了船,像他那一代許多有前途的年輕演員一樣,飛往那顆小行星。漢克斯,上帝保佑他,試着做些别的事情。至少在1998年,其他方法奏效了。